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炳丁
中東地緣向來十分重要,這里是連接歐亞非大陸的“大橋”。可以說,這座“大橋”如果長期處于嚴重戰亂,歐亞非的連接貫通就受到嚴重影響。土耳其扼守歐亞大陸最重要通道,暫時無戰亂之憂,但北面的鄰居烏克蘭已經在美國挑動下戰火紛飛,黑海通道屢次受到戰爭威脅。而巴勒斯坦加沙地帶一旦被以軍占領,埃及西奈半島與長期覬覦它的以色列之間將不再有戰略牽制,同時會有大批巴勒斯坦難民進入西奈半島。穿過西奈半島,就是歐亞非之間最重要的海上通道蘇伊士運河,霸權國家對于這條運河早已垂涎欲滴,屆時不能排除以色列借口打擊逃亡埃及境內的哈馬斯成員重新策劃發動新的侵略強占西奈半島的軍事行動。
以色列“復國”后,曾經一度占領西奈半島,后埃及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幫助下,突破巴列夫防線驅逐以色列軍隊,收復了整個西奈半島,也令埃及成為唯一一個戰勝過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一躍成為中東強國和美蘇都曾爭取的對象和能夠一定程度上代表東西方國家調解巴以沖突的國家。但收復失地后,埃及總統薩達特不顧阿拉伯盟友的反對,在美國的斡旋下與以色列交好并與以色列簽訂《埃以和平條約》。這一媾和也為多年后這個中東話事人在美國的“顏色革命”下國力、影響力被削弱埋下伏筆。
綜合網媒報道,1970年納賽爾去世后,副總統薩達特接任總統。埃及對外關系開始由“親蘇反美”轉向“親美反蘇”,對內放棄自主工業化道路,開始推行“開放政策”,一時間外資蜂擁而入,也為歐美等國進一步控制埃及打開了大門。1981年穆巴拉克上臺后,更是不遺余力地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改革”。
放棄自主的工業化等于是自廢武功,埃及徹底淪為西方國家商品傾銷地和原料勞動力攫取地,內部原材料和資源被西方工業國家低價攫取,失業嚴重,傾銷而來的工業品對埃及民眾進行再一次掠奪。幾十年間,埃及國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私有化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此外,經濟上的對外依附性日漸增強,糧食安全也被美國控制。
1981年上臺的穆巴拉克堅決反對美國對伊朗的政策以及借伊核問題制裁伊朗, 反對美國對海灣各國及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國的政策,這可能是美國在埃及不斷輸出煽動的原因之一。
背后的經濟邏輯非常簡單,國門洞開后,本土工業無法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抗衡,本土商品缺少競爭力,民眾自然會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進而導致民族工業進一步萎縮,只能依賴進口,國家經濟被外資掌控。糧食上的邏輯與工業品一樣,但后果更加嚴重,等于是給外資提供了通過糧食價格控制國家命脈的渠道。
在外資瘋狂灌入埃及的同時,西方國家資助指導的非政府組織也不斷滲入埃及社會。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利用非政府組織誘導埃及走所謂的“民主化”道路,以便弱化埃及的政治能力,進一步控制和利用埃及。1960至2008年間,埃及非政府組織年均增長471個。這些非政府組織平時看似人畜無害,但一旦埃及發生社會動蕩,就會到處煽風點火,擴大事態,誘導民眾對抗政府。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開始重點培訓非政府組織和媒體,并利用這些非政府組織攻擊埃及的集權官僚體制,煽動民眾。另一方面,美國國際開發署、福特基金會、國家民主基金會、國家民主研究所、國際共和研究所、歐洲人權委員會等境外組織對埃及“金字塔戰略研究中心”“埃及經濟研究中心”“民主發展集團”等著名智庫開展資助,影響埃及政策制定。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浪潮席卷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埃及也沒能幸免。2011年1月25日,埃及開羅、亞歷山大等地上百萬人走上街頭游行示威。半月后,在埃及執政30年的總統穆巴拉克下臺。
穆巴拉克被“顏色革命”成功搞下臺,美西以重點培訓非政府組織和媒體一定還會駐留在埃及國內,現在其對埃及的滲透可能深,加之埃及民族經濟、工業不完備,很大程度上依賴美西國家,一旦外部戰事燒到國境線上,一墻之隔的加沙地帶巴勒斯坦難民再大量涌入,以色列借口打擊哈馬斯追殺進入埃及的巴勒斯坦人,則很可能重新強占西奈半島。因此,考慮到以色列已經在加沙地帶制造包括屠殺兒童、炸毀醫院這樣人道主義災難,新添30萬現役部隊隨時進攻巴勒斯坦,以及美軍兩艘航母編隊進入巴以周邊海域等情況,現在亟待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有中俄、伊朗、沙特、埃及抑或還有其他中東國家軍事力量參與的維和部隊,進駐加沙與以色列控制地帶、約旦河東西岸,強行隔開以色列占領軍與巴勒斯坦平民,維護人道主義救援,而且越早越好。既防止巴勒斯坦人遭受屠殺,也防止以色列變本加厲作孽將自己“放在火堆上烤”。向加沙派駐維和部隊,對巴以雙方以及隨時可能面臨難民壓力的埃及都有利。
說到這,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近期坊間有消息稱美國因為面臨政府要關門的財政困難和國債上限等嚴重經濟困難,要準備收割富有猶太人。因為其他國家在被美國收割多次后,已經學精了,美國盟友能供美吸的血也快被榨干了,而美國國內各地窮人掀起“零元購”,中產日子一天天差下來,自2008年“兩房事件”以來,美國民眾能夠供養美國的血汗錢也越來越有限;中美貿易戰美國都打不贏,未來美國算計華人的錢成功率也有限,更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美國經濟危機。而猶太財團則不同,在美國的庇護下,他們吃了長時間的巨額紅利。在美國的槍炮和強權邏輯下,全球特別能發財的領域基本都讓猶太人掌握,幾次“燈塔國”主導下的世界金融風暴,猶太財團既是操盤者又是獲利者,因此猶太財閥個個富可敵國,可是呢,他們又都十分吝嗇。現在美國需要少則數十萬億美元才能度過難關,看來看去,就必須要讓猶太財團放出巨款才行。可猶太人拿到口袋里的錢哪那么容易再拿出來?因此,霸權統治者存在收割猶太財團的動機,當然也就存在在猶太群體身上發揮它們善于制造混亂紛爭從而火中取栗的“長處”。以色列靠美國立國,自然也有許多關鍵部分拿捏在美國手上,美國要想讓以色列亂,或是挨揍后發起戰火沖突,應該是不難的。
以色列對整個猶太貴族集團的意義何等重要不言而喻,他們為避免老巢出現閃失,猶太財團大出血幫“燈塔國”續命,而拿到這筆巨額保護費的美國利用影響力幫以色列當然也就不難想象了。
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分析:個個富可敵國的猶太財團拿出巨額財富幫“燈塔國”續上“燈油”,繼續獲得其末代霸權的支持保護,但花了巨額保護費的猶太集團能做賠本交易嗎?上文已經說了,已經衰敗的美國能夠繼續提供給巨鱷收割的項目已經不多:新興國家紛紛崛起,不僅是意識的崛起,在防止霸權盤剝的手段上也有所增強,許多國家在面對美式收割時還團結了起來;烏克蘭戰局一直不利于美方,美國也就很難通過軍事策動新的經濟收割,還得不斷往戰場上投入金錢;華為自主5G功能手機征服我國和國際市場的佳績,基本上宣告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以完敗而告終;日本、韓國、歐盟配合美國收割的經濟泡沫早已被擠碎,日本接連排放核毒液日本人全體飲鴆止渴的招都使出了,霸權國家的資本危機依然無法去除,還愈演愈烈,美國還能從其盟友處吸榨多少可想而知……
如果猶太財團的巨額保護費換不來巨額的經濟回報,那他們就極有可能拿他國之土地填一己之欲壑。而衰敗中的美國,同樣存在通過打代理人戰爭搶奪地盤特別是戰略要地來“換手氣”擺脫博弈被動局面戰略動機,以此來維系自身霸權地位。
烏克蘭戰場打響后,外媒便報道有大批猶太人進入烏克蘭,加之澤連斯基也是猶太裔,以色列鳩占鵲巢先例在前,這樣就自然引發坊間關于以色列將搬家倒烏克蘭的傳言。然而面對強大俄羅斯軍事力量,美西烏軍隊長期處于被動,更是無法戰勝強俄,于是這場搬家計劃大概率要泡湯,很難成為現實。就連以色列總理也呼吁澤連斯基回國參戰,由此可見以色列人對鳩占烏克蘭已經不抱太多希望。那么接下來以色列很可能就近攻擊,主動出擊加沙,占領巴勒斯坦所剩不多的領土后,在進軍西奈半島,西奈半島是猶太人出埃及的一個重要地理節點,而烏克蘭的許多領土也是當年可薩猶太部曾經建國的地方,因此,不能排除未來“西奈有事”。
憑借現在埃及實力,單獨對抗美以怕是兇多吉少,一旦美以軍事力量進入西奈半島進而控制蘇伊士運河,那將對中東甚至歐亞非地區局勢產生嚴重影響,對南南合作產生明顯不利影響,也必然從戰略上威脅到一帶一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中東國家,我國和俄羅斯都不能接受這種局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美軍敗走阿富汗,近十多年來俄、伊力量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取得強勢地位,美國軍事力量在中東已經事實處于龜縮狀態,從伊拉克、敘利亞、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都堅定聯合伊朗反對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一點就能看出,美國挑起和發動的敘利亞和伊拉克戰爭都失敗了,其中伊拉克還剛剛掀起放棄美元交易石油,直接宣布美國在伊拉克輸的連褲衩都不剩。美國的這兩場失敗可能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這其實只是美西霸權控制的媒體很少對上述兩場失敗進行宣傳罷了。
據網媒報道,前不久,一支俄羅斯部隊突然進入加沙地帶,雖然人數不多,可以色列上下也惹不起這些俄軍,一旦這些俄軍出現多人傷亡,俄戰略轟炸機和超音速導彈就能把以色列的一些城市炸成現在加沙的這個樣子。這里我們要將上述來源于媒體的消息和分析結論一一擺出來,才能有助于我們對中東戰局得出準確的判斷:現在的伊斯蘭世界在反以保巴問題上十分團結,俄伊斯蘭(聯軍)士氣正盛,而美以則是強弩之末。如果以色列用強開戰,侵入加沙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進入埃及境內,進而以色列再以打擊哈馬斯為借口入侵埃及,加之埃及以前被美西以滲透勢力里應外合,埃及一家恐難以抵擋,因此俄羅斯和伊斯蘭聯軍應提防以軍全面占領加沙并入侵埃及。上文中提到向加沙地區派駐有中俄阿伊等國參與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是盡早結束巴以沖突、確保中東穩定的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