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了《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其目的是推動“以竹代塑”高質量發展,助力減少塑料污染。
其實細細一想,國家如此重視“以竹代塑”,并專門發布了三年行動方案,我認為不僅僅是關于環保,背后至少有三點深層含義。
第一點,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以竹代塑”,減少對塑料依賴的同時也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要知道我國是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而塑料大部分是利用石油等化石原料提煉后的副產品經過聚合作用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如果以現在全球塑料的消耗不斷發展的話,據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報告顯示,到2050年,塑料生產將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產和使用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碳預算總額的15%。
而我國的石油大多依靠進口,以2021年為例,我國進口原油5.13億噸,其中大部分都是走的海運,而在海運中又有80%要走馬六甲海峽。
現在我國不是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嗎?而且發布了眾多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優惠政策,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減少對石油的嚴重依賴,而“以竹代塑”也是同理。
如今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很多國家沖突不斷,我們要做好未雨綢繆,因為石油危機說不定哪天就來了。
比如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其原因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減少石油生產、暫停出口、石油禁運,當時的原油價格就從每桶3美元漲到了12美元,幾乎翻了4倍。
到了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生產和石油輸出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全球市場每天都有560萬桶石油缺口,導致油價暴漲,價格翻了3倍多。
以上都是前車之鑒,無論是發展新能源汽車還是“以竹代塑”都是一盤大棋,是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布局。
第二點,“以竹代塑”其實將直接推動我國經濟較為滯后地區的竹產業鏈發展。
文件中明確了在全國選擇竹資源豐富、竹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建設 5—10 個“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開展技術研發、產品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工作,夯實當地“以竹代塑”發展基礎。
比如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等中西部地區竹資源就很豐富,那么未來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下,竹產業必定會蒸蒸日上。
舉個例子,四川計劃到2025年,現代竹產業基地面積達到1200萬畝,實現竹產業總產值1200億元,不僅僅提升的是當地的GDP和稅收,還大大提升了當地大量竹農的收入和就業崗位。
在未來,當日用、包裝、文旅、購物袋、文具、餐具、家具等等竹產品越來越多,當竹產品 的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后,中西部地區竹農的收入就會越來多,竹產業基地產業鏈也會越來越完善,甚至會成為當地鄉鎮縣市的支撐產業,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是國家的一種政策幫扶。
這讓我想到了國家支持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有補貼、有政策傾斜,大大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第三點,一帶一路的加持下,加快走出國門,塑造國際品牌。
之前,歐盟已經通過《一次性塑料制品條例》,大規模禁用一次性塑料產品,以減少對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隨著歐盟禁塑令的不斷升級,對于我們大力發展“以竹代塑”是重大機遇。
要知道中歐班列10年來累計開行7.7萬列,運送貨物731萬標箱,貨值超3400億美元,其中不少塑料制品都賣向了歐洲。
那么今后在環保的大趨勢下,“以竹代塑”將大有可為,完全可以以“一帶一路”為舞臺,再攜手國際竹藤組織,大力推動我國的企業走出去,然后依托技術、設備、工藝、人才優勢,支持竹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發展“以竹代塑”產業,研發生產相應“以竹代塑”產品,創立國際品牌,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我們的新能源汽車走出了國門大放異彩,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竹產品一樣能走出國門大顯身手,這不僅能提升企業和國家的影響力,還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以竹代塑”背后的三點深意,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