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鋼琴,是17歲的瞿霄宇最喜歡的兩樣東西。
“在真與美之間,數學是最短的。”在他看來,鋼琴是“心事托付”,數學才是“美妙的藝術”。
瞿霄宇
9月16日,2023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以下簡稱“阿里數學競賽”)獲獎名單正式出爐,瞿霄宇和李一笑、郝天澤、張盛桐獲得代表最高榮譽的四座金獎,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而正在北京大學讀大二的瞿霄宇,也刷新了阿里數學競賽最年輕金獎獲得者的紀錄。
頒發金獎
他們,天賦滿點?
“玩數學,沒點天賦怎么行?”
看到領獎臺上一眾年輕的面龐,一位媒體人不禁感慨。
首屆阿里數學競賽的金獎得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韋東奕——人稱“韋神”,就被認為是天賦滿點的青年數學家。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評價他“極具數學天分”,發展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著名數學家”。
本屆的金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生張盛桐同樣少年天才,本科期間就解出困擾數學界70年的難題,論文發表于頂級期刊《數學年刊》。今年是他第五次參加阿里數學競賽,此前四次連摘銀獎,這次終于奪金,“天賦都溢出來了”。
張盛桐
難道玩得轉數學的都得是天才少年?有人不這么看。
36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雙聘副教授蘇煒杰在本屆阿里數學競賽中擔任命題組老師,他是阿里數學競賽首屆(2018年)銀獎得主。他對“玩數學必須得有天賦”一說有不同看法。
“天賦是一種比較虛的描述,即便有也沒法量化。”
蘇煒杰談起了他在北大數院讀本科時的見聞和感受:“在北大數院,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有競賽經歷,我在工作后也接觸了許多有天賦的人。但從長遠來看,如果真的有什么能力可以支撐人走下去,一種是興趣,一種是有韌性的堅持,這些特質決定了一個人最終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蘇煒杰
在蘇煒杰看來,數學競賽像一項競技運動,既美妙又殘酷。他看到,有些極有天賦的同齡人慢慢淡出數學領域,也有一些人在競技中完成蛻變,成為數學世界里的弄潮兒。
蘇煒杰感到慶幸,他成為了后者。
他們,意志超群
蘇煒杰高中時爭取過想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國家隊,但最后失敗了,大學期間也陸續參加過一些競賽。參加首屆阿里數學競賽時,他已經是一位“青椒”。重回競技場,蘇煒杰有種“老男孩夢回青春”的感覺。
時至今天,蘇煒杰已不太記得當時的參賽經歷,但對試題印象深刻——既有數學的優美,又有實際的應用。“數學作為一種非常抽象的思維,為什么能與現實有如此多的勾連?”這讓他著迷。
賽場之外,蘇煒杰正處于人生最努力的階段:既要平衡學術與家庭,又要考慮生計與教職。但只要在做數學,他心里就像有團火。
這些年來,他做出了兼具理論優美和實際價值的工作。他的團隊在機器學習優化算法、可信AI和高維數據分析等領域做出了許多原創甚至突破性的工作,部分成果已應用于業界。
今年的阿里數學競賽頒獎典禮現場,還迎來一位特別的獲獎者:收獲優秀獎的20歲美籍華裔漸凍癥少年樓印根。
他的身體被輪椅禁錮著,頭腦和意志卻因此愈發超乎常人。他喜歡看費德勒打網球、聽汪峰的歌,最近還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沖浪。
樓印根
他在頒獎典禮上說:“生命其實很短暫,沒有時間浪費在無趣上。因此我熱愛數學和物理,這能帶領我發現宇宙的奧秘。”他一開口,就引起陣陣掌聲。”
樓印根目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和數學,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暴脹模型創立者阿蘭?古斯。阿蘭?古斯曾和斯蒂芬?霍金共事,他總覺得,樓印根“和霍金很像”。
他們,乘興而行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助理教授顧陳琳,也是阿里數學競賽的“老熟人”。他是2019和2021屆阿里數學競賽的優秀獎得主,還在2022年擔任大眾出題人。
顧陳琳
在復旦大學就讀時,顧陳琳曾一度覺得大學數學“沒什么意思”;后來參加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時翻了不少書,很快又找到了數學的樂趣。現在,他在數學研究之余仍喜歡參加各類競賽:“競賽給我跳脫出日常、學校的機會,可以獲得更好的眼界,融入更大的數學環境中。”
他告訴記者,參與阿里數學競賽“初衷也是挑戰一下”,結果“十分盡興”。
另一位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青年數學家,是在公眾視野銷聲匿跡近10年的韓衍雋。
韓衍雋曾“一朝出名天下知”。2014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上,他的出場震驚四座:20門基礎課中,15門滿分,4門99分,1門98分。
這張成績單照片在網絡瘋傳,韓衍雋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清華學神”。甚至有媒體“挖”到,他在高中本已獲得保送清華大學的資格,但他仍堅持參加高考,結果一舉摘取了2011年安徽理科狀元的桂冠。
韓衍雋
評上清華“特獎”之后,學校的創業團隊、社會上的基金公司甚至投行、私募都想挖他過去做研究員。但韓衍雋“只想安安靜靜地做科研”,主動遠離聚光燈。
從博士到博后,專心研究數學,一“隱”就是10年。
2023年,韓衍雋的故事有了最新進展:他正式加入了有著傳奇色彩的美國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擔任數學與數據科學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紐約大學數據科學中心、計算機系任職。
今年,韓衍雋不動聲色地報名參加了2023阿里全球數學競賽,從5萬多名數學高手中殺出重圍,斬獲銀獎。但在郵件中,他婉拒了組委會關于登臺領獎的邀請,波瀾不驚。
古有王徽之“何必見戴”,今有韓衍雋“何必登臺”,妙哉。
他們,純粹熱愛
生于1994年的王東皞也是阿里 數學競賽的一個標桿:曾在2020、2021年連續兩屆斬獲金獎。現在,他加入了楊振寧、丘成桐等曾工作過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先從事博士后研究、后擔任該校助理教授,研究課題涉及規范理論和低維拓撲。不為人所知的是,王東皞從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時,曾一度糾結要不要繼續做數學。
王東皞
“博士畢業時對自己不是很滿意,不知道要不要繼續。但我北大一位同學的故事卻一直激勵著我。”
王東皞口中的那位同學,學業因病中斷過許多次,但依舊對數學研究不離不棄,堅持要回到學校完成博士論文。
“他想做真正的數學研究,探索數學的奧義。”王東皞說,如果他選擇其他的路,或者成為老師、或者從事競賽培訓,都可以過上非常體面的生活。但他一直說“一路走來,要對得起自己的努力”。
“我非常佩服他。”王東皞說:“他讓我想起了當初對數學單純的熱愛,而經歷了重重困難后的堅持則更令人動容。”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2021屆阿里 數學競賽銀獎得主、2023屆大眾出題人夏銘濤則書寫著另一個關于熱愛和堅持的故事。他今年6月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在征得老師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夏銘濤
這有關夏銘濤的一個隱藏身份:“不知名B站up主”。在B站,他粉絲數不多,播放量也不怎么大,但他堅持在B站做他關于數學建模計算的分享,“希望通過網絡宣傳和教學,用更通俗的語言,激發更多人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我想把up主的‘事業’堅持下去。”夏銘濤說。
他們,走向世界一流
蘇煒杰認為,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產生了巨大的外部效應,不僅喚起大量數學愛好者的興趣,同時也讓全民意識到數學是多學科的基礎,這對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都是有巨大幫助,因此“希望這項賽事能夠長期持續下去”。
阿里數學競賽舉辦五屆以來,已經發掘出一批新生代數學家,至少有十余人在全球一流高校獲得教職,從事專業研究。他們有的在研究的道路上初露崢嶸,有的已經作出了公認的學術貢獻。
少年天才輩出,幾乎是數學界的傳統。回顧從他們參加比賽的經歷,在“數學天才”的B面,他們有著普通人的徘徊、糾結和痛定思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有著對數學純粹的熱愛、樂觀和堅韌。
田剛院士在評價韋東奕“極具數學天分”之外,也看中他為人樸實、刻苦耐勞、基本功底扎實;韓衍雋在同學們眼中除了“絕頂聰明”的評價,大家也認為他“超級勤奮,學什么、做什么都很認真”“沒有傲氣、很低調”;躺在輪椅上的樓印根,除了向世人展現了他異于常人的數學天賦,更讓人們看到他對生活和科研那令人驚訝的熱情和樂觀……他們不只會“玩數學”,他們還有鋼琴、沖浪、“帶課”直播相伴的鮮活的青春。
“一代數學人有一代數學人的使命,期待冉冉升起的你們。”在頒獎典禮的最后,田剛如此勉勵他們。“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加入數學的行列,一起探索數學的美妙和無限可能性。”
完整獲獎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