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春秋(3)襄公立國 秦列諸侯
《詩經·國風·秦風·小戎》曰:俴(音“建”)駟孔群,厹(音“球”)矛鋈(音“物”)錞(音“純”),蒙伐有苑,虎韔(音“唱”)鏤膺,交韔二弓。
公元前771年,在護送周平王東遷的一眾諸侯封臣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與其余一眾正式諸侯不同,在當時他只是周王屬下的一位大夫。此人就是后來秦國的開國君主秦襄公。
秦襄公,史書未記載其名。當時,他與晉文侯、衛武公、鄭武公、魯孝公等諸侯一起派兵護送剛剛即位的周平王東遷洛邑。《史記·秦本紀》記載,秦襄公在位的第七年(公元前771年),秦襄公率兵前來救援周王室。秦襄公率領的秦人,拼死力戰,抵抗犬戎,甚有功勞。為褒獎秦襄公出兵護送的大功,周平王將秦襄公從屬下大夫的地位正式提升為諸侯,并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新建立的秦國。
周平王對秦襄公說:“犬戎無道,侵奪了我們岐山、豐邑、鎬京的故土。如果秦人能攻下這些地方驅逐戎人,我就把這些土地賜給秦國。”說完,周平王就與秦襄公盟誓,并正式賜予他“伯”的爵位。
秦襄公
由此,在秦襄公的領導下,秦國正式立國。開國后,秦國與其他諸侯開始正式以諸侯國之禮來交往,與他國往來通使、聯姻。之后,秦襄公以秦人居住地西陲(今甘肅省禮縣)為國都,并在當地建立西畤(音“至”),用來祭祀白帝神靈。所謂“畤”,也就是古人所認為的“神靈依靠的地方”,通俗來講,就是祭天用的祭壇。
為了這次成為諸侯之后的首次祭祀,秦襄公準備不可謂不隆重。在這次祭祀中,秦人為上天獻上了緌(音“蕤”)駒、黃牛、羝(音“低”)羊各三只。所謂“緌駒”,根據《說文解字》解釋,就是指身為赤色、尾是黑色的兩歲小馬駒。而“羝羊”指的是“公羊”。《漢書·李廣蘇建傳》就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之語,說的是匈奴人讓漢使蘇武到北海沒有人煙的地方放牧公羊。
回到正題。秦襄公被周王從大夫正式進爵為諸侯,可謂秦國歷史發展中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秦國正式開國,秦人有了與天下諸侯平等交往的權利,不用再作為周王的附庸了。那么,秦襄公以前的秦人,經歷了怎樣一番發展歷程?秦人此前為何會是周王的附庸?
秦人的先祖,《史記》認為出自上古時的顓頊帝之后。顓頊帝有一個孫子,名叫女修。有一天,女修吞食了上天玄鳥所產下的鳥蛋,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大業。另外也有人認為,秦人先祖出自上古的部落聯盟首領少昊。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附會上古傳說人物,為自身的血統增添神圣性。但由流傳的這則傳說可知,秦人既然為東夷首領少昊之后,那么秦人最早可能就是屬于東夷部族。
大業后來迎娶了少典的女兒女華,生下了兒子大費。帝舜之時,華夏爆發了洶涌的大洪水,帝舜于是任命鯀和禹治理洪水。這時,大費因為輔佐大禹治理洪水有功,受到大禹和帝舜的嘉獎。大費還娶了帝舜的女兒為妻。此外,因為擅長馴服鳥獸,大費還幫助帝舜調教百鳥百獸。帝舜因此賜大費之名為“伯益”,意為“擅長馴服鳥獸的人”。不僅如此,帝舜還正式賞賜伯益姓氏,為“嬴氏”。這就是秦國國君“嬴氏”的由來。
伯益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大廉繼承了父親善于訓鳥的優點,相傳其玄孫孟戲和仲衍都有著鳥的身體,會人的語言。也就是說,他們能和人鳥通話。若木則以父親“大費”的名字為姓氏,即“費氏”。伯益有個玄孫叫費昌。他的子孫開枝散葉,有的留在了華夏族內,有的則雜處于夷狄之間,成為了夷狄之人。《史記索隱》認為,商紂王時期的大臣費仲,就是費昌之后。
伯益
費昌所處的時代,正好處于夏朝末世的夏桀統治時期。費昌于此時離開了夏朝,前去投奔商部落的首領商湯,并幫助商湯在鳴條擊敗夏桀奪取天下。后來,費昌、大廉的子孫忠心耿耿輔佐商朝。其中,孟戲、仲衍兄弟還去給商王太戊駕車。相傳太戊在找兄弟二人駕車前事先占卜了一卦,發現是大吉,不但請兄弟二人為其駕車,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們。從這些記載可以發現,秦人先祖與商王關系密切,成為了商朝貴族。
商王太戊以后,仲衍的后代們兢兢業業輔佐商王,累世有功。因此嬴姓在商朝十分顯赫,被商王賜封為諸侯。也就是說,秦人先祖在商朝時就曾獲得諸侯地位。
仲衍的玄孫名叫中潏(音“欲”)。中潏當時在西戎之地(今陜甘地區),為商王保衛西部國土。中潏生下了蜚廉,蜚廉生下了惡來,惡來孔武有力。蜚廉擅長奔跑,父子二人都以勇猛著稱,被商紂王委以重任。周武王伐紂滅商時,殺了惡來。有理由相信,商紂王將中潏父子三人放在西土守衛,正是對他們委以重任,要他們緊緊盯住正在崛起中的周人。
惡來
惡來死后,當時其父蜚廉還在為商紂王呆在北方采石。此時商紂王已死,周人已基本奪取天下。采石歸來的蜚廉無法復命,就在霍太山(在今山西霍州市)筑壇祭奠商紂王。祭祀之中的蜚廉意外得到了一個石棺,上面還有一段銘文,大意是說“上天讓你幸免于商朝滅亡的動亂,賜給你石棺,就是讓你興盛贏氏家族啊。”蜚廉死后就安葬于霍太山中。后人如三國譙周等,多認為此段記載是秦人給自己祖先臉上貼金的美化,不可信。
除了惡來,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名叫季勝,在商周易代的戰亂中活了下來。季勝生子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寵幸。因為孟增居住在一個叫皋狼(今山西方山縣南村堡)的地方,因此又被稱作“宅皋狼”。皋狼生下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
造父身體中流淌著祖先的血脈,也傳承了祖先善于駕車的本領。由此,造父又因為給周穆王駕車,而得到寵信。周穆王有一次得到了驥、溫驪、驊緌、騄(音“路”)耳等駿馬,向西巡狩,樂而忘歸。相傳周穆王當時得到的八匹著名駿馬,分別是赤驥、盜驪、白義、渠黃、驊騮、芃(音“朋”)蠙(音“頻”)、騄耳、山子。造父駕車帶著周穆王到了西邊一個叫昆侖之丘的地方,見到了西王母。這位西王母,或許是西邊一個強大部族的首領。
造父
正當周穆王在西邊流連忘返之時,從東邊傳來了徐偃王叛亂的消息。這位徐偃王,是東方徐國(統治中心在今江蘇泗洪縣一帶)的君主。東方諸侯由于與商朝君主同屬東夷,因此對周人的統治一直不服。這次,東方各東夷國家部族共同推舉徐偃王為老大,反叛周朝。得知消息后,造父駕車,帶著周穆王日行千里,長驅而入東方,平定了徐偃王之亂。但后世有史家認為,這段記載又與歷史不符。徐偃王本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再加上周朝在東方本來就有駐軍和藩屏諸侯,也不需要周王長驅千里前去平叛。
不管怎樣,因為這次功勞,周穆王將趙城(在今山西霍州市)封給了造父。造父從此取姓氏為“趙”。造父后代有后來的晉國名臣趙衰,成了趙國始祖。
另外,惡來雖然早死,但留下了一個叫女防的兒子。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音“駱”),大駱生了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又稱西犬丘,一說在今陜西咸陽興平市,一說在今甘肅禮縣,這里我傾向于甘肅禮縣之說),喜好養馬等牲畜,并讓馬群繁衍生息。犬丘人將非子善于養馬的信息告訴了當時的周孝王,周孝王便讓非子在汧渭之間替周王室養馬。“汧”即汘水,即今陜西千河,“謂”就是渭河。非子養馬卓有成效,馬群繁盛。另外提一句,非子帶領秦人居住的地方既然叫犬丘,說明此地雜居著大量西戎、犬戎部族,也說明此時周人統治的關中、隴西地區已經被戎人大量滲透。
周孝王很高興,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繼承人。當時,大駱娶了西申國君的女兒為妻,生了兒子嬴成為嫡子。為了保住嬴成的嫡子之位,西申國君對周孝王說:“當年我的先祖在驪山將女兒嫁給了秦人首領仲衍的曾孫胥軒,生下了中潏。中潏后來歸順了周朝,守衛西土,這才有了西陲安寧。今天我國與大駱再次通婚,生下了嬴成,西邊戎狄都歸附了,這才讓您坐穩了王位。大王您還是好好考慮一下吧。”
西戎騎兵
通過前文講述,我們知道中潏的時候,秦人先祖還在為商王守西土,尚未歸附周人。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西申國君這番話,就是為了保住自己外孫嬴成的嫡子之位而瞎編的一段話。另外,西申國君這段話結尾之處,帶有明顯的威脅之意。他提到,穩住了嬴成的嫡子之位,就是穩住了西戎各部,因此可以推斷,西申當為西戎的一個國家,且是西戎中勢力較大的一個國家。該國宗室長期與周王和秦人部族通婚,在西土影響甚大。
周孝王沒辦法,但感念秦人先祖為王室養馬駕車的功勞,便將西方一塊叫秦邑(今甘肅天水清水縣)的土地分封給非子,作為周王的附庸而存在,讓他延續嬴姓祭祀。從此,這支部族被稱為“嬴秦”,這才正式有了“秦人”的稱呼。
秦非子
公元前857年,秦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位。秦侯在位十年,于公元前848年去世,其子公伯繼位。公伯在位三年,死于公元前845年,其子秦仲繼位。秦仲繼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3年,由于周厲王統治無道,臣服于周人的關中諸侯紛紛反叛,其中就包括關中北邊的犬戎部族。秦仲于此時協助周王在西犬丘附近消滅了叛亂的西戎中的一支——大駱之族。
到公元前828年,周宣王繼位,周王正式將秦仲封為大夫,幫助周王討伐西戎部族。周宣王時代,周朝與西戎爆發了長期戰爭,秦仲帶領秦人幫助周王打擊西戎,浴血奮戰,為此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的戰爭中不幸陣亡。
西周戰車
《史記集解》引《毛詩序》之文說,秦仲成為大夫后,開始學習周人的文明禮樂,有了車馬儀仗、禮樂制度等“文化人”的“喜好”。秦仲有五個兒子,長子繼承大夫之位,是為秦莊公。周宣王當時召集了秦莊公兄弟五人,給了他們七千兵馬,讓他們去征討西戎,秦莊公帶兵打了勝仗。因此,周宣王把原先大駱之戎的土地賜給了秦人,還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
秦莊公有子三人,最年長的叫嬴世父。嬴世父說:“我的祖父秦仲被西戎所殺,我發誓要殺了戎王才罷休,否則我就不回西犬丘。”于是,嬴世父帶兵去找西戎報仇,將繼承權讓給弟弟,也就是后來的秦襄公。
秦莊公在位四十四年,于公元前778年去世。太子繼位,就是秦襄公。
秦軍大戰戎人
秦襄公繼位的第一年,公元前777年,為了鞏固剛剛即位時的周邊局勢,他把妹妹穆嬴嫁給了豐地戎王,進行聯姻。隨后,秦襄公又于次年,也就是公元前776年,東遷都城于汧城(今陜西寶雞市隴縣)。這里,較之以前的秦邑和西犬丘,離周王統治核心區的豐鎬地區(西安咸陽)又更近了一步。或許,此時的秦襄公已經流露出對周王室所有的豐鎬地區的土地野心。
不久,西戎圍困秦人的西犬丘,嬴世父率兵抵擋,竟然兵敗被西戎俘虜。過了幾年,西戎將嬴世父釋放回來。我們今天已經不知道西戎這樣做的目的,但從此前秦襄公與西戎部族的聯姻行為來看,秦襄公此時已經從與西戎的單純對抗走向了既對抗又合作。或許,這時的關中各方政治勢力都看出周王室的統治已經腐朽不堪、搖搖欲墜,紛紛摩拳擦掌,做好了準備接手周王統治崩潰后在關中地區留下的政治真空。
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廢黜太子姬宜臼,立褒姒所生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姬宜臼的岳父西申侯聯合西戎犬戎等部族攻打周幽王,在驪山腳下殺死了幽王,關中大亂。這時,就有了我們開頭的那一幕,秦襄公帶兵拼死力戰戎人,與眾諸侯一起,將剛被擁立的周平王姬宜臼護送到東都洛邑。周平王為感謝秦襄公護駕之功,將其正式立為諸侯,并將關中之地全部賜予秦襄公。
秦人早期遷都路線圖
從周王的附庸養馬奴到大夫,再到西垂大夫,最后再到一方諸侯,秦人終于在西邊殺出來一片天地,有了后來與東方各路諸侯逐鹿天下的資格。然而,曾經富庶的周王統治核心區——關中地區已經在西戎犬戎的破壞下殘破不堪。周平王對秦襄公所允諾的關中之地,只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如何打敗戎人,徹底占據關中,還要看秦人接下來的動作。
此時,就有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首詩: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五句詩描述了這樣一番場景:“四馬輕身步協調,三棱矛柄鑲銅套。巨大盾牌花紋美,虎皮弓套鏤金雕。”根據現代學者推斷,該詩體現了秦國一位婦人懷念征夫的情感。秦襄公之時,這位士兵跟隨秦國大軍踏上了討伐戎人的征途。詩句所描述的場景,就是裝備精良的秦國大軍在出征戎人前的狀態。
關中的巍峨群山,擋不住秦人雄視天下的眼光。五百多年后,秦人將從這里出發,統一華夏大地,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資料:
《史記》
《詩經》
《竹書紀年》
《國語》
《通鑒外紀》
《史記集解》
《史記索隱》
《史記正義》
《括地志》
《毛詩序》
《說文解字》
《水經注》
《漢書》
朱熹《詩經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秀梅譯注《詩經》(中華書局)
姜亮夫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