作品名稱:《萬象》《如意》
作品材質:紫銅鍛打、不銹鋼
作品尺寸:350cm×330cm×330cm
雕塑設計:鄧少明
委托單位:索菲亞集團
近日,由雕塑家鄧少明創作的《萬象》《如意》兩件作品在索菲亞集團總部落成!
《萬象》雕塑猶如透過萬花筒看世界,當觀者視線移動,所看的景物也出現變化,特別在光線移動下,會產生幻變的光影效果。而雕塑自身的形象隨著觀照角度的變化呈現出多種生命形態:年輪、心臟、游動的魚等等,等待人們去一探究竟。它的不同角度有著不一樣的意境和內涵,最終體現了“萬象更新”的設計概念。
《如意》
《如意》雕塑是對傳統題材形式的現代轉譯,形式新穎,清新自然,寓動于靜,令人耳目一新。
《萬象》與索菲亞集團總部大樓正門外《如意》雕塑形成呼應,取義“吉祥如意,萬象更新”。
作品介紹
《萬象》是給索菲亞集團做的一個定制性的公共藝術項目,作品需要體現出索菲亞公司的文化和行業特征,作為家具定制龍頭企業,主要選用的材料就是木,從正面看作品時顯現出木材年輪的特征就是響應了行業特征,另外也隱喻企業的成長發展壯大。索菲亞以打造個性化的產品為導向,在這個創作里面我也力求要體現這種精神的獨特性。創作從一開始就想打破常規,從一個新的思路切入,讓作品更加符合現代工業文明進展的特征,贊頌工業文明的成就。
《萬象》看似非常復雜,但是它的底層邏輯很簡單,是從工業制造的這種模式去介入。有很多工業制作生產很復雜的機械構件,但是它都是用很簡單的機械原理去實現,它的底層邏輯都非常簡單,精確的的設計,精確的制造。在這個項目里面,同樣也是用很嚴謹的邏輯的搭建這個體系,它每一個部件都是很精確的,這些部件組合起來,分成十個組就如鐘表的齒輪形成觸發機制,相互關聯。每組有若干的構件去組成。組跟組之間有相似但又不同,這樣出來的組合呈現出多樣性。這時嚴密的邏輯體系建立了,我們再發揮感性思維對這個體系進行第二次形體塑造,最終的形體確定卻是自由的感性的。在后來制作時又開始了理性和感性的角力。
這個項目之所以定為《萬象》,最開始的靈感是從兒時玩的萬花筒開始,其實《萬象》就是我們觀察外界一個觀察器,通過它去觀察世界。萬花筒是轉動筒體去產生萬變的效果,《萬象》則是移動我們的視線去感受世界的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呈現出不同的可聯想的形象,這是《萬象》的另一個含義,通過一個模擬太陽照射的移動燈光裝置,產生了一種時空的變化,這個時空的變化也是時空之象是更深一層的含義。
《萬象》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給制作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不能按常規的方式去制作,迫使制作方必須要研發專用的設備去進行加工,導致了整個加工時間的延長,前面幾個月,基本上也就是在研發設備。共研發了三種設備去針對作品的構件特征進行加工。雕塑外層的板是八毫米厚,內層的板是四毫米厚,造成厚薄板間無法焊接,梁師傅結合他以前的經驗,采用了榫卯結構這種木器制作的連接方式,作品最后的呈現這種結構形成明顯特征。
結構強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的因素,雕塑每組之間剛度不一,有的無法自支撐,這就需要各組之間協同工作,最后形成穩定的整體。創作時沒有結構軟件適合結構驗算,只能實地測試,這個作品沒有隱藏的結構件,所有造型本身就是結構,也反映了力場。可能是建筑師對結構受力的直覺判斷基本符合了力學模型,整體造型在結構上的合理性保證了作品最后完成時高度還原了最初的創作模型。
《萬象》有一個特點,沒有內外之分,沒有圍合的空間,可以說它是沒有體積的雕塑(除了板厚之外),只是用板把空間進行分割,產生了從建筑術語來講所謂的灰空間,但它又不同于建筑相對簡單的空間形式。空間分而不隔,串接流動,相互套嵌,產生復雜的不確定性。
另外,制作經歷了四年的時間,時間不短,在制作過程中也不斷有所發現,就像發現了光的穿透性給這個雕塑帶來的表現力,后來我們又發現移動的光產生了時空觀念,增加了作品的表現力和內涵,這是最開始創作的時候沒有想到的,時間為我們換取了更多的機會去探索作品表現的可能性。
這個作品創作歷程之長已經超乎了一般人的忍受能力,但是索菲亞由始至終一直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充分的信任,沒有他們的支持信任,這個項目不可能完成,至少完成度也不可能達到目前這種狀態。這充分證明要把作品做好,還得各方的不懈努力。
——鄧少明
制作 安裝 落成
制作1:1等大模型(2019年7月)
鄧少明與《萬象》模型
正式投入制作(2020年10月)
《萬象》第一次調試組裝(2022年6月)
《萬象》最終組裝(2023年6月)
《萬象》安裝(2023年7月)
《萬象》安裝(2023年7月)
落成典禮
索菲亞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柯建生
落成典禮現場
落成揭幕(2023年7月11日)
落成典禮合照
雕塑創作研討會
《萬象》《如意》雕塑創作研討會
——企業與藝術家聯動的可能性
研討會現場
此次研討會于2023年8月17日在索菲亞大廈12樓會議室舉行,由郭青主持會議,出席嘉賓有索菲亞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柯建生,廣州雕塑院馮國豪、盧躍飛、高奕庭、巫志標,廣州市雕塑學會程一峰、梁永標、姬舟、鄧少明、曾倩婷、裘科斌、何景松,曹曉耀,國畫藝術家熊紅,朱龍騰,鄧芷瑩。
研討會嘉賓參觀雕塑《萬象》《如意》
研討會現場
鄧少明在研討會上發言
部分嘉賓發言
索菲亞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柯建生
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企業的情況,包括產品、銷售和生產能力;介紹萬象制作的背景和過程以及與鄧同學交流的要點,作品要體現木制、定制、工匠精神、變化與創新…
廣州雕塑院創作部部長馮國豪
雕塑是美學的一種形式,它可以寫實也可以抽象,而好的企業有了藝術的加持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審美感受與生活體驗。我們堅信 藝術和企業可以一起以更積極的 方式塑造更好的未來。索菲亞作為受到消費者喜愛和信任的知名品牌,一直追求卓越的品質和恒久的價值,創新思維已經深入企業文化的骨髓,這一點在索菲亞產品的設計上得到充分體現。鄧老師的這兩件原創作品,從構思到形式表現上都充滿了現代感!放置的空間環境與雕塑的雙向結合,也起到相互襯托的效果。期待雕塑藝術與企業的融合,能夠在將來產生更大更好的影響。
廣州雕塑院創作部盧躍飛
各位老師、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對作品《萬象》談幾點個人看法:之前鄧老師發過多張作品照片給我,而今天來到現場看到實物,對我的視覺沖擊力很大,除作品體量、材質本身帶來的視覺效果,最抓眼球的是作品呈現出的滿滿手作感。我們都知道,一件作品是否打動人,與作者傾注了多少心力有直接的關系,即:動心才會動人。近觀《萬象》滿是留存著手工溫度的細節處理,和創作過程中反復推敲“搏殺”的痕跡,這些視覺感受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讓觀者體會到創作者的精神行跡與赤誠之心。
看一件作品最終看到的是藝術家本人的一個“心像”。我在思考鄧老師創作《萬象》的原動力是什么?結合我對鄧老師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和《萬象》創作過程的了解,以及與鄧老師在生活中的接觸與感受,我總結支撐他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創作的是靠“三顆心”,即:童心、匠心、初心。
首先是童心。多年前我與他相識在美院的雕塑高修班,從交流探討如何處理一件泥塑男人體軀干的表面開始,后來聊到多個天馬行空的創作構思,他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法使我感受到這位年長的大哥卻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旺盛而活躍的思維能力,這正是一個藝術家寶貴的“童心”。
其次是匠心。作為一位資深的建筑設計師,鄧老師在藝術創作中具有良好的先天條件,所以在面對《萬象》繁復冗雜的制作工序時,他能做到從容不迫、穩步推進。他講到在四年的創作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和困難,甚至為作品研發出一套專用設備,靠著多年豐富的工程操作經驗、強大的自信心和穩定的心理素質,成為作品成功落地的籌碼,當然這也和出資方的充分信任和給藝術家自由發揮的空間是分不開的。
最后是初心。我作為具有學院派教育經歷的雕塑創作者,來看鄧老師的創作脈絡,能清晰的看到他作為建筑家跨界藝術創作的優勢,他在具有多年建筑設計從業經歷的基礎上,又因為個人興趣接受了傳統的雕塑教育,因此他以獨特的空間美學研究視角,在注重對雕塑外部造型的推敲和美學營造的同時,又強調對內部空間的分割和設計,最終使作品呈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獨特魅力,這正是對初心的堅守,對藝術理想的那份赤誠和倔強,和保持學海無涯的求知欲,才能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帶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
廣州雕塑院學術部高奕庭
少明兄在之前的一個學術活動中分享過這座作品,給我感覺這是件奇觀式的雕塑藝術作品。第一次在現場見到。感嘆這是一座完成度非常高的公共藝術作品,構思源頭是索菲亞公司常用材料“木”之年輪,以此發散衍變而成。但在現場,大家都有不同解讀,有說像飛行器,有說像黑洞有說像蜂巢……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非常喜歡這種“誤讀”帶出的不同感受。這歸功于作品本身藝術語言的豐富和技術的高超,行走邊上,一步一景。作品放置于索菲亞大廈一樓大堂內,暖金色的表面色彩處理猶如陽光般閃耀,大堂南北對流,若有風,仿佛雕塑是可以發出聲音的,使這個空間充滿靈性!作品內涵,尺寸,材質,與周圍環境的契合度等等,《萬象》無疑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堪稱典范。
廣州雕塑院制作部部長 巫志標
《萬象》是我目前能看到的最復雜的一件現場實體藝術品作品,比先前看到的圖片還要驚人、震撼!從中可以看到作者由構思設計到制作加工是何等的費勁。作者原來是一個建筑設計師,在公共雕塑藝術的創作中他這種跨界式的思維與理念和我們傳統雕塑的構造思維在源點上有著本能的差異,是固然不同而且是別具一格的。意識上雕塑專業的思維考量大部分注重的是外部形態和空間的構造,對形體內部的空間處理欠缺了考慮,這種拓展延伸性的量化思維意識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同時我還要表達的是——《萬象》這個作品能以這種驚人的形態呈現出來,這與業主方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因為拔萃的藝術設計是天馬行空的,項目方案的落地實施如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那你的構思想法就沒有那么大的空間了,等于說我們在構思前的預判會直接影響到最終能呈現的效果質量,這是一種無形的抑制和禁錮!所以能和使用方構建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方式也是是一門藝術技巧,也值得我們去探討分析,對方的信任與肯定就是給予了藝術家無限的自由與空間,就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一樣。
再補充一點是:在現場環境里面,作者能把那個光源處理的非常到位,就是把那種軌道式的定向光源及照明用在這個作品上,這種技能方式的運用對作品在環境效果的展現也是一個完整的補充,即現代工業技術的應用對我們是個很大的啟發作用。就是說我們有綜合性的視野思維、能善于把現代的科技元素融入到藝術的構思中,那作品呈現的效果將更趨完美。
廣州市雕塑學會執行會長程一峰
今天很高興和廣州雕塑界同行來到索菲亞總部大廈觀摩鄧少明先生歷時四年創作,新落成的作品《萬象》和《如意》,兩件作品都很棒,這樣的交流活動對于創作者也很有意義。
我的感受主要有兩點:一是作品《萬象》的視覺屬性,《萬象》視覺感受介于自然有機體與人工造物之間,它是用計算機軟件建造設計模型,擁有非常復雜的構造,這些構造看起來極具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因手工打造又具有很多的偶然出現的變化,這些變化恰好打破了計算機模型設計單調呆板的局限,整體非常諧和耐克看,紫銅材質極具親和力。
《如意》則是對傳統題材形式的現代轉譯,形式新穎,清新自然,寓動于靜,令人耳目一新,從這件作品也能看出鄧少明先生的建筑專業知識背景。
這兩件作品的創作過程,是當下藝術家與企業家良性合作的典范,最后祝賀鄧老師和柯總,也希望能再接再厲,再出佳作。
廣州市雕塑學會副會長梁永標
少明的《萬象》作品小模型,在幾年前的廣州雕塑大展看過,當時就被作品造型的流動線條和細節的復雜性所吸引,作品有一種未來感。當時聽他說想把作品放大,我說這個會很燒腦,而且估計找不到實施落地的廠家。當時我以為他只是這么說說而已,沒想到前段時間得知他真把作品放大了,還發了些制作現場照片分享,雖然照片上看到的是半成品和局部結構,但我已經覺得很震撼了!直到前十幾天前終于看到巜萬象》作品在索菲亞大樓大堂落地。今天我來到現埸,感覺比看照片的視覺效果更強烈,而且作品在建筑空間里更加有張力,少明是學建筑出身,作品放大了以后更像一個仿生建筑的大模型,紫銅材質和鍛造工藝和作品非常融合,給冷灰色的建筑室內空間帶來了溫暖感。配合移動的投射燈光,會使作品產生記錄時間概念,我認為這是少明又一神來一筆!
《如意》我是第一次見的作品,作品安放在大樓門前廣場黑包淺水池中,材質是鏡面不銹鋼,與大堂的《萬象》互相呼應,感覺是一陰一陽,可能是《如意》是放在更開闊的室外空間和放在水池中,作為觀者只能遠觀,所以顯得《如意》更加整體,更加有建筑感。
廣州市雕塑學會副會長姬舟
這次來主要是向鄧老師學習的。之前就看了鄧老師發在朋友圈里關于《如意》和《萬象》作品照片,當時就覺得作品形式非常新穎,做的非常的棒,很想有機會看一看實物。今天有機會來看現場,我是第一個報名的。現場看到實物確實很震撼。不由得心生感嘆:建筑師的思維來做雕塑跟雕塑家做雕塑確實不一樣!雕塑家一般是從外形出發,考慮更多的是外在的形體。而身為建筑師的鄧老師這兩件作品考慮的更多的是內在結構與邏輯,作品構思別具一格。對我很有啟發,今天真是滿載而歸!
廣州市雕塑學會理事裘科斌
《萬象》人間萬象,萬象皆緣。
世間的所感所悟,需要承載,少明兄的作品,以木紋年輪為切入點,通過對內空間的處理,應用光的變化,給人時刻都有不一樣的驚喜,我想這正是作品的意義,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
研討會合照
關于鄧少明
2009年到2011年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高修班進修雕塑創作。
現為廣州筑鼎建筑與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創作總監,
全國一級注冊建筑師
高級建筑師
廣州雕塑院客席雕塑家
廣州市雕塑學會理事
鄧少ArtLab
作為一個前沿的建筑師和藝術家,鄧少明先生熱衷于從事建筑設計、工業設計、雕塑創作等視覺藝術領域的研究,并以當下的社會視角對公共藝術領域進行探索
合作:13381187142(微信)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