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篇原創文章
最近幾個月隨著變老,我開始強迫自己10點半左右(甚至更早)上床睡覺。睡不睡得著另說,但至少別迷離著雙眼戀戀不舍地黏在手機或電腦屏幕上……畢竟,年齡大到已經開始花眼了,再不省著點兒用就怕日后更不好使了(不論腦子還是眼睛)。
但是,我的很多朋友依舊堅持將熬夜這件事進行到底,哪怕什么都不干,至少靈魂深處覺得自己在深更半夜是“自由”的——從卷不完的工作、吼不完的神獸里解脫出來的每一分鐘都如此珍貴~
他們熬的不是夜,是社畜所剩無幾的倔強……
當然,還有一部分不得不熬夜的小伙伴,比如夜班族、時差黨。這部分小伙伴熬的更不是夜,而是用繩命換取的生存資格……好心疼!
但,心疼歸心疼,該碎碎念的健康知識還是要傳播到位。希望看完今天這篇短文后,習慣于熬夜的你,可以在倔強與生命之間做個更理性的選擇……何況,我相信你真的不是不困……
首先,我們需要復習一個知識:心血管疾病是中國,也是全球發病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3.3億,每年的死亡率的40%被心血管疾病承包。也就是說,每5名不幸離世的人里,就有2名死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和短暫性缺血發作等)。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尤其肆虐的季節,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個同胞發生猝死。而一旦發生院外猝死(來不及呼叫120),救治成功率只有1%左右。在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面前,死神跑得比白衣天使快得多。
熬夜,會增加猝死的風險!因為熬夜/睡眠節律紊亂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熬夜還與血壓升高、睡眠質量下降、刺激動脈粥樣硬化等“不良結局”相關。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旗下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11月10號發表的一項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新研究結論告訴我們: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時間”在22點~23點之間。與22點~22點59分入睡的人相比:
22點前入睡,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24%;
23點~23點59分入睡,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12%;
零點或更晚入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25%;
女性的睡眠時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關聯性比男性強。
所以,要想小心臟能安生,既不要太早迷糊,也不要太晚上床哦~
建議最佳入睡時間:22點~23點。
據說,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各種睡眠參數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系的研究中,最深入之一。該研究將所有可能的混雜因素都考慮到了,比如年齡、性別、睡眠時間、睡眠的規律程度(平時睡覺和起床時間是不是很不固定)、自我報告的睡眠時間類型(早起還是熬夜)、吸煙情況、身體質量指數BMI、有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
當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這項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對象主要是白膚色人種,且社會經濟背景都相對比較好,參與者平均年齡較大、而絕經后女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本來就會增加等等,確實不能代表所有人群,也不能定論為因果關系。
但是,就數據量(從50萬人數據中篩選出的合格樣本量為88 026名,年齡在37-73歲之間,平均年齡61歲,58%為女性,隨訪時間5.7年)和建模的各種參數而言,已經相當值得我們借鑒了。并且,參與者的睡眠時間并非主觀報告,而是通過佩戴加速度計采集的數據,因此,分析結果比既往的研究更加客觀。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睡眠時間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醒人們:千萬別跟自己的小心臟對著干。生物鐘讓我們睡覺的時候就應該睡覺,而不是熬夜刷劇或刷社交媒體。該睡不睡和/或睡眠不足,真心都是在跟自己過不去。
想想看,最后能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不就只有身體嘛。就算是還有銀子,如果因為修理壞掉的身體而提前花光拼了小命掙來的銀子,也是得不償失的對不?!
有些事情,早睡早起不會耽誤的,比如昨晚沒有刷完的朋友圈和沒有追完的劇……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注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注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床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床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眾多雜志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喂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17年面對臨床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Shahram Nikbakhtian, Angus B Reed, et al.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 Volume 2, Issue 4, December 2021, Pages 658–66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