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開幕儀式領導嘉賓合影
新秋九月,碩果豐稔。2023年9月11日,由天津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學會、上海油畫雕塑院與上海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與由天津美術學院主辦,韓國雕刻家協會與中國雕塑學會支持的“東方·經緯——第十四屆中韓國際雕塑展天津展”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儀式。
開幕儀式現場
雙展開幕儀式由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造型藝術學院院長寇疆暉主持。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賈廣健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孫振華教授,上海油畫雕塑院黨支部副書記、副院長沈珺,韓國雕刻家協會會長、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名譽教授金姃熹教授在雙展開幕儀式中分別進行了致辭,中國雕塑學會理事、外聯部部長、中韓展策展人、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郭航副教授為開幕式進行中韓翻譯。策展人代表、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譚勛教授介紹了展覽的策展情況。
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造型藝術學院院長寇疆暉
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賈廣健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教授
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孫振華教授
上海油畫雕塑院黨支部副書記、副院長沈珺
韓國雕刻家協會會長、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名譽教授金姃熹教授(右),中國雕塑學會理事、外聯部部長、中韓展策展人、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郭航副教授
策展人代表、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譚勛教授
參加本次開幕儀式的領導與嘉賓還有: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美術館藝術總監傅中望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龍翔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上海美術學院楊劍平教授,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殷曉峰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顧問、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李向陽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顧問、原上海油畫雕塑院副院長周長江教授,著名批評家、策展人王端廷教授,著名評論家、景德鎮陶瓷大學宋偉光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胡泉純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董書兵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陳輝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郅敏教授,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陳克教授,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唐勇教授,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翟慶喜教授,原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學院院長鮑海寧教授,湖北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張嵩燾教授,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陳曉春教授,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馬天羽教授,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主任李惠東教授,上海油畫雕塑院藝術家、青推策展人朱勇先生,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主任韓子健,上海油畫雕塑院油畫創作室主任李鵬,中國雕塑學會辦公室主任花春江,以及從韓國遠道而來的各高校雕塑藝術家,與天津美術學院的相關領導與教師,包括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靳風輝,于世宏教授、景育民教授、孫建平教授、周世麟教授、范敏教授、鄭金巖教授,常青藤計劃發起人、YAC藝術社區主理人姜大方。此外,本次青推展參展藝術家、中韓展部分參展藝術家,以及天津美術學院相關處室負責人,各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造型藝術學院系部主任、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等也出席了本次開幕式。
中韓雕塑家合影
第二屆“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由中國雕塑學會、上海油畫雕塑院、天津美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在重視青年藝術人才培養的社會大背景下,借助文教結合的契機,本次展覽為2021年首屆“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的延續與發展。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 觀展現場
本屆展覽有24位青年藝術家參與其中,他們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在36件(組)雕塑作品與114幅油畫作品中呈現出了二維與三維、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東方與西方、現實與虛擬、個人與社會等元素之間的碰撞與交流。這些藝術家們立足雕塑與油畫本體,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理念,去突破思維的束縛,嘗試新的表現手法與材料,創作出了多樣化的藝術作品,探索出了雕塑和油畫藝術的更多發展方向。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 觀展現場
展覽關注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優秀藝術人才,以推出優秀的當代青年作品為己任,致力于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平臺,以期推動中國美術事業的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天津美術學院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辦單位之一,與中國雕塑學會、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美術學院一起,推動青年推介計劃展覽的“南北共振”,在立足當下、面向全國的基礎上,加強藝術院校在未來人才培養與藝術教育體系建設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 展廳現場
“東方·經緯——第十四屆中韓國際雕塑展天津展”由天津美術學院主辦,韓國雕刻家協會與中國雕塑學會支持。在當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之下,中韓兩國共同承載著東方文明的智慧與傳統。藝術與文化縱橫交錯,相互影響,共同交織出了獨特的“東方經緯”。
“中韓國際雕塑展”觀展現場
本次展覽為“第十四屆中韓國際雕塑展”繼首爾展出后的天津站,11位韓國雕塑家應邀來到中國,中韓共87位雕塑家們共同探索和呈現了雕塑藝術的東方之美。無論是在抽象還是具象的作品中,都表現出了藝術家們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對于傳統東方樣式的傳承與創新,以及東方文明獨有的審美意趣和價值理念。
“中韓國際雕塑展”觀展現場
本次展覽共展出87件雕塑作品與20余幅作品手稿,旨在加深與韓國雕塑協會及優秀雕塑家的交流合作,促進中韓兩國雕塑藝術對話,為藝術家們提供更多思考方向,為開拓新的雕塑領域增添動力。天津美術學院作為主辦方之一,與中國雕塑學會、韓國雕刻家協會一起,共同呈現出了一場兼具國際化與學術性的高水準展覽,也旨在以展覽為契機在整合和利用東方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推動中韓兩國高校間的教育教學互鑒,搭建國際學術平臺,共同培養雕塑藝術的優秀人才,推動中韓兩國雕塑藝術共同發展,為東方文明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中韓國際雕塑展”觀展現場
隨著兩場大展的召開,也開展了一系列學術與創作交流活動。如韓國雕刻家協會及誠信女子大學代表團院長見面會、中韓雕塑教學與創作交流會,“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學術會客廳,雕塑與油畫兩場學術會議,以及一系列創作、參觀、交流活動。
韓國雕刻家協會及誠信女子大學代表團參觀校史館
韓國雕刻家協會及誠信女子大學代表團院長見面會現場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學術會客廳雕塑專場學術會議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學術會客廳雕塑專場學術會議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學術會客廳油畫專場學術會議
“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學術會客廳油畫專場學術會議
通過本次雙展及系列活動,藝術家與學者們齊聚一堂,分享雕塑與油畫藝術的創作方法與理念,相信能夠為藝術家的創作實踐與藝術理念,以及高校間的學科建設與教育改革,雕塑與油畫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展覽將持續至9月20日。
“中韓國際雕塑展”展廳現場
“中韓國際雕塑展天津展”
作品欣賞
中國參展作品(按藝術家姓氏筆畫排序)
于凡《在黑暗中》,材料:青銅尺寸:29x18x19cm,年份:2005
于世宏《蘇武牧羊》
萬勇《坐山觀水》,材料:青銅著色尺寸:50x24x12cm,年份:2020
馬天羽《亟待商榷的命名——愛國菜》,材料:青銅,尺寸:8.4x8.4x29.5cm
王少軍《天降》,材料:玻璃鋼著色,尺寸:21x11x35cm,年份:2007
王禮軍《寸草》,材料:不銹鋼,尺寸:50x50x20cm,年份:2022
王偉《立》,材料:青銅,尺寸:15x20x36cm,年份:2015
王志剛《等待》,材料:鑄鐵,尺寸:30x29x16cm,年份:2022
王朝勇《野鶴》,材料:樹脂、木,尺寸:40x20x40cm,年份:2023
鄧柯《無題》,材料:青銅,尺寸:40x26x37cm,年份:2022
石向東《融合之成萬物·生長》,材料:光敏樹脂,尺寸:高30cm,年份:2022
龍翔《黑貓白貓》,材料:黑大理石,年份:2019
申紅飆《飛奔的阿吉洛》,材料:鑄銅,尺寸:86x145x60cm
田世信《梁漱溟像》之一,材料:銅,尺寸:39×30×28cm,年份:2007
田禾《水》,材料:不銹鋼鑄造,尺寸:30×30×35cm,年份:2015
馮崇利《風之痕-8》,材料:不銹鋼、鋼,尺寸:55x19x28cm,年份:2022
呂品昌《小鳥》,材料:鑄銅,尺寸:20x20x20cm
朱尚熹《如何擺放您做主》,材料:木材 銅合頁,尺寸:尺寸可變
朱虹《斯塔西亞》,材料:石膏,尺寸:40x20x15cm
朱勇《輕風》,材料:鑄銅,尺寸:40x20x30cm,年份:2022
劉軍《無相·力士》,材料:鑄銅,尺寸:10x5.5x23.5cm,年份:2019
劉穎睿《i-3》,材質:瓷,年份:2021
劉巍然《盛》,材料:陶、柴燒,尺寸:尺寸可變
湯耀勝《曼陀羅-2021》,尺寸:50x40x30cm
許楠《巃》,材料:木,尺寸:60x60x80cm,年份:2022
孫璐《新紅旗》,材料:不銹鋼鑄造,尺寸:74×22×17cm,年份:2014
花梓騫《望天》,材料:陶瓷,尺寸:30x35x23cm
李世偉《星辰大海》,材料:夾貯托胎大漆,尺寸:70x50x40cm,年份:2013
李占洋《須彌山》,材料:粗陶,尺寸:34x34x15cm,年份:2020
李安紅《浮云九重天》,材料:青銅,尺寸:45x35x30cm,年份:2022
李惠東《無相禪師》,材料:青銅,尺寸:35x27x60cm
李鶴《君子》,材料:青銅,尺寸:14x24x54cm,年份:2021
楊劍平《頭像習作》
邱加《如此》,材料:綜合材料,尺寸:50x45x18cm,年份:2023
余晨星《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材料:鑄銅
鄒紅琴《景——象》,材料:陶,尺寸:31.5x31.5cm,年份:2015
沈烈毅《灰色系列·天梯》,材料:不銹鋼,尺寸:485x195x62mm,年份:2023
張有魁《觀滄海》,材料:建筑琉璃,尺寸:60x30x15cm,年份:2022
張偉《湖》,材料:青銅,尺寸:高20cm,年份:1996
張華《夜曲》,材料:青銅,尺寸:46x23x18cm
張向玉《第一時間》,材料:樹脂,尺寸:高55cm,年份:1996
張嵩燾《之-鑲嵌》,材料:木-錫合金,年份:2018
張穎《共同體》,材料:光敏樹脂,尺寸:30x80cm,年份:2018
陳云崗《百年白石》,材料:鑄銅,尺寸:28.5x11x9cm,年份:2005
陳克《稷下學宮—諸子百家》,材料:不銹鋼,尺寸:63x36x33cm
陳曉春《行俠者·魯智深》,材料:鑄銅,尺寸:60x52x22cm
陳輝《夢云》
郅敏《天際》,材料:陶瓷 金屬 磁鐵,尺寸:300x15x10cm,年份:2017
金善珍《Bubble》,材料:包裝袋,尺寸:尺寸可變,年份:2023
周思旻《你還好嗎?》,材料:超輕粘土 水彩著色,尺寸:10x5x27cm,年份:2017
房中明《雨》,材料:鍛銅,尺寸:60x50x25cm,年份:1999
趙展《N次方系列-1》
胡慶雁《 一口氣-兒子的塑像》,材料:大理石,尺寸:16x28x23cm,年份:2022
柳青《一顆小白菜》,材料:不銹鋼,尺寸:23x13x10cm,年份:2014
殷曉峰《女人日記》,材料:鑄銅,尺寸:42x12x18cm,年份:2023
郭航《幸福拋物線》
郭繼峰《西域舞者》
唐勇《蛙?人》,材料:玻璃鋼烤漆,尺寸:55cm×46cm×18cm,年份:2008
展望《有限╱無限:一生三》,材料:不銹鋼,尺寸:37x34x35cm,年份:2022
黃文智《造像記-星辰》,材料:樹脂著色,尺寸:28x30x50cm,年份:2021
蕭立《蒼穹》,材料:老榆木,尺寸:15x7x56cm,年份:2023
隋建國《手跡66#》,年份:2022
董書兵《大地之子》
蔣鐵驪《生活日記-6》,材料:青銅,尺寸:高30厘米,年份:2017
韓子健《古典風景》,材料:鑄銅,尺寸:20x18x7cm,年份:2023
景育民《無象》,材料:不銹鋼,尺寸:高65cm,年份:2016
傅中望《嫁接的種子》,材料:不銹鋼、銅,尺寸:42x27x16cm,年份:2023
焦興濤《夢的解析》,材料:3D打印,年份:2021
曾成鋼《 精靈系列-鴿子》,材料:玻璃鋼,尺寸:25x50x40cm,年份:1990
鮑海寧《 歐陽修》,材料:太湖石,尺寸:45x50x20cm,年份:2021
譚勛《彩虹石》,材料:廣西黑大理石,尺寸:41cm×34cm×33cm,年份:2023
翟慶喜《一只香蕉》,材料:鋼,尺寸:50x50cm,年份:2023
霍波洋《轉山》,材料:鋁合金、大理石,尺寸:68x18x30cm,年份:2022
韓國參展作品(按藝術家姓氏筆畫排序)
李成玉《自然之聲》,材料:不銹鋼,尺寸:45x40x22cm,年份:2023
李厚昌《像熔巖之火》,材料:不銹鋼、玻璃,尺寸:350×300×350mm,年份:2022
李樹泓《 內/外/間距-凹凸》,材料:海綿,尺寸:100x20x20cm,年份:2022
金在湖《在隱居中工作》,材料:青銅,尺寸:21x21x30cm,年份:2023
金姃熹《空間 2023 - 靈感》,材料:不銹鋼,尺寸:20x30x80cm,年份:2023
金俸秀《我是皮諾西奧23-9》,材料:青銅,尺寸:15x15x41cm,年份:2023
金泰坤《藍寺》,材料:木頭亞克力,尺寸:47x25x45(h),年份:2010
都泰根《來自-23》,材料:鋼,尺寸:55x250x12cm,年份:2023
梁太根《舞蹈01,2,3,4》,材料:不銹鋼
梁在健《軀干-飛》,材料:F.R.P.,尺寸:500mm(高),年份:2014
崔廷宇《Trip_fedora 2021-04》,材料:3D打印,尺寸:300x260x400(高)mm,年份:2021
程廷柱《立面2022-e2-藍色》,材料:不銹鋼,尺寸:40x49x8cm,年份:2022
羅仁珠《“披著羊皮的狼”和“從蟒蛇中伸出的大象”》,材料:陶瓷,尺寸:30x30x25cm,年份:2023
權治圭《Resilience-??(滿月)》,材料:不銹鋼聚氨酯漆,尺寸:50x7(深)x50(高)cm
收藏/合作:13381187142(微信)
了解更多雕塑學術、展訊、相關雕塑行業資訊請關注雕塑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