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說過“世界上真正的悲劇,不是正確與錯誤的對抗,而是兩種正確之間的沖突”。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能在戰爭中找到自己的正義,并以這種正義為由向對手施加暴力。無論是俄烏戰爭還是巴以沖突,當事雙方都認為自己站在道義這邊,對手才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
俄羅斯的視角:
大部分俄羅斯人都支持對烏克蘭開戰,在他們心里,俄羅斯長期遭受西方圍堵和打壓,俄烏戰爭更多是對西方霸權的反抗,也是恢復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必經之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人對西方抱有很大期待,甚至開啟全盤西化進程。在自由派經濟學家的建議下,葉利欽采取“休克療法”,試圖以快速私有化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結果導致俄羅斯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民眾生活質量嚴重倒退。在失去社會救濟的情況下,俄羅斯人均壽命縮短了十年。
即便如此,俄羅斯人依然對西方充滿幻想,他們甚至試圖加入歐盟,組建歐俄經濟共同體,但換來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絕。西方人對俄羅斯既有鄙視也有害怕,他們擔心如果讓俄羅斯真的加入歐盟,其龐大體量會把西歐的話語權稀釋掉。
北約東擴:
不僅如此,歐美從來沒有放棄對俄羅斯的地緣圍堵。1989年東歐劇變之初,英美領導人親口向戈爾巴喬夫保證:“北約絕不會東擴一厘米,東德地區長期維持非軍事化,西方將尊重蘇聯的勢力范圍。”蘇聯解體后,英美也多次向葉利欽承諾不會把波羅的海三國吸收進北約。然而三十多年后,北約不僅東擴了一千公里,將波蘭、立陶宛等反俄國家納入其中,還試圖把手伸進烏克蘭、格魯吉亞等俄羅斯后院。要知道俄烏邊境離莫斯科只有500公里,中間無險可守。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就會淪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挫折后,俄羅斯人終于明白西方不可能容忍俄羅斯再次崛起。按照英國人的說法:“除非俄羅斯分裂成十多個小國,否則它永遠不可能融入歐洲。”俄羅斯人對西方化逐漸失去了信心,這里面也包括普京,他曾是親西方派的代表,狂熱地迷信西方的學說。正因如此,普京曾對北約東擴忍氣吞聲,以為這能換來西方的友誼。然而現實卻是俄羅斯越退讓,西方就越咄咄逼人,這使普京認清了現實,最終走上反西方的道路。
2008年的格魯吉亞戰爭,是俄羅斯給西方的最后警告。然而西方并沒有就此收手,反而在2014年在烏克蘭策動“顏色革命”,親俄的民選總統被推翻,烏克蘭開啟加入北約的進程,并要求俄羅斯黑海艦隊撤出克里米亞。歷史上,俄羅斯人奮斗了幾百年,打了幾十場戰爭才獲得克里米亞,掌握了黑海出海口。當初赫魯曉夫更多是為了行政管理方便才把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蘇聯分家后克里米亞理應回歸俄羅斯。克里米亞之于俄羅斯,猶如臺灣之于中國,既有歷史的意義,也有地緣的價值。失去了克里米亞的俄羅斯,猶如被拔了牙的老虎,再也沒有復興的可能,這是俄羅斯人不能容忍的。
對于北約東擴乃至西方的霸凌,中國可謂感同身受。在第一島鏈,美國同樣把槍抵在中國家門口,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圍堵和封鎖,并挑動大陸和臺灣的對立。大國需要安全空間,俄羅斯不能容忍北約東擴至烏克蘭,正如當初中國不能容忍美軍越過三八線,這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烏克蘭各州俄羅斯族占比:
忍無可忍的俄羅斯在2014年主動出擊,占領了克里米亞。事實上,克里米亞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是俄族人,大部分居民說俄語,基輔當局長年的腐敗讓克里米亞人對烏克蘭政壇失望透頂。2014年俄軍開進克里米亞時,受到當地百姓夾道歡迎,大部分居民自愿加入俄羅斯。
俄羅斯完全按照西方“民族自決”的原則占領克里米亞,然而這在西方社會卻引起軒然大波,北約指責俄羅斯是入侵者。然而就在15年前,北約正是打著“民族自決”的旗號,使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出來。同樣的標準,在不同的時空卻是不適用的。
普京一直把自己視為彼得大帝的繼承者:
“克里米亞危機”后,俄羅斯與西方簽訂《明斯克協議》,俄烏邊境一度維持和平。然而拜登上臺后,《明斯克協議》淪為廢紙,烏克蘭加快了融入北約的進程。這讓普京沒得選,如果他現在保持克制,俄羅斯或許能獲得短暫的和平,但若干年后烏克蘭會加入北約,屆時俄羅斯只能任由西方拿捏。在普京眼里,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一個民族,擁有同樣的歷史記憶,烏語只是俄語的一種方言。把彼得大帝視為偶像的普京,懷揣著帶領俄羅斯民族走向復興的使命感,賭上自己所有政治生命,扣動了俄烏戰爭的扳機。
烏克蘭的視角:
對烏克蘭人來說,普京所謂“烏克蘭只是個地理名詞,歷史上并不存在”的觀點是莫大的謊言,簡直就是強盜邏輯。
嚴格意義算,烏克蘭的歷史比俄羅斯更悠久。1000多年前,基輔羅斯就發展為龐大的王國,基輔一躍成為東歐商貿中心,那個時候莫斯科還只是荒蕪的草原。在大部分烏克蘭人眼中,俄羅斯人是侵略者,沙俄時期對烏克蘭人來說是一段被殖民的歷史,他們很早就有獨立建國的想法。
一戰期間出版的歐洲各民族分布圖:
早在19世紀末,歐洲出版的各民族分布地圖均把烏克蘭標注為獨立的民族,單獨與俄羅斯區分開來。普京信誓旦旦地說烏克蘭是列寧創造的,但實際上在蘇聯誕生前,烏克蘭人定居的區域不僅包括整個烏東地區,也包括今天屬于俄羅斯的黑海東岸。在100年前,頓巴斯地區不僅大部分人口是烏族,通用語也是烏語。只不過蘇聯成立后擁有豐富煤炭資源的頓巴斯被重點開發,大量俄族工人涌入,改變了當地語言和民族結構。
烏克蘭人把蘇聯時期視為屈辱的歷史,斯大林為了推行工業化,在烏克蘭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強行從農民手中“征集”糧食。導致600萬烏克蘭人活活餓死,與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數量旗鼓相當,占烏克蘭總人口20%。作為世界上三大黑土地之一的烏克蘭,出現大規模饑荒是多么諷刺的事情。很多烏克蘭人對斯大林的痛恨更甚于對希特勒的痛恨。
俄羅斯曾簽署《布達佩斯協議》,承諾保障烏克蘭領土主權完整:
在烏克蘭人眼中,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猶如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一般,屬于赤裸裸的侵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親口保證會捍衛烏克蘭領土主權完整,以此作為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的條件。在《布達佩斯協議》中,俄羅斯承諾絕不使用任何武器危害烏克蘭主權利益,并對其提供安全保障。然而僅隔了20年,俄羅斯就撕毀協議,占領克里米亞和烏東地區。
這就好比1921年日本簽署《九國公約》,親口承諾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結果十年后就挑起“九一八事變”,悍然占領中國東北。甚至打著民族自決的旗號扶持“滿洲國”,試圖肢解中國。
澤連斯基曾被視為親俄派代表,主張與俄羅斯開啟對話:
在烏克蘭人眼中,2022年的俄烏戰爭猶如“抗日戰爭”一樣,屬于民族解放戰爭。事實上如今高舉反俄旗幟的澤連斯基曾被視為“親俄派”代表。克里米亞危機后,大部分烏克蘭人害怕與俄羅斯爆發戰爭,因此他們選舉母語是俄語、主張與俄羅斯和解的澤連斯基,替換了作為親歐派的波羅申科。這一度引起西方擔憂,它們害怕烏克蘭會重新倒向俄羅斯。事實上,澤連斯基曾試圖與俄羅斯緩和關系,甚至親自跑去與普京談判,懇求普京歸還土地。然而這些努力并未阻止戰爭的到來,俄羅斯最終還是發起大規模戰爭,占領烏克蘭半壁江山。在很多烏克蘭人看來,俄羅斯搞四州公投屬于對聯合國憲章的踐踏,也是二戰后第一次出現大國對小國的領土吞并。面對俄軍的入侵,烏克蘭社會空前團結,各黨派均主張抗俄到底。澤連斯基冒著生命風險,在兵力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基輔,最終為西方援助到來爭取到時間,粉碎了俄軍“三個月滅亡烏克蘭”的計劃。
這就好比日本在1937年借口士兵失蹤,悍然挑起“七七事變”。日軍從華北、華東、華南三個方向同時對中國發起進攻,試圖在三個月之內鯨吞中國。為了獲得輿論優勢,日本指控國民政府是英美走狗,宣稱對中國開戰是為了“解放亞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然而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日軍的攻勢得到遏制,戰爭的天秤出現逆轉。
近現代中國被俄羅斯割走的土地:
事實上,包括中國、朝鮮、土耳其、羅馬尼亞、波蘭、立陶宛、芬蘭、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在內,俄羅斯的鄰國幾乎沒有哪個沒被它侵占過土地。在近現代,中國被俄國/蘇聯以各種形式割走的土地包括:外東北、外西北、庫頁島、蒙古、唐努烏梁海,累計超過330萬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的四倍。如果不是左宗棠力挽狂瀾,如果不是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只怕是新疆和東北也會被俄國吞并。在很大程度上,如今俄羅斯搞的“四州公投”,和當初蘇聯在外蒙古搞的公投如出一轍,都是槍口下的投票,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搶劫。
戰前和戰后的頓涅茨克:
俄烏戰爭爆發后,烏克蘭很多城鎮遭到俄軍炮彈“洗禮”,原本的市區像被犁過的耕地,到處都是廢墟和殘骸,完全看不到生機。受戰爭影響,烏克蘭一半的年輕人逃亡海外,另一半則留在國內抵御侵略者,國民經濟倒退幾十年,人均收入歐洲墊底。在很多烏克蘭人看來,造成今天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俄羅斯的貪婪,如果不是因為俄羅斯對土地無止境的索取,烏克蘭人本可以享受和平崛起的紅利。
所以有句名言:“當美國說你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你最好真的有;當俄羅斯指責你加入北約時,你最好真的加入了。”既然普京認為北約東擴會威脅俄羅斯的生存,那他應該下令和北約開戰,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而不是對烏克蘭動武。在很多東歐人看來,東歐的悲劇在于離天堂太遠,離俄羅斯太近。對此,烏克蘭、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都深有體會。
以色列的視角:
在大部分以色列人眼中,阿拉伯人對巴以問題的抗議虛偽而荒謬。
二戰后巴以民族分布和聯合國領土決議:
在遠古時代,巴勒斯坦被猶太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輪流統治過,沒有哪個民族敢說這片土地是其固有領土。在近代,巴勒斯坦被英國掌管,當地形成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的局面。猶太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阿拉伯人則分布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區。
1947年,聯合國就巴以問題達成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猶太人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按照民族分布比例劃分兩國版圖。猶太人雖然分到57%的土地,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位于南方的沙漠。在水草豐茂的巴勒斯坦北部,阿拉伯人則分到更多土地。對于聯合國決議,大部分猶太人表示接受,并歡欣鼓舞準備建國。
然而,對于聯合國決議,阿拉伯人卻并不打算遵守。1948年,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當天,包括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沙特等在內的國家組建“阿拉伯聯軍”,集結了十幾萬兵力,浩浩蕩蕩向以色列殺來。按照阿拉伯世界的想法,聯合國決議只是一張廢紙,它們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徹底抹去,并把猶太人全部驅逐出中東。
雖然阿拉伯人的想法很宏大,但其手段卻很拙劣。在開戰之前阿拉伯各國就因為分贓不均陷入內斗,聯軍戰斗力急劇下滑。反觀面臨亡國危機的以色列空前團結,平民積極踴躍參軍,全球各地的猶太人也乘坐飛機趕來支援祖國。最終,阿拉伯人被打得潰不成軍,以色列贏得了生存之戰。
就第一次中東戰爭而言,如果阿拉伯人贏了,以色列將不復存在,猶太人只能繼續過上流浪的生活,這也是為什么當時包括中美蘇在內大部分國家都支持以色列的原因。但阿拉伯人輸了,他們一改之前的強硬態度,將自己塑造為受害者,以博取國際社會同情。在冷戰初期,埃及、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并不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它們參與中東戰爭的目的更多是為了瓜分巴勒斯坦的土地,
以色列眼中的巴以版圖變遷:
事實上,第一次中東戰爭后,埃及占領了加沙地區,約旦則控制了約旦河西岸,這些阿拉伯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承認巴勒斯坦獨立。埃及試圖占領整個巴勒斯坦,打通連接敘利亞的道路,進而統一阿拉伯世界。約旦則希望搶占更多的水資源和耕地。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排斥巴勒斯坦難民,約旦曾一次性驅趕了幾十萬巴勒斯坦難民,埃及則在邊境修建了厚重的圍墻,防止加沙難民涌入。
在很多猶太人看來,是以色列幫巴勒斯坦人從埃及和約旦手中奪回了加沙及約旦河西岸,為巴勒斯坦人提供獨立建國的機會。不僅如此,以色列每年還向巴勒斯坦提供30億美金的援助,占巴勒斯坦財政收入60%。由于工資待遇更高,有15萬巴勒斯坦人前往以色列打工,創造大量僑匯收入。然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只知道站在道德制高點譴責以色列,卻不愿為加沙建設掏一分錢。可謂好處占盡,壞處全免。
為了與埃及和解,以色列歸還比本土大三倍的西奈半島(淺綠色):
大部分以色列人尤其是年輕人不愿意打仗,身處發達國家,他們很向往和平安逸的生活。為了與埃及和解,以色列曾讓出比本土大三倍的西奈半島。為了與約旦和解,以色列親自出兵幫約旦國王平叛。為了與巴勒斯坦和解,以色列撤出了約旦河西岸與加沙,把一座座現代化樓房留給巴勒斯坦人。然而哈馬斯的出現卻破壞了巴以和解進程,加沙成為反以大本營,每年都有大量火箭彈從這里射向以色列,讓人苦不堪言。
在很多以色列人看來,阿拉伯人只知道搞斗爭,但不擅長搞建設。猶太人只有2500萬人,貢獻了154個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大部分都是自然科學領域;阿拉伯人有4.5億人,卻只產生了7個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大部分都是非科學領域。如果把巴勒斯坦這塊土地全部交給阿拉伯人,他們只會發展成敘利亞或伊拉克的水平,依舊是遍地貧困的狀態。但交給猶太人,卻能發展出繁華的現代都市,沙漠也會被改造成綠洲。以色列周邊大部分國家,盡管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由于治理能力低下,經濟發展都一言難盡。
以色列人對哈馬斯極度鄙夷,在他們看來,哈馬斯使勁給底層窮人洗腦,鼓吹宗教仇恨,主張消滅所有猶太人,教唆他們對平民發動恐怖襲擊。然而,真正的哈馬斯高層卻躲在卡塔爾別墅里吃香喝辣,侵吞援助加沙的資金,把反以事業當成生意,個個都是億萬富翁,把子女集體送到歐美接受教育。不僅是猶太人,以色列境內占總人口比例20%的阿拉伯人也不喜歡哈馬斯,認為哈馬斯只知道綁架人質、傷害平民,卻從來不考慮解決巴勒斯坦的貧困問題,也不愿巴以實現真正的和解。
巴勒斯坦的視角: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非加沙莫屬。
按照監獄標準修建的加沙隔離墻:
厚重的隔離墻,一邊是天堂,另一邊是地獄。為了防止巴勒斯坦人進入,以色列在隔離墻附近安裝了高壓電網,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配備機槍的瞭望塔,任何闖入者都會被無情射殺。不僅如此,為了限制加沙與外界的聯系,以色列只允許加沙人在沿海3公里以內捕魚,越界者都會遭到軍艦驅趕。
加沙的面積跟中國一個鄉鎮差不多大,卻容納了200多萬居民,人口密度超過香港。然而加沙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耕種,水資源極度匱乏,當地人只能靠救濟糧維生,并忍受被以色列斷水斷電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加沙大部分人口都處于失業狀態,赤貧率高達70%,教育成為這片土地的奢侈品。惡劣的生存條件讓人沒法不極端,無法通過奮斗改變個人命運的加沙人,只能用暴力去反抗這個不公正的世界。
西方媒體普遍指責哈馬斯搞恐怖主義,然而這是被壓迫者無奈的選擇。在阿拉伯人看來,論恐怖主義鼻祖,非猶太人莫屬。早在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因為宗教信仰問題遭到羅馬軍隊武力鎮壓。為了報復,猶太狂熱分子通過暗殺、投毒、縱火等方式殺害羅馬平民,到后期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異教徒,這成為宗教極端主義的雛形。
雖然猶太人對其悠久的歷史非常自豪,但在很多阿拉伯人看來,猶太人古老的歷史并不光彩。從中世紀開始猶太人長期從事高利貸行業,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因此其在歐洲社會地位很低,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主角就是猶太人。一戰后,歐洲各國幾乎打光了一代人,然而猶太財團卻躲在背后大發戰爭財,壟斷了社會物資供應,以至于德國一個面包賣50萬馬克,這成為歐洲反猶主義興起的原因之一。阿拉伯人厭惡美國,他們認為美國是被華爾街和猶太人操縱的國家,正是美國和以色列狼狽為奸才導致世界不得安寧。
被以軍轟炸后的加沙:
事實上,以色列曾飽受納粹集中營之苦,如今卻把同樣的招式用在巴勒斯坦人身上。無休止的囚禁和審查,讓巴勒斯坦人寸步難行。為了獲取選票,以色列政府對加沙實施無差別轟炸,成噸重的炸彈扔向居民樓甚至醫院。大量平民慘死,遍地都是廢墟和殘骸。上百萬加沙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淪為難民。
截至目前,本輪巴以沖突共造成加沙2萬平民死亡、5萬平民受傷,占加沙總人口3%,對應到中國就是5000萬人。如此高的傷亡率在現代社會是極其罕見的,這意味著加沙大部分民眾都有親朋好友慘死在以色列的屠刀之下的經歷。然而戰爭仍在持續,這片土地持續籠罩在血腥之中。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加沙人看來,哈馬斯代表民意,反映加沙人民反抗的訴求、以色列可以消滅哈馬斯一百次,但只要加沙仍被封鎖,只要不公正一直存在,類似哈馬斯的組織就會不斷出現,繼續與以色列戰斗。盡管武器裝備存在絕對差距,但為了捍衛僅存的國土,為了子孫后代不被奴役,為了給死去的同胞報仇,巴勒斯坦年輕人積極涌向戰場,直面遠比自身強大的敵人。
后記
在俄烏和巴以問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立場,很難定義是非對錯。每個人受價值觀影響,對此也形成不同的看法。在網絡上關于挺俄和挺烏、親以和親巴的爭論非常激烈,但并不清楚各自偏好具體的比例。
為了探究公眾對地緣政治的看法和分歧,這里可以按照真實意愿進行投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