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的感受,愿意與你一起把事情解決好;不愛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時間“講道理”分對錯。智慧的父母,就算批評,也會心里有愛,眼里帶光。
——薩姐
作者:暖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一個男孩被父親批評了一頓之后,騎著自行車離家出走。
在父母滿大街找的時候,男孩又偷偷溜回家,氣得父親將他的自行車丟進了河里。
對于男孩的這種行為,很多網友問:
為什么孩子一批評就離家出走?
現在的孩子說兩句就內心脆弱了,難道就不能批評了嗎?
對于孩子能不能批評這個問題,我想,從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一個關于“批評”的研究中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研究員選了660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完成用“樂高搭房子”的任務。
在玩樂中,因為孩子的能力有限,蓋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忘了安窗戶,有的裝的門有點歪……于是,對于中途出了錯誤的孩子,三個老師給予三組孩子以下三種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老師說:“你做得還不夠好。”
第二組老師說:“這不是正確的做法。”
第三組老師簡單地指出了錯誤,讓孩子們考慮其他可能性:“你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嗎?”
結果發現:
對于被批評“做得不好”或是“不正確”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他們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而被指出錯誤并被“引導”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更積極,對任務的堅持度比其他的孩子高出兩倍多。
這也可以證明:
孩子是可以批評的,關鍵在于如何批評。
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好,就不要害怕去批評孩子,只要方法對了,孩子會越來越好。
01
自我批評,喚醒孩子的自省能力
網上有這么一則視頻。
一位爸爸在輔導女兒作業,講過一遍后女兒說:消化不了。
爸爸這樣說:
不是你消化不了,是我這個老師不好。
我覺得你很聰明,可能我沒講好,我再給你講一遍。
很多網友都說:被這個爸爸的態度打動了,遇事不先指責孩子,而是從自身找問題。
是啊,遇事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喚醒孩子的自省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歸因模式”:指的是你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歸因到了外因還是內因。
就比如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
一般的父母:在“教不會”孩子這件事上,總把因歸為“外因”,覺得孩子學不會就是:他很笨、不認真。
而智慧的父母:就會將“教不會”這件事歸為內因,認為是不是自己沒講明白,所以孩子聽不懂。
身為父母,如果“遇事總責備,而不會自省”很難教好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我們不停地反思,在對錯中不斷“翻譯”出對孩子的愛,這是親子關系最重要的情感聯結。
因此,孩子有錯時,比起劈頭蓋臉地批評,如果父母能夠學會“自我批評”,更有教育意義。
因為,你當著孩子的面“批評”自己,其實就是給孩子兩種“暗示”:
第一種:犯錯要學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二種: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孩子因為脾氣急躁和老師發生沖突。
我們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批評自己”:
我不應該隨時發脾氣,才讓你覺得發脾氣是處理問題,對不起,爸爸以后一定改。
孩子在我們的暗示下也會學習我們的做法,不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自省,變得越來越優秀。
著名作家雨果說過: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
只有自省的父母,才能在教育中勝利。
02
先傾聽,再指責
給予孩子“尊重感”
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小時候喜歡研究各種電器。
有一次,她將電視遙控器拆開,卻無法復原,父親回來以后將她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還說她“敗家”。
從此以后,女孩就不敢再有這個愛好了,做什么事也都變得小心翼翼。
孩子犯錯固然可氣,但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先聽孩子“辯解”一下,再批評也不遲。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沒有犯錯的孩子,只有行為不當的孩子。
大多數的孩子“犯錯”,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和理解這個世界,并不是為了制造麻煩和故意搗亂。
但是很多父母只會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錯誤”,很少會去聽孩子“怎么說”。
一位教育學者來中國做訪學,說了這樣一段話:
中國家庭非常非常愛孩子,但對孩子卻缺少情感支持。你們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傾其所有,卻總習慣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是啊,很多父母總覺得愛孩子,卻不肯聽孩子多說一句話。
育兒的本質就是建立關系,而好的關系需要父母放下“大道理”,給予對方情感上和心理的支持。
這里的支持就是指:傾聽。
尤其是孩子犯錯后,父母的傾聽包含了兩種含義:
一是接納;二是尊重。
傾聽讓孩子內心有了被接納的感覺,孩子才會明白自己的錯誤。
《家有兒女》中,劉星有一次考試作弊,夏爸爸得知后,面對面地和劉星坐在桌前,聽他的想法:劉星同學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原來劉星羨慕班上同學有MP3,自己也想要一個,所以想通過考試作弊獲取獎勵。
夏爸爸問:班上同學的MP3也是這樣獲得的?
劉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承認了錯誤。
讓孩子辯解、反省的過程正是改正錯誤的開始。
因此,要想批評孩子,先聽他說出心里話。
好的溝通,都是從“聽”開始。
先尊重、接納,再給建議,不僅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又能讓他對錯誤進行反思。
03
批評里,帶點溫暖
讓孩子從“愧疚”中改變
有一位父親,他對孩子的教育堪稱教科書。
兒子從初二后,變得很叛逆了,不僅經常不寫作業,還和同學一起逃課去網吧。
有一天回到家,父親和兒子聊天,他問兒子:爸爸知道你這段時間表現得有點退步,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你對我有意見?
兒子懵懵地搖頭。
后來,兒子考試在班上倒數。
他又一次和兒子談話:
我發現你最近考試沒有以前考得好了,你以前成績連老師都夸獎你呢,是不是最近發生了什么事,讓你不開心了,和爸爸說說,不然我會擔心的。
一句話,讓兒子醍醐灌頂,以前自己也挺優秀的,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差勁呢!
于是,兒子看著父親佝僂的背瞬間覺得愧疚。
從那天開始,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有人說過:
批評的內核,應該是引導和鼓勵,是讓孩子“抬頭”而不是“低頭”,并不是權威地壓制。
所以,父母要懂得,批評孩子時也要學會“捧”他。
父母會賞識、肯定、關愛孩子,會激發孩子內心的“愧疚感”,父母的批評也會虛心接受。
很多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為大多數父母批評孩子時都帶著貶低、羞辱,給孩子的是羞恥感。
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呢?
《超越羞恥感:培養心理彈性,重塑自信》一書中曾經提到過內疚與羞恥的區別:
內疚感體現的是孩子對所做或未做之事的反應;羞恥感,影響的是孩子的自我評價。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批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一件事,并開始為之愧疚和反省,而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的人。
所以,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帶著溫柔和愛意的,會讓孩子因為內疚而反省。
比如孩子在某次考試中,因為粗心而丟分:
父母可以說:“這道題上次不是做過嗎?你這次又做錯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然考試名次是不是可以多前進幾名?看來還需要再鞏固下知識。”
孩子犯錯,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批評孩子時,我們應該重視愛的力量,給予他支持去維持內心的“脆弱”。
被愛包裹的孩子,才有勇氣去改正錯誤。
04
“體驗式”批評,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曾經的美國總統里根,11歲時偷偷到橋邊燃放煙花爆竹,給行人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于是,他被抓到了警察局。
父親去領他的時候,警察讓他交12.5美元的罰款。
當時父親很生氣,把罰金交了把里根帶回家的后,很嚴肅地說:“家里有錢,但是這次不能給你,你應該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這12.5美元我暫時借給你,不過,一年以內必須還我!”
為了還債,里根去過餐館刷盤子,撿過廢品,但是對于這些事毫無怨言。
父親雖然很心疼他,但是他始終都沒有給過孩子一絲一毫的幫助。
后來,里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每一個孩子都該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任,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幾句批評和責罵就可以做到的。
父母一味罵孩子,只會讓TA覺得“原來我做錯了要挨批評”,卻不知道,犯錯后更要承擔責任。
批評孩子的錯誤,最好方式是“讓他去體驗”,讓他去承擔錯誤,他才能在錯誤中成長。
重慶永川有個9歲的小男孩,曾悄悄用奶奶微信里的2000塊錢買了游戲裝備。
父母知道后忍住情緒沒有打罵他,而是讓他通過收廢品換錢的方式去還債。
對于這種批評方式,孩子的教訓很深刻,卻沒有任何抵觸,
“體驗式懲罰”,是比口頭批評更有教育意義的批評方式,因為孩子會通過一點一滴地辛苦付出中悟得責任感。
心理咨詢師趙中華曾說:
孩子都是在犯錯中成長,最能體現父母智慧則是在孩子犯錯后的引導。懲罰和教訓也好,只是方式,不是目的。
粗暴的教育,喚不起孩子的責任意識,只有讓他“感同身受”地去承擔,他才能讀懂“負責”的真正意義。
05
心理學者李雪說過:
愛與不愛的區別,很簡單。
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的感受,愿意與你一起把事情解決好;不愛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時間“講道理”分對錯。
父母要做愛孩子最多的那個人,就絕不僅僅是給孩子物質上的溫暖,更要接納、尊重他。
任何時候,都不要讓批評沒有了“愛”,反而要用“愛”去激起孩子的領悟力。
孩子犯錯:
可能是父母做得不好,請先檢視自己;
也可能是父母聽得太少,請先讓孩子說;
還可能是說教太沒有溫度,請先鼓勵他;
又或是大道理太多,請讓孩子去體驗。
智慧的父母,就算批評,也會心里有愛,眼里帶光。
記住:我們要給孩子帶光的世界,讓他去擁抱未來的太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