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領略了華山太清妙境,一路向東邊出了潼關。《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位于渭南市潼關縣北,是關中通往中原的東大門,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東魏、西魏、北周、隋唐時期,潼關是長安的咽喉,東都的要塞。潼關始設于東漢,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 洛陽 驛道的要沖,是進出 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在唐朝末年,一位來自潤州(鎮江)的書生,與潼關相遇了。他此行是背著行囊前往長安科舉,來自沒落的貴族世家的書生,祖輩曾是唐朝開國功臣譙國公許紹,六世祖許圉師也在初唐時期擔任過宰相。如今唐朝的繁盛早已不再,安史之亂都已過去了數十年。大唐如今已風雨飄搖,從皇室到宦官再到“牛李”兩黨,再到各地的各節度使都在黑夜里攪動著歷史的漩渦。不久之后,在皇宮之中也將爆發一次歷史罕見的“甘露之變”。
這位書生名叫作許渾,他祖籍本是湖北安陸,后因為家道中落,來到的潤州。這一次他千里迢迢從江南山水之地西去長安,路途遙遠卻也滿目河山,這一日終于看到了長安之氣,他來到了潼關。
秋日里的西秦之地,草木已搖落枯黃,綿綿細雨里紅黃相間的樹色隨著山川起伏跌宕。穿過了中條嶺,眼下就是潼關了,長安也只有咫尺之遙。在衰退的唐王朝,長安仍是書生們的向往之地,也是仕途夢想的啟程之地。許渾不顧旅途勞累徑直登上潼關的驛樓,一覽著雄壯之景。遠遠望去,殘云在細雨中拂過西岳,在高空中奔赴一場山云風雨的際會。再俯瞰而下,黃河奔涌入海,呼嘯而過,洶涌的波濤爭相跨越千里,只為了大海的遼闊。而目光向西,樹色隨山巒起伏,依稀連接著長安城。此刻的許渾內心竟毫無波瀾,明日就要到達長安了,可夜里還在做著漁樵夫的隱居夢,他早已看穿了眼前的一切。
許渾終究不是為了仕途名利而來,而進士及第后的他面對唐朝的衰退之勢,心中早已沒有了熱血,黨爭、宮變,這一切都預示著歷史更迭的到來。所以后來許渾不斷在出仕與入仕之間找尋著人生的平衡,也用詩詞為他在歷史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
秋色暮雨,行人匆匆,潼關守護下的長安已入夜而去,歸于短暫的沉寂。城門樓上的官兵望著眼前的霧靄早已麻木呆滯,數十年后隨著身后的一把大火,這座歷經戰亂的雄關也將荒草凄凄,變換使命。黃河依舊在山巒里日夜咆哮,云雨也不斷與華山交織出神仙的故事,潼關城樓下的青石卻在角落里埋藏著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等著你我去探尋。
作者 | 素心
投稿 | wangyw1027@163.com
入群學習 | 微信(15116151869)
圖片 | 來自花瓣網如侵權立即刪除
文字內容 | 文章內容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