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認知和行為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薩姐
作者:暖心
武志紅老師在一段訪談視頻里談到一個關于:什么樣的父母是“好父母”的話題。
他說:好父母需要具備容器一樣的力量。
并指出:孩子是焦慮的制造者,而父母是焦慮的化解者,這些是命運一般的力量,會將父母分為五個層級來決定孩子的未來。
五個層級分別是:下下簽、中下簽、中簽、中上簽、上上簽。
這五個層級,所對應的每一種教育,終將給孩子帶來不同的人生。
01
第一層:下下簽
愛打罵的父母,最終讓孩子成為“暴力者”
武志紅老師說:這是最糟糕的層級,是孩子命運的下下簽。
父母經常野蠻、粗暴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間,不斷給孩子制造創(chuàng)傷。
比如:嚴重的打孩子、罵孩子,總是脾氣暴躁,用情緒來處理問題。
心理學專家杰爾·萊特說:
情緒不穩(wěn)定的父母,最容易養(yǎng)出兩類孩子:
一是形成討好人格,失去自我
長期生活在創(chuàng)傷環(huán)境下的孩子,本能地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討好。
因為害怕再次的傷害,只好努力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二是脾氣暴躁,形成反社會人格
動不動就發(fā)怒,總是控制不住用暴力傷害他人。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熱播電影《我經過風暴》。
電影里的丈夫陳均從小就生活在家暴之下。
他的母親常年被家暴。
而母親將所有的怨氣都發(fā)泄在他的身上,動不動就打罵他。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母親知道兒媳婦要和陳均離婚,二話不說就踢翻陳均手里的面條,還不停地嘲諷他。
陳均嚇得畏畏縮縮地站在一邊不吭聲。
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最初是從家中學習到用暴力來解決人與人、團體或國家之間的沖突。所有解決問題、惡化問題、制造問題的策略,都是從家庭學來的。”
就像陳均,在暴力的環(huán)境下,學會了用拳頭解決問題。
雖然他一次次地掙扎、后悔,卻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命運,不僅讓家庭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在漸漸摧毀一雙兒女:
兒子“繼承”了陳均的暴力,在學校毆打同學,還意識不到打人不對。
女兒價值觀被扭曲,被同學欺負,認為挨打就是愛。
孩子是父母最忠實的“情緒接收器”,毫無遺漏地承載著我們一次次失控的惡果。
父母任何情況的怒吼、打罵,都可能成為扎向孩子心頭的一根根鋼針,讓孩子未來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02
第二層:中下簽
焦慮的父母,養(yǎng)出抑郁的孩
這一層級的父母:沒有嚴重的攻擊,卻讓孩子陷入無休止的痛苦中。
因為父母很擅長“精神暴力”。
前段時間,“媽媽偷走女兒錄取通知書”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
本來已經被“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的佳佳,在開學前卻被媽媽偷走她的通知書。
媽媽還將她的各類證件和銀行卡全部偷走,只留下了一張寫著“對不起”的字條。
細究原因才發(fā)現,佳佳從小到大都被媽媽“控制”著。
不準她住校,即使學校離家很遠,媽媽也要在學校邊上租房子陪讀。
不允許她出去玩,導致整個初中佳佳都沒有再交朋友。
這一次更是因為媽媽想讓她念師范而做出的驚人之舉。
佳佳說:在母親無死角的控制和監(jiān)視之下,她這17年的人生一直都活得小心翼翼,一點自由都沒有。
這樣的愛真的讓人窒息。
美國作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很多父母嘴上總是對孩子說著“為你好”、“我愛你”,心里卻想的是“這樣做”、“聽我的”。
還不停地伸長雙手,想牢牢掌控孩子的一切。了,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就是毀滅性的傷害。
網上有一個女孩說:從小到大都沒為自己活過。
學習必須名列前茅,高中被父母逼著放棄喜歡的舞蹈,高考志愿要填父母喜歡的金融,大學選修了中國文學,被父母以“全無價值”一句話替代,即使再努力也得不到認可。
倍感壓抑的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曾經很多次坐在宿舍的窗臺上考慮要不要跳下去。
愛如果不能得體退出,就會變成控制,它會慢慢掏空孩子的需求,令他壓抑、痛苦,最后慢慢被逼瘋。
最終,孩子變得,空乏又孤獨,依賴又叛逆,在父母的極限拉扯中不斷地逃離。
03
第三層:中簽
與孩子建立邊界感,給他獨立的人格
武志紅老師說:中簽是一個家庭最穩(wěn)固的局面。
父母既沒有用暴力孩子,也沒有習慣性地向孩子傳遞焦慮,孩子能安放于他自己的人生,應對他生活中的挑戰(zhàn)。
簡短地來說就是“邊界感”,與孩子相處保持適當的距離,給予他獨立并且不被侵犯的空間。
這樣的孩子既能依賴父母,同時還會給孩子帶來兩種好處。
一是:健康的自我觀念
如果父母能清楚地告訴孩子“你的事,我的事”,孩子就會有清晰的邊界:你的歸你,我的歸我。
例如:
有人向孩子借東西,會讓孩子潛意識里會有“我的東西,我有選擇權”觀念,對不喜歡或者為難的事會拒絕。
對于別人未經同意拿走自己的東西;別人有傷害自己的行為,都可以做到坦坦蕩蕩要求對方道歉。
這樣的孩子大膽、會拒絕,絕不會討好他人。
二是:有主見,獨立
一個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嘴里會經常說“不可以、不行、不準”。
這樣的話,久了以后,孩子什么事都只敢聽父母的。其實,每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過多的去干涉自己的生活。
本身,孩子在2歲之后,會經歷一個重要的敏感期,即“自我意識敏感期”。
這時候,父母如果能學著尊重孩子,只要是對的事情,就讓他自己決定。
時間久了以后他就會膽大地為自己做決定,也會越來越有主見。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在“工作”中才能成長,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其心智。
教育就應該打造一個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成長世界”。
04
第四層:中上簽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給他滿滿的安全感
這一層級的父母,會擁有較好的“情緒價值”。
父母不會向孩子制造焦慮,而且還會成為孩子的容器,接納孩子的負面行為。
日本喜劇界泰斗島田洋七在《佐賀的超級阿嫲》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
小主人公昭廣,體育很好,但是文化成績卻一直平平。
有一天,他捧著十分慘淡的成績單回到了家,他愧疚地對外婆說:“阿嬤,全是一分、二分,對不起。”
可是外婆卻說:“成績單上只要不是0就好了,1分2分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
昭廣問:“不同科目的成績也能加在一起嗎?”
外婆表情認真、果斷地說:“人生就是總和力。”
昭廣當時還不完全理解外婆的意思,但外婆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巧妙地化解了昭廣內心的焦慮和痛苦。
阿嬤就是這樣一位能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的家長。
當父母擁有較好的情緒價值,通常都有這些行為:
善于回應孩子;
會經常夸贊表揚孩子;
會善于去觀察孩子好的一面;
他們能調節(jié)憤怒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安全感;
他們對孩子充滿了包容、關注、支持和安撫。
就像上面的那位外婆,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焦慮,首先的回應是安慰和鼓勵,讓孩子看到希望。
研究表明:當父母能夠接受和容納孩子的情感,尤其是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時,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更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行為。
如果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給予孩子的總是積極、陽光、正面的回應;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回應孩子時,就會很自然地去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孩子有了父母的關注,內心會有滿滿的安全感,性格也會樂觀自信和勇敢。
父母的“情緒價值”就是孩子未來競爭力。
05
第五層:上上簽
成長型父母,讓孩子充滿崇拜感
有一位來自北大的心理學博士,他在講述了自己初中時,不僅沉迷于網絡游戲,還叛逆逃學,成績一落千丈。
面對他的叛逆,父親并沒有打罵他,僅僅做了這幾件事,就讓他幡然醒悟。
第一件事:全家斷網,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
為了幫兒子戒掉網癮,父親斷掉了全家的網絡、電視,為了以身作則,他還戒掉了手機。
兒子在房間里寫作業(yè),他就在房間外面看書。
第二件事:花時間陪讀,時刻關注兒子情緒
從初中到高中畢業(yè)這個階段,孩子的壓力大,情緒也很不穩(wěn)定,他就一點一點有耐心地幫兒子梳理困難,經常鼓勵他,成為他堅強的后盾。
第三件事:父親不斷學習,努力栽培自己
父親在陪讀期間,學習了如何教育孩子;
每天睡前和兒子分享所學;
把孩子當成朋友,平等交流,從不一味地說教;
不斷地看書,希望能和兒子同頻道交流,提高自己的同時又去正面影響到孩子。
在父親這番努力下,奕戈終于重新愛上了學習,步入了正軌。
真正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教育孩子“先自教,再影響”。
他們懂得:
不去充當孩子的監(jiān)督者和操控者的角色,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伙伴。
他們不會逼著孩子取得好成績,而更關心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是否開心、自信,并經常給予孩子鼓勵。
作家劉娜曾說過一段話,非常贊同:
所謂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輻射后代。
這樣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種榜樣力量,透過方方面面滲透給孩子。
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從而激發(fā)孩子的斗志,最終孩子將父母當成模范去學習。
06
看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
你的認知和行為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每個父母都想成為孩子人生的擺渡人,那就要用愛為孩子筑起橋梁,這是孩子通往未來的路。
父母要學會:
把情緒收一收,釋放你的溫柔,讓孩子帶著光看世界;
給孩子的成長松一松,讓他過得自由又依賴;
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做“發(fā)光體”去影響孩子走向優(yōu)秀。
父母只有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領者和影響者,孩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朝著美好的未來努力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