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上海金山杭州灣海岸與水文1997資料〔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
一、金山三島
金山縣南瀕杭州灣,近岸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島3個島嶼。杭州灣是全國著名的強潮海灣。金山近岸海域潮汐基本能量來自西北太平洋,由于杭州灣喇叭形的地理條件,潮波進入灣內后,傳速不斷加快,形成強潮。在進入金山門以后,又受大小金山夾持,形成更為湍急的金山深潛流。在金山近岸同時又有來自渤海的貼岸流在經過南匯嘴時形成強大的挑流頂沖,直撲金山。兩股潮流的匯合,潮勢洶涌。海岸自東晉以后不斷坍陷后退,直至18世紀20年代基本穩定,東西兩端并逐步有所漲出,構成現代金山海岸。
二、海岸
金山海岸是杭州灣北岸的一部分,西起滬浙交界的金絲娘橋,東至與奉賢縣交界的漴缺,陸部海岸全長23.3千米,東北西南走向,略呈弧形,岸形平直、灘坡和緩,、金山東部漕涇岸段繼續淤漲,并擴展至楊公廟以西公館橋附近;中部金山嘴岸段公館橋以西仍為沖刷地段;西部衛南岸段基本穩定,局部地段略有淤積。
東部漕涇岸段漕涇岸段西起九二塘,東至漴缺與奉賢交界。1985年7月測量,楊公廟剖面0米線距東塘(滬杭公路)1450米,漕涇剖面為1850米,漴缺剖面為3300米。1996 年測量,楊公廟剖面0米線距東塘(滬杭公路)2070米,漕涇(張家厙)剖面約2870米,分別向外淤漲620米和1020米。60年代以來,隨著灘涂向外淤漲,為圍海造地創造了條件,1987年6月竣工的八六塘,東起奉賢海塘,西迄東海村張家厙與東二塘相接,全長4429米;1993年6月竣工的九二塘,東起楊公廟以東的八六塘,西至楊公廟以西的金山西塘,長2881米。
中部金山嘴岸段西自戚家墩接石化外塘,東至九二塘。1985年測量,金山嘴0米線距海塘160~280米。1996年測量,金山嘴剖面0米線距海塘為150~270米,海岸稍受沖刷。
西部衛南岸段西自浙江交界的金絲娘橋,東至戚家墩。1958年測量,0米線距今石化內塘堤腳約800米。1972年以后,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在衛南灘地圍堤建廠,先后建起二道海塘,其中石化外塘基本建在0米線(0.3~0.8米)上。據上海石化總廠金山衛水文站實測,戚家墩地段(第2次圍堤)灘坡基本穩定。精細化工研究所、金菲公司、石化塑料廠地段(第6次圍堤)為沖淤調整地段,其中位于轉角(衛二路與衛三路之間的海堤前緣)附近處于沖刷深潭邊坡上,先沖刷,接著動態平衡,慢慢恢復原來狀態。油灌區、乙烯廠、熱電二站地段(第3、4、5次圍堤)略有淤漲。
衛六路(第3次圍堤)前負1米等深線在1972年離大堤100米,至1996年為162米,可見在堤腳外側有淤積。衛八路(第4、5次圍堤)前,在海運小碼頭兩側及碼頭前沿都發生淤積。負1米等深線與堤腳距離1972年為90米,至1996年為330米,向外推240米。上海石化總廠所在金山衛灘地經過6次圍堤和碼頭建設,大多數灘坡沖淤變化較小,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深槽金山深槽從大、小金山島起西至浙江省平湖縣白沙灣,全長約14500米,深槽主體部分由幾個深潭串連而成,一般深度負30米至負40米,以大、小金山島附近為最深,深槽內渦流十分強勁,沖、淤變化復雜。據1972~1996年水深測量圖對比,深槽主體部分,相當水深負20米范圍內,大致從大、小金山島至衛六路。按沖淤變化特征,以戚家墩為界,分為東、西段:東段水深大于負30米的深潭有3~4個,其外形呈長條狀,與潮流方向一致,屬深槽穩定段。西段(從戚家墩至衛六路),大體上位于第6次圍堤前緣。
大堤轉角前深槽離海堤距離較近,負15米等深線距離堤腳僅520米、負20米等深線為640米、負30米等深線為820米。轉角前沿深槽最大水深達負48米,底部面積較大,其范圍自1972年以來一直擴大,擴展方向開始向南,然后向西南方向延伸。深槽尾部負20米等深線一直穩定在衛六路附近,負30米等深線有明顯退縮,自1972年以來已退縮約1千米。全公亭(煤碼頭)深槽尾端往西退縮,1972~1996年退縮近3千米。
三、海洋水文
杭州灣北岸金山近岸海域為非正規半日淺海潮,一天之內有二高二低潮汐,一月之中有大小潮的變化。春分到秋分期間,夜潮大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期間日潮大于夜潮。
潮位受氣象的影響,夏季臺風頻繁,冬季冷空氣入侵,都使潮位出現變化。平均高潮位由灣口到灣頂逐步增高,平均低潮位則逐步降低。金山嘴1969~1996年實測最高潮位為5.93米,出現于1974年8月20日;最低潮位為負1.78米,出現于1969年4月5日。多年平均潮位為3.68米,多年平均高潮位為3.83米,多年平均低潮位為負0.24米;多年平均潮差為3.93米,最大潮差6.5米,出現于1984年7月31日。平均潮差的月變化以冬季為最小,夏季最大。
金山衛水文站1981~1996年實測最高潮位為6.14米,出現于1994年8月22日;最低潮位為負1.62米,出現于1990年12月3日。多年平均潮位1.99米,多年平均高潮位3.97米,多年平均低潮位負0.29米;多年平均潮差為4.25米,最大潮差為6.65米,出現于1996年8月1日。由于氣象因素,杭州灣潮水有增水、減水現象,一般夏季增水,冬季減水。遇臺風影響時,增水尤為顯著。1983年9月27日8311號臺風期間,最大增水值達1.11米。
潮流屬非正規半日淺海往復流,周期與潮位一致。漲潮時海水由外海流入,落潮時流向外海。金山嘴多年平均漲潮歷時5小時24分,多年平均落潮歷時7小時零2分。漲潮最大流速為每秒2.49米,落潮最大流速為每秒2.2米。大潮時在一個漲、落潮周期(13個小時)內,每秒l米以上的強流速歷時為4小時;小潮時整個周期內流速均在每秒1米以下。一般漲潮流速均大于落潮流速,又因潮汛的大小而不同,漲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46~2.09倍;落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21~1.82倍。
金山衛水文站1986~1996年實測潮流,近岸區水域最大流速每秒l米左右,漲落潮流與岸線平行,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而深槽邊緣區流速則大得多,表中層流速大潮期間通常在每秒1.5~2.0米,最大流速達每秒2.5米。在金山深槽延伸段均為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而近岸區部分水域則出現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
金山近岸海水鹽度低于杭州灣口南匯嘴,漲潮高于落潮,大潮高于小潮。金山近岸漲潮平均鹽度為10.08‰,最大鹽度為10.96‰,落潮平均鹽度為9.66‰。金山嘴多年月平均表層最高鹽度出現在冬季2~3月,高達15‰;最低鹽度出現在夏季6月及9月,在9‰左右,變化幅度為6‰,最高絕對值曾達19.02‰,最低絕對值為0.57‰。
含沙量漲潮大于落潮,深水大于淺水。金山嘴前沿中潮最大含沙量漲潮為每立方米1.5千克,落潮為每立方米1.26千克。含沙量隨潮型而有所變化,最大含沙量通常是大潮為中潮的2~3倍,小潮為中潮的30%~70%。灘地泥沙冬淤夏沖明顯,每年5月前為冬半年,灘地上浮泥連片,6月以后進入夏半年,灘面受到沖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