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比人強!彼時,后梁就像朱友貞自己所言:國事衰落至此,哪還有能什么辦法呢?
但敬翔終究是朱溫都要倚重的當世第一智囊,還是讓朱友貞感到了小小的驚喜與震撼。
臣受先帝厚恩,殆將三紀,名為宰相,其實朱氏老奴,事陛下如郎君。【1】
【1】
前半句說自己跟著朱溫創業將近30年,老板成就事業;作為團隊一份子,自己也混成了宰相,算是位極人臣了。
這都是事實。
后半句說的就是感情了——我雖居高位,卻還是將自己視為朱家的奴仆。
按照殘唐五代的慣例,宰相是可以和皇帝坐而論道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宰相可以算是皇帝朋友、合伙人乃至老師。
而敬翔將自己擺到奴仆的位置,正是要強調視后梁為家的深厚感情與對朱友貞的忠貞不二。
刻意強調的,往往正是求而不得的!
敬翔的悲劇就在于:自己把朱友貞看成效忠的對象,而朱友貞卻對自己處處提防!
之前,朱友貞對這位前朝元老可以說言不聽、計不從,完全走到自己老爹的對立面。
敬翔什么沒見過?自然清楚老板的態度。要是后梁國力蒸蒸日上,那他多半還會像之前一樣退居二線,享受人生;可如今亡國在即,于公于私,都需要他站出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臣前后獻言,莫匪盡忠。陛下初用段凝,臣極言不可,小人朋比,致有今日。今唐兵且至,段凝限于水北,不能赴救。【2】
【2】
提建議,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處境。
眼下,后梁的精銳盡在段凝手中。想抵抗唐軍,最好——甚至唯一——的辦法是段凝能及時回援。
可問題在于,段凝這個人……實在一言難盡!
他能坐上北面招討使,依靠的完全是裙帶關系,至于能力?那是全然不存在的!這才會出現大軍威逼相州卻不能牽制李存勖主力;掘開黃河反阻斷了自己回援之路的扯淡現狀。
早在任用段凝之初,我就已經極力反對過了,可是老板你不聽啊!
現在想依靠段凝?還不如等豬上樹呢!
【3】
臣欲請陛下出避狄,陛下必不聽從;【3】
面對危險,經典的應對無非就是戰或逃。
所以,南希仁師傅“打不過,逃!”的箴言算得上放之四海而皆準。
既然唐軍惹不起,段凝又指不上,那不妨退后一步以避鋒芒。
從道理上,朱友貞是同意敬翔這個建議的。這么一來,問題就變成了退到哪里去。
1.小小疑惑
按照金字塔原則,回答這種要命問題的標準流程應該是:先給出結論,再補充推理過程。
然而詭異之處卻是:作為智囊的敬翔卻在如此關鍵的場合全然違背了這個原則:
- 既沒給出退避的地點;
- 也沒給出支持結論的邏輯推論過程。
出現這種狀況,
- 要么,是敬翔真的已經老成怨婦了,除了抱怨,什么都干不了;
- 要么,就是史書的春秋筆法了!
如果是前者,那后梁就活該滅亡——人才凋零,再輝煌的過往也無補于當下!
但問題是敬翔可是在殘唐五代這個血肉磨盤上聰明了一輩子,就在不久之前還勸說朱友貞任命王彥章為將,成功讓后梁得到了一次回光返照的機會。怎么突然就會大腦宕機了呢?
如果排除了前者,那又出現兩個問題:
- 包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與資治通鑒在內的史書為什么要這么做?
- 以及關鍵的:敬翔到底給出了什么建議?
2.為尊者諱
按照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的點評,后梁末帝朱友貞是這樣的一個人:
末帝仁而無武,明不照奸,上無積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權之臣為輔,卒使勁敵奄至,大運俄終。
既然突出一個仁,那就有必要為尊者諱了!所以,朱友貞是不能做那個青史留名的蠢材,那……就只好苦一苦敬翔了——當時就你們兩個人在場,想把鍋分給其他人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3.敬翔的計策
想知道敬翔的具體建議,還不能自由穿梭平行宇宙的現代人沒法給出準確答案。但,在大腦中構建一個平行宇宙去模擬彼時的場景,也不失為可取的方法。
(1)勾勒形勢
如前所述,唐軍隨時可能兵臨城下,而段凝部被黃河阻隔無法及時回援。
想活下去,咱們**只能自救了!
這是事實,再怎么不情愿,朱友貞也只有點頭的份兒。
#事實
(2)撤退方向
既然唐軍自北方來,那潛在的撤退方向無非就是東、南、西。
上策
向西進入關中,這可是秦漢隋唐這些頂級王朝的龍興之地,歷史證明:此地在軍事上有著無比的優勢。
強烈建議:咱們就退往關中。長安雖然飽受戰火摧殘,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拾掇拾掇,總還是能有個地利可以經營。反正大梁已經這樣了,長安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
更不用說,關中附近只有岐國、前蜀,戰爭壓力并不大。
當然,關中經濟落后、糧食不足。不過咱們又不是去搞建設,而是以關中為緩沖區,為反攻唐軍做準備。
中策
向南退向淮河流域,淮河以南水網縱橫,可以極大限制唐軍天下無敵的騎兵沖鋒。
當然,楊吳跟咱們仇恨深且其水軍戰力高。但所謂唇亡齒寒,一旦咱們倒下了,他們可就得直面后唐鐵騎。
徐溫身經百戰,在這種關鍵時刻,理當知道如何取舍——君不見,之前他之前就拒絕了李存勖前后夾擊我們的邀請了嗎?
下策
向東退至山東半島,博一個喘息之機。
只是,那里多為平原,更加有利于唐軍的騎兵沖鋒。
按照慣例,謀士為主公提上中下三策,上策收益大,但難度也大,主公往往因為保守而拒絕;下策風險小,但收益更小,主公很難看得上;所以一般都會選擇中策。
于是……朱友貞天才地“我全不要!”
- 上策不行,因為關中缺糧,無非養活士卒;
- 中策不行,天知道徐溫會不會大腦短路,把我們賣給李存勖;
- 下策不行,與其跑到山東喘息,還不如就在堅固的大梁城內固守待援呢!
這可把智囊如敬翔也整不會了!
請陛下出奇合戰,陛下必不果決,【4】
【4】
這句話跟之前的那一句類似,應該都是刻意刪除了君臣二人的對答過程,而只留下最終的決定。
選擇無非戰或逃。既然朱友貞劃掉了外逃避難這個選項,那就談談正面作戰吧。
雖說唐軍戰力天下無雙,但他們畢竟孤軍深入,而且還是皇帝御駕親征。一旦戰事稍有不利,對其士氣打擊之大,足有顛覆敵我雙方的勢態。
城內還有訓練有素的控鶴軍數千,擊潰唐軍可能不大;但只要計劃得當,讓他們吃個敗仗還是不難——畢竟咱們占據主場之利,完全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給冒險前來的唐軍一點驚喜與震撼!
如此,不就營造出戰事不利的局面了嘛!
退一步,即便唐軍意志堅定,沒有因吃敗仗而崩盤,那也難以持續攻城!這給我們爭取來寶貴的時間窗口,讓受限于黃泛區的段凝有機會趕回來。
到那時,敵我雙方的態勢自然逆轉!
但在朱友貞看來,控鶴軍已經是自己最后的底牌了,一旦丟掉了,就全然沒有翻盤的可能。
何況,自己死守不出,唐軍的騎兵優勢就發揮不出來;而以大梁的城高墻厚,喪失騎兵沖鋒優勢的唐軍就算玩命,也斷不可能在三五天內攻下來,到那時,段凝的隊伍也該回援了!
這么一衡量,其實還是死守堅城風險最??!
雖使(張)良、(陳)平更生,誰能為陛下計者!【5】
【5】
盡管找來問策,但事實上,朱友貞全盤否定了敬翔!
能讓智囊吃癟,朱友貞配得上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的評語了!
敬翔終究只是個智囊而非魔法師——自己只能負責獻策,最終的決策權掌握在老板手里!
言不聽,計不從!智慧高絕如敬翔也只能吐槽:
就算張良、陳平也救不了你了!
發現沒,朱友貞的悲劇在于:敬翔將朱友貞看成效忠的對象,而朱友貞卻對敬翔處處提防!
完美閉環!
臣愿先賜死,不忍宗廟之亡也。【6】
【6】
擁有上帝視角的小伙伴兒當然都清楚:敬翔并不是說說而已,人家是真的做到了以身殉國的!
惜哉!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特別聲明:
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