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和年齡無關,不同階段的總有那么一群人出現“飛蛾撲火”的行為,明知山有虎,明知要撞南墻,卻偏偏往“不通”的那條路走,白白惹了一身傷口,留下的只有疼痛。
究其原因,有些人這么做是為了所謂的面子,不希望旁人認為自己懦弱;有的人是為了心中的信仰,明知山有虎也義無反顧....
不管是什么原因,顏小二想和各位說的是,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這是在勸誡我們,作為游走于世間有牽掛的人,因為肩上有責任、心中有牽掛,便需要懂得“趨利避害”。
這種時候,許多所謂被嘲笑的“逃避”行為,就不是懦弱了,反而恰恰是君子身上的成熟體現,因為,我們游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肩膀上都有不允許我們“放手一搏”的責任。各位應該明白,顏小二這里說的“責任”,指的是什么,或者這里我們將“責任”換個詞,換成“各位心中的珍貴”。
一、逃避有罪論?孟子: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關于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趨利避害,我們可以追溯到《孟子·盡心》中的一句話:
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要懂得順從天命,接受正常的命運。順應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墻之下,因為擁有正常命運的人,會盡力行道而死,而那些受到刑罰死去的人,便是不正常的命運。
其實孟子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淺顯,一層較為深刻,顏小二這里簡單講一下。
淺顯層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孟子指出了一點,德行高尚的君子,是懂得趨利避害的,不會做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自棄”行為,這不是懦弱,而是審時度勢的智慧體現。
深刻層面的意思,孟子也有告誡大家要有德行,“無德”的行為,就像讓自己站在搖搖欲墜的高墻之下,危險且自傷,做一個保有德行的人,方能避開刑罰,應天命行道。
所以,有些時候,君子的“逃避”,恰恰是“有德”的體現,不是“慫”,而是有更長遠的目光,明白一時的臉面,無法換來長遠的“安寧”,各位思考一下其中的道理。
二、趨利避害,是成熟,也是智慧
本以為成年人的世界,人們會更加理性一些,但是現實生活中,依舊還是存在許多“性情中人”,他們過于恣意,甚至有些“妄為”,于此,就活的并不快活,畢竟經常需要面對打腫臉充胖子的窘境。
實事求是來說,我們尋常人的世界,更多都是三兩句話里的“面子”,而這個世界,真正在乎我們的人,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多,所以不必為了一句話、或者所謂的面子,亦或者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僥幸心理,而做出“危墻之下洋洋得意”的愚蠢行為。
一個有德行的人,不會被道德綁架,會懂得審時度勢,在不同的境況中尋找合適的“生路”,即便許多時候,需要通過“回避”來阻斷危險。畢竟只有“生”,才能創造更多無限可能,而“活要面子“,不僅很難能讓自己”高人一等“,更多的,可能只是讓人得了“活受罪”的下場。
三、寫在最后
寫在最后,顏小二想要說的是,現實世界,讓我們從天真爛漫變得“理性”,優勝劣汰的競爭之下,飛蛾撲火的浪漫大多成為“逝去者”的故事,我們“活著”的成年人,即便對這些故事津津樂道,但是,一旦危險來臨,也必須恢復“理智”,用“回避”,和現實展開拉鋸戰,而把理想下的“詩和遠方”藏在心底,則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要知道,早在千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曾苦口婆心地叮囑過我們,君子,不立危墻,趨利避害,也不懦弱。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