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賈康先生在2023江蘇鄉村振興論壇上的發言(2023.10.28)。
謝謝主持人!尊敬的雙社長、胥會長等到會各位領導,尊敬的到會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很高興有這個發言機會。自己作為研究者,要就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的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與趨勢,向各位匯報一些基本的認識。
首先,我想談一下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的勾畫。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業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后一系列的中央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等,也都就此給出了指導精神。在2021年4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我國的《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振興戰略是貫徹“新的兩步走”現代化戰略這一全黨全國中心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問題導向之下正確解決三農問題,從而實現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共同富裕、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頂層規劃戰略的延伸。對于彌合二元經濟,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不斷發展進步中間得到有效滿足,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夢想成真,這個鄉村振興的戰略是勢在必行的,它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個層次,談一下怎么認識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概念與實踐。學術定義上講的三產融合,是直接對應著經濟學上早就有的三次產業劃分的。三次產業分別是指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而這三產的融合在農村特定是指具體場景之下把農業的生產,農產品的加工和農產品的市場服務業合理有效地實現深度融合,這也就是要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產業功能升級轉型為它直觀的表現,以產業綜合績效的提升促使農業振興、農村繁榮和農民致富,以及農民必然要在現代化過程中間向市民的轉化,要對接到中央決策層早已經說的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形成我們意愿中的結果。這種融合是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決定的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再往下,我們還得具體來做一些相關考察。可舉出三產融合在所謂供應鏈、價值鏈、社會再生產整個流程中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農業可以區分為種植和養殖。具體來看種植業,小麥也好,水稻也好,這些谷物的生產,它的種植怎么樣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怎么樣提質增產?首先這是第一個環節。對產出物要做加工,那么我們過去知道有常規的加工,小麥磨成面粉,稻米經過處理以后可以上市,這些在現代的經濟發展中還要升級和精品化。在小麥的加工方面,我們過去以初級加工好像磨成面粉就解決問題了,現在實際上你還必須延伸到各種各樣的制品。這些年很多的鄉村區域振興,是從用面粉加工方便面開始做的,還有更多可做的各種類型的面制品,包括速凍食品等,這個制造業環節的直觀特征就是工業化了,但它又是直接對應著農村種植業產出物來實現的加工生產。再往后面的市場營銷,又要對接到服務業,需要在供需對接中注意現代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品牌打造。好的品牌有無形資產的價值,實際上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去積極培育的。為品牌打造服務的配套,其實也涉及多項的專業知識和手段運用。再比如,對接市場營銷的物流管理就是一門大學問,現在需要特別注意冷鏈設施,比如我們說到一般的方便面,好像物流的特殊性問題不大,但要是加工出來一些冷凍食品,物流的配套條件就嚴格多了。我們現在在各中心城區的超市里,在國際上歐美的超市里,都可以看到中國的面食等深加工產品,如速凍餃子,速凍包子。我在美國的時候還體會到,怎么樣能買到中意的嗆面饅頭?也必須是速凍以后能保質的,所以都還涉及到冷鏈。這些冷鏈設施當然需要大量資源投入,才可能成龍配套。與此相關,還有必不可少的廣告宣傳、法務處理等等,一樣都不能少。這是一個從種植方面看到的全流程例子。
養殖,咱們也知道,比如養牛,要區分奶牛,還有肉牛,無論哪個類型,在前面要有育種,需找到在技術方面看值得形成初始環節以后一路發展下去的好品種,這是在全世界的產業鏈、價值鏈中有戰略意義的——領導人特別注意到中國的種業(既包括植物品種,也包括畜牧業里面的動物品種)是我們發展養殖起點上所需要的支撐力量。這個環節上,奶牛也好,肉牛也好,與優良品種配套的很多科技手段跟種植大同小異,都得瞄準前沿領先水平,盡可能推進于一個進步的軌道,追求在升級中去對接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出成品這方面,乳品也好,肉品也好,加工要有很多專門、專業知識,必須附加上去很多的條件建設。
再往后講,市場營銷更是大學問。大家想一想,這些年改革開放中,曾經在豬肉加工這方面有過幾家競爭的火腿腸,在市場上熱銷,開始的品牌以后未必能夠延續下去,可能各位還想得出來一開始特別火的春都,現在已經不見蹤影,以后有雙匯,它在市場上現在還是有一定品牌效應,還有其他各種各樣可能的發展空間,必然還會在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中,繼續看怎么樣往前順應時代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能夠實現有效供給的不斷進步。市場營銷這個大學問,我們現在越來越多體會到面對的是國際競爭,現在于開放條件下,國外的農產品(既有糧食和其他我們所說的副業產品,更有海鮮、肉類、果品等等)和中國市場,要打通成一個統一的全球大市場。在這種供應鏈、價值鏈發展的情況之下,對三產融合我們就應該有一個坐標系,不僅面對著全中國,而且要對接全球化的整個世界。
在這方面,還有一個維度:我認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型的科技農業、設施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發展。往往在具體場景之下,這類概念就把三產真的在一個物理空間里融合在一起了。我們如果去看大棚與園區,從生產到大棚里的采摘,再到可能跟著附帶的加工設施,再到一些半成品式的真空打包,對接到觀光旅游,農家樂,黃金旅游一條線上人們樂于參與的采摘節、現場品嘗等等,服務業、市場營銷又融合進來了。反季節的生產,乃至以后農業的產出形式可能變成工廠化的無土栽培等等,現在都已經看到正在發展。
這些再往下說,我覺得應該強調,我們在具體的場景中促進三產融合,必須處理好定制化的解決方案。一般而言,大家都得首先注意中國如此之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三產的融合顯然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迫切需要創新發展中創造性的銳意進取方面的膽識,嚴謹的科學態度,多方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導。
可以粗略地來觀察一下:根據地域場景的不同,我們面對三農的三產融合,當然要考慮自然地理、氣候特征、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所謂因地制宜,就必須把自己可做的這些事情的方案設計定制化。在東北,早就有了他們那邊的鮮明特點——黑土地上,大平原上,東北的北大荒怎么建成北大倉?改革開放之初,就引進國際上那種特別具有前沿性質的大型農業機械,但在其他的地方,就完全不能夠同日而語。我們的南方,不具備在東北那邊利用特定的一些相對優勢去充分運用大型農業機械的客觀條件,到了梯田環境,到了大量水網地區的小塊田地、拼合在一起的丘陵地帶農業場景等等,都得另當別論。各個糧食主產區情況也完全不一樣,吉林的,安徽的,咱們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西南的一些地方,一定要各自根據情況做定制化的設計和處理。水網區域和山區怎么可能一概而論?丘陵和深山又必須區分。林區、草原為主的地方,都必須專門討論。
我注意到,我們江蘇在已經成為影響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區域這個背景之下,江蘇三農概念之下的農村發展、鄉村振興和三農背景下的三產融合,有非常值得肯定、而且應加強和各方面交流的亮點和經驗。我粗粗了解一下,就如前面已經有咱們農口領導說到的一些情況,給人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最近一段期,江蘇的鄉村產業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持續壯大,非常令人鼓舞。我們十億元以上的縣域特色產業,已經有199個,全國的“一村一品”的示范村已經有201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4個,農業產業強鎮形成了71個,等等。說到全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022年已經達到了6746家,營業收入是1.25萬億元,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域是59家,入駐企業是1517家,與已在市場上使大家越來越注重的預制菜相關的企業已經超過了5800家,諸如此類。在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額這方面,今年的上半年江蘇達到661億元,鄉村的休閑農業綜合收入,已經有605億元。這里所說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額、休閑農業的綜合收入,增長幅度前一項是12.2%已經相當高,后一項更是31.4%的增長幅度,這個形勢非常喜人。一些具體的地方,我曾去過,但了解也不夠,現知道淮安今年以來,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的億元以上三產融合的項目,分別達到69個,43個,23個;農業龍頭企業的培大育強,家庭農場的質效提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雙建雙創等等,都給人印象深刻,那里已經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省級62家,市級267家。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多亮點,比如說宿遷,已經建成數字農業農村基地209個,下轄的三個縣都已經成為國家的電商縣。在很多的發展中,初步構建起特色化集聚,群鏈式發展,品牌化提升的農業深度化的產業體系。這種三產融合,我們應該在江蘇很好的發展基礎上,繼續在全國走在前列,引領整個的升級發展。
再往下,我想談一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客觀趨勢和主觀努力方面的認識。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成長性”,農村的三產融合發展,應該看到有巨大的空間和升級的潛力。基于客觀的大趨勢,我們講理論聯系實際,就要講跟著的是事在人為。理論方面,我想強調三個視角上的認識框架。一個是中央現在反復強調的系統論。我們農村的改革發展要納入供給側改革系統化的配套方案,它必然要涉及土地制度,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變革,在整個中國基本農田“占補平衡”之下,土地供給配合著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國土開發,怎樣以改革化解矛盾,來支持整個發展過程中的有效供給?這是一篇大文章,四川、重慶曾經有過地票制度的試點,加上政府牽頭的土地收儲制度,我認為我們需要吸取這樣一些探索性的經驗。還有農村經濟的組織制度,現在大家都知道,在包產到戶的潛力發揮過程中,還要注意升級,怎么樣合理促進專業化合作,使集體經濟在這方面發掘潛力,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我也注意到有些地方已經在“股份制”的概念之下強調了農村從農業開始,村民們怎么樣入股,更好地明晰這方面的產權,并明晰和產權配套的需要作一定專業化處理的分配方案,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克服現在所謂的農村“空心化”威脅、土地撂荒的威脅,從而更好調動發展潛力,調動農村社會成員的創造力。還有就是要素流動統一市場制度的機制建設,這顯然也是中央說的全國統一市場,首先是要在市場運行方面有生產要素流動的規則統一,產權保護的統一,公平競爭取向的統一,還要處理好各種具體場景之下的更為細致的問題。
這個系統論后面我跟著愿意強調,另一個是“市場決定論”。雖然是講農業、農村,還有社會成員中的農民,是有一些個性、特殊性,但總體而言,資源配置還是要對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農產品要進入的,是像前面說到的全球市場競爭的大舞臺。市場決定論并不是說簡單套用到所有的場合,跟著的還要有第三個即“政府作用論”。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在說到市場決定論的表述后緊跟著的一句話,“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農村、農業、特別是還有使農民市民化這方面,有特別的一些需要探討之處。在這個領域里,市場失靈的問題可能一般而言多于其他領域,那么彌補市場失靈的政府干預、政策融資、涉農保險、平抑大小年波動的平準機制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看重的。比如,我們過去已都知道,比較典型的是,果樹有大年小年,大年之后,果子在市場上賣不出好價錢,到了第二年的小年,市場價格又猛升。這樣既影響農民,也影響消費者。豬糧的比價,也是在波動中間,當覺得養豬不合算后,豬的產出量減少,隨后豬肉的價格騰貴,需要以種種增加有效供給的手段使得供應量上去,而其后豬肉價格隨之下調以后,同樣又是有了新的一輪問題。谷賤傷農,豬肉價格賤也傷養殖戶。對付這種波動,早就有我國古代的平準經驗,也有現代市場經濟制度里我們要運用的政府政策手段。我國前年曾經出現市場上豬肉供應緊張,肉價猛升影響到整個物價指數,那時候我們就須加大進口,動用庫存,另外政策調節方面鼓勵農村農民以及企業一起來更多發展養豬方面的產能。做好這些事情,還必然涉及涉農的一條龍服務方面的專業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的發展。
再往下,說一下務實的方面。我愿強調四個層次創新的有機結合。中國總體的現代化,一定要強調制度創新是龍頭,就是改革是最大紅利之所在。制度創新帶出并結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這些都不可缺少。主觀努力的守正出奇,我們在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愿意把它簡潔表述為“有效市場加有為、有限政府”,實現超常規發展。整個中國,包括中國的農村、農業,常規發展不解決追趕而最后達到現代化的問題,因為人家早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水平。必須是超常規的,追趕上去,那么我們就要掌握好這種有效市場加上有為政府的特別的作用,而有為政府又必須注意它不能胡為,必須是理性的、有限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更好發揮”政府應有的、特別的助力作用。
在農村的發展這方面,“數實融合”十分需要上述這種合力的形成。我注意到,包括一些邊遠的農村,一開始有淘寶戶,后來發展成淘寶一條街,發展成后來的淘寶村、淘寶鎮,往往政府一開始時,就是調動有限的財政資源,和數字平臺公司合作,對當地社會成員做無償的培訓,有那么兩周左右的培訓,大家就可以操作起來了。這個政企合作的第一推動力,當然要投入一定的資源,但是效果很好,哪怕窮鄉僻壤,過去無法想象的草根創業創新活動都可以由此展開。另外,很獨特的京東自己組織全套的供應鏈,它的采購下鄉一直下到地頭,政府可給予它一定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二維碼識別,現在一直連接到高端的超市,中心區域的大的飯店,進貨可以是從一開始的地頭延續下來的,各個環節上二維碼一掃,信息一清二楚,這個鮮活產品是什么時候從哪個地方運出來,經過哪些環節,所經過環節給出了什么信息,最后到我手上的時候,經歷的時間如何,相關的質量保證如何,都一清二楚——這種效率提高,供求對接時信任度的增加,當然就支持著市場繁榮。政府在這方面,還可以用財政貼息、政策性信用擔保、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以有限的資金“四兩撥千斤”式地來發揮助推中的乘數效應,放大效應。
另外,早已有之的農業綜合開發概念,現在要注意繼續發揮作用。過去國務院專門設立農業綜合開發辦,是長期由財政部代管,現在這個相關的機制總結經驗后還可以繼續發揮作用。特別是一些片區的開發,一些重點領域的開發,適當撥以專款,適當給予補貼,產生示范效應。
還有,是結合文旅產業的發展。農村的三產融合到服務業,農家樂、民俗特色旅游和它們的推廣,現在越來越成氣候。今年8月間我到貴州,那是過去典型的欠發達地區,發現它的文旅方面的情況是熱度爆棚。沒有疫情的威脅了,又到了暑期,家長們帶著自己的孩子旅游,很多就自然而然選了貴州。那邊有一個凱里市,有些朋友可能還沒聽說過它,那里有一個所謂千戶苗寨旅游區,那個地方的熱度,你到了以后才知道,就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潮涌式的繁榮潛力的匯合與釋放。它帶來的,當然是方方面面的共贏:當地的老百姓致富;參加旅游的社會成員享受閑暇與親情,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地方政府由此得到稅收和培養財源的各種機會,對當地以后的發展,還可能由引入人流帶來信息流、資金流,促進更好的綜合開發。而且在貴州鄉間,地方上居然開發出來一個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村超(足球),還有村BA(籃球),年輕人非常認同,熱度很高,產生很好的綜合效應。
我們要借鑒國際國內經驗,積極交流,做階段性的總結,動態優化各地的方案。要把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統籌結合——中央這個方針是落到跨周期堅持供給側改革主線,逆周期堅定不移以多種手段擴大內需,把我們的成長性潛力調動出來,加上制度紅利,使原來的一些要素支持力量發生下滑的時候,多種新的要素,特別是制度創新帶出的所謂全要素生產率里的潛力釋放,支撐我們有更好的升級發展。地方層面當然要貫徹中央說的“辦實事,敢擔當,有作為”,而且我覺得這些年的經驗非常好地說明,正像我們長三角,珠三角早已總結而且越來越認同的,就是“發展是硬道理,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唯改革創新者勝”。我們不否定現在還有種種不確定性,有種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的困擾,但是中國發展大概率的確定性,是客觀的成長性加上我們主觀的努力。在這個方面,我們的三農三產融合的進步發展,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這些匯報出來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賈 康 簡 介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1995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品質層次學術交流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第二屆理事會期間任首席經濟學家),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寫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財政學通論》等多部專著。2021年與劉薇合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書又獲評“2021年度中國好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余萬篇文獻的大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賈康學術平臺|版權屬賈康先生,轉載請注明“賈康學術平臺”,感謝關注與支持!
做學問的甘苦,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但關于做學問的“指導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懷:寫出一些論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爭取為人類的思想認識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虛榮浮華都是過眼煙云,而真正的學術和真知灼見,才能垂諸久遠。
—— 賈 康
也歡迎關注“新供給經濟學論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