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民國時期金山縣政區簡介【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按】金山縣沿海地名變化大,特別是上海石化興建后,但當地群眾對老地名有很好的繼承,當地的康城文史研究會做了大量工作,我任副會長期間,對日軍登陸研究加深,有正式出版的書,目前有《康城文史》刊物與微信公號。本帖文字來自金山區權威資料,研究者可以直接參考本帖。
民國2年(1913年),廢鄉、保、區、圖制,實行鄉、市自治。全縣分為朱涇、張堰兩市及呂巷、衛城、東一(今新農)、東二(今松隱)、西鄉(今泖橋)、北鄉(今泖港)等6個鄉。
民國16年(1927年),全縣改為1市1O鄉:朱涇市、張堰鄉、呂巷鄉、干巷鄉、廊下鄉、錢圩鄉、衛城鄉、東一鄉、東二鄉、西鄉、北鄉。各市、鄉均設行政局。
民國18年(1929年),實行鄉鎮區域自治,全縣用序數編號分9個區:一區(朱涇)、二區(泖橋)、三區(泖港)、四區(干巷)、五區(呂巷)、六區(張堰)、七區(廊下)、八區(金山衛)、九區(松隱)。區以下,按百戶左右設鄉(鎮),25戶設閭,5戶設鄰。當年,全縣計有35個鎮、228個鄉(鄉鎮名無考)。翌年,鄉鎮以下編成1383個閭,6799個鄰。
民國23年(1934年)1O月,實行保甲制,以戶為基本單位,一般10戶編為1個甲;10甲編為1個保(縣治所在地則由25甲編為1保);若干保編為1個鄉、鎮;若干鄉、鎮編為1個區,至民國24年完成。全縣分6個區,12個鎮,51個鄉(朱涇、張堰、呂巷3個大鎮,各分為2~3個建置鎮),365個保,3809個甲。各區所轄鄉、鎮如下:
第一區(駐朱涇) 轄14個鄉、鎮:東林鎮、西林鎮、公續鎮、賀埭鄉、陳浜鄉、下圩鄉、泖橋鄉、韓塢鄉、姚古鄉、興塔鄉、蔣浜鄉、下坊鄉、宙圩鄉、蔣涇鄉。
第二區(駐泖港) 轄8個鄉:泖一鄉、泖二鄉、泖三鄉、泖四鄉、泖五鄉、泖六鄉、泖七鄉,泖八鄉。
第三區(駐松隱) 轄7個鄉、鎮:松隱鎮、溫河鄉、西來鄉、日豐鄉(又稱百福鄉)、黃耳鄉(又稱望霓鄉)、太平鄉、思益鄉。
第四區(駐張堰) 轄15個鄉、鎮:欽明鎮、留溪鎮、干巷鎮、錢圩鎮、甪巷鄉、長浜鄉、周山鄉、務本鄉、山涇鄉;甪里鄉、培本鄉、孔堂鄉、八字圩、存養鄉、前崗鄉。
第五區(駐呂巷) 轄12個鄉、鎮:呂巷鎮、橫溪鎮、胥泖鎮、廊下鎮、呂東鄉、呂西鄉、呂南鄉、呂北鄉、黃泥鄉、萬春鄉、山塘鄉、邱移鄉。
第六區(駐金山衛西門) 轄7個鄉、鎮:西門鎮、查山鄉、橫浦鄉、扶王鄉、北張鄉、南張鄉、裴弄鄉。
民國35年(1946年),裁撤區公所,由縣直轄鄉、鎮。將63個鄉、鎮合并為32個鄉、鎮,即朱涇鎮、張堰鎮、松隱鎮、呂巷鎮、公續鄉、秀北鄉、秀南鄉、興塔鄉、大茫鄉、春明鄉、廊下鄉、胥浦鄉、山塘鄉、南泖鄉、泖港鄉、黃橋鄉、沈涇鄉、干巷鄉、溫河鄉、西來鄉、太平鄉、涇東鄉、涇西鄉、南浦鄉、甪里鄉、秦望鄉、舊港鄉、錢圩鄉、衛城鄉、濱海鄉、大石鄉、肇基鄉。同時為加強對南部(涇東、涇西、南浦、甪里、秦望、舊港、錢圩、衛城、濱海、大石、肇基)11個鄉鎮的管理,在張堰設區署。
民國36年(1947年)12月,將32個鄉、鎮合并為17個鄉、鎮:朱涇鎮、張堰鎮、呂巷鎮、金衛鎮、松隱鎮、秀州鄉、大茫鄉、興塔鄉、泖港鄉、干巷鄉、廊下鄉、胥泖鄉、黃公鄉、太平鄉、查山鄉、錢圩鄉、潦北鄉。并按各地政務繁簡及經濟、交通等因素,將鄉鎮分為甲、乙兩等。朱涇鎮為縣治所在地,張堰鎮、呂巷鎮為縣經濟重心,金衛鎮和松隱鎮為軍事交通要地,列為甲等;其余12個鄉列為乙等。
民國37年(1948年)4月,將17個鄉、鎮合并為9個鄉、鎮,即朱涇、張堰、呂巷、松隱、金衛5個鎮和干巷、廊下、秀泖、泖港4個鄉。
1949年解放前夕,又析張堰、金衛兩鎮部分地域設錢圩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