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篇原創文章
看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被震驚到?!
說實話,深耕母嬰營養這么多年的我,都沒能按耐住內心的驚呼。且在驚呼之外,甚至有一丟丟擔心:對于無奈不能接受純母乳喂養的寶貝們,選什么奶?喝多少合適?豈不會讓老父親老母親們更加焦慮困惑?畢竟,就連很多兒科醫生都不知道這個月齡的寶寶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質,以及怎么平衡他們的奶量和輔食量……
雖說WHO的這波操作有其合理之處吧,但,總覺得有那么一絲絲麻煩和尷尬。麻煩的是我們這些一線指導喂養的人及科普工作者需要擔負的責任(必然會出現亂喂的情況,最終影響的還是小朋友們的健康),尷尬的是各大嬰幼兒配方奶品牌們……
我們先來看看WHO都說了什么。下圖截圖自WHO今年11月份新公布的《世界衛生組織6~23月齡嬰幼兒補充喂養指南》中的第2條推薦:
6~11月齡非母乳喂養的嬰兒,代乳品的選擇既可以是嬰兒配方奶,也可以是動物乳類;
12~23月齡非母乳喂養的幼兒,建議選擇哺乳動物乳類作為代乳品。不推薦使用幼兒配方奶。
在推薦意見下面,還做了補充說明(如下圖):
包括液態動物乳在內的乳制品,是多樣化飲食的組成部分,以保障營養充分性。對于非母乳喂養、且無法獲取其它動物性食物的兒童,乳類尤為重要。
可食用的動物乳類包括巴氏消毒動物乳、復原乳(不包括煉乳)、發酵乳、或酸乳。
不能用調味乳或甜味乳類喂養6~24月齡嬰幼兒。
若使用動物乳喂養6~11月齡嬰兒,務必使用全脂乳。
對于動物乳,需使用安全存儲及操作規程。
家有小朋友的,以及在兒科工作的朋友們,都知道既往任何的喂養指南都強調過:0~11月齡的嬰兒,不容許使用鮮牛奶或純牛奶來喂養。首選的乳類一定是母乳。在純母乳喂養無奈失敗的前提下,才考慮代乳品,且代乳品只能是嬰兒配方奶(無論是粉態的還是液態的)。
某些國家的喂養指南里,是容許在“制作輔食時適量使用鮮牛奶”。但也強調不可以使用鮮牛奶作為主要喂養選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針對該年齡段的乳類建議,與WHO的舊指南是一致的。即:支持鼓勵純母乳喂養,任何嬰兒配方奶只能作為母乳喂養失敗后的無奈選擇、或母乳不足時對母乳的補充。對于滿6月齡的嬰幼兒,當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養時,需要繼續以配方奶作為母乳的補充。
既往不容許對6~11月齡嬰兒使用鮮牛奶喂養的原因是:嬰兒時期使用鮮牛奶與胃腸道失血及缺鐵性貧血相關(但是不能確定這種關聯能持續多久),還與增加腎溶質負荷相關。這一點,《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里有闡述,并得到了世界衛生大會幾乎一致的通過。
而WHO之所以在2023這版指南中陡轉風向,從嚴格緊致變成了鼓勵推薦,有以下解釋和陳述:
動物乳是蛋白質、鈣、維生素B1、鉀、磷、鎂、鋅的重要來源。牛奶蛋白可以刺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生成,有助于骨量的累積。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嬰幼兒配方奶都是基于牛奶,參考人類母乳的營養成分調整配方,以盡可能模擬母乳營養(雖然無法媲美母乳的全面營養和免疫特性),幫助那些無法獲得純母乳喂養的嬰兒。不過,嬰幼兒配方奶存在市場過度營銷現象,這會對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產生影響(言外之意是可能干擾了母乳喂養的促進)。正因如此,世界衛生大會在1981年一致通過了《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
近些年的研究結論認為:就算是鮮牛奶有可能導致大便潛血陽性(也就是有隱形的失血),這個量也是非常小的,并不會對嬰兒的血清鐵水平產生顯著影響。且就算是發現嬰兒缺鐵,也可以通過額外補充鐵劑,以及在輔食中加強鐵的生物利用度高的食物(比如紅肉)來補充。
WHO本次指南因此而認為,對6~11月齡嬰幼兒使用動物乳或嬰兒配方奶喂養、結合合理的輔食添加,是安全可行的。只不過,如果選擇動物乳,需要煮沸。而如果選擇嬰兒配方奶,必須考慮下述幾點安全性問題:
必須有安全飲用水(用來沖奶粉);
嬰兒配方奶的供應必須充足(考慮到經濟不發達國家和地區);
嬰兒的母親或者看護人員知道如何安全衛生地沖調配方奶粉、保證合理充足的喂養頻率,以降低腹瀉及營養不良等問題的發生風險。
至于1~2歲的幼兒喝動物乳還是配方奶更有利于生長發育。WHO給出的說法為,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用不同的代乳品喂養對“人體測量指標”(也就是身長體重頭圍等)有什么顯著影響。唯一可能影響的是維生素D和鐵元素的攝入不足風險,但“證據很弱”。換句話說等同于說就算是有缺乏風險,風險也不大。
相比于動物乳,有關1歲以上喝植物奶(比如豆奶、杏仁奶等)是否有健康益處的研究太少,且植物奶的能量、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都不及動物乳。因此沒有被推薦考慮。
我個人怎么看待WHO這版建議
6~11月齡:開篇已經提過了我對于很多該年齡段寶寶喂養可能會出現較大誤區的擔憂(能量、蛋白質、鈣等等),不贅述。至于這個月齡階段的非純母乳喂養小朋友究竟應該選擇鮮牛奶還是配方奶,我尊重WHO的建議(畢竟也是基于證據的累積和進步),但堅持個體化指導,畢竟這個年齡段小朋友的輔食添加進度及生長發育速度是極度差異化的。
12~24月齡:依舊需要個體化指導。額外說一句,以我兒科門診觀察到的現狀是:這個年齡段小朋友們的喂養呈現兩個極端——蛋白質過高或蛋白質太少。因此,希望家長們在有條件前提下,最好定期帶孩子就診兒科營養門診做飲食評估。生命早期1000天是健康的起跑線,喂多喂少喂得對不對,還是蠻重要的~
面對WHO這次顛覆性的指南建議,你們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記得給公號加 ??星標哦
否則可能隨時找不到我
遂謙碎碎念
時代在翻篇,知識在迭代
小屋主人簡介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注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注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床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床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眾多雜志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喂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17年面對臨床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眾號平臺: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WHO Guideline for 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6-23 months of age.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8186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