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12月23日,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在回應新法實施相關問題時表示,我國海洋觀測監測能力持續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達、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于一體的綜合觀測監測系統。
澎湃新聞注意到,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警報和公報。前述新聞發言人表示,自然資源部初步建成了中央和地方分工協作、高效運行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業務體系,逐步掌握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分布格局、生態現狀與演變趨勢,識別重大生態問題和風險,推動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的高水平保護。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海洋觀測監測能力持續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達、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于一體的綜合觀測監測系統。”前述發言人表示,這一監測任務涵蓋海洋水文氣象、化學、生物等眾多要素,監測區域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重點關注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以及生態災害高風險區。
據介紹,自然資源部每年組織針對15條近海海洋標準斷面、1614個近海監測站位開展生態趨勢性監測。“十四五”期間,分步推進全國珊瑚礁、濱海鹽沼、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現狀調查。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13處珊瑚礁、53處濱海鹽沼、22處海草床、6處牡蠣礁、15處海藻場、47處河口、21處海灣、16處泥質海岸、24處砂質海岸的生態現狀調查,并對重點分布區開展業務化監測。同時,對劃定的34個赤潮高風險區進行重點跟蹤,對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和海洋低氧、海岸侵蝕等生態問題實施預警監測。
前述發言人稱,自然資源部將繼續加強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建設,持續提升預警監測能力水平,及時發布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警報和公報,切實將海洋環境保護法的相關制度落到實處。
澎湃新聞還注意到,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統籌海洋生態修復,牽頭組織編制海洋生態修復規劃并實施有關海洋生態修復重大工程。
在海洋生態修復方面,自然資源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草局印發《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制定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行動計劃》等規劃、行動計劃,系統謀劃和布局了海洋生態修復相關重點工程項目。
與此同時,加強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配合財政部支持省級自然資源(海洋)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海洋生態修復、紅樹林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促進重點區域岸線整治修復、濱海濕地修復、海島生態修復。“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已支持沿海城市實施63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印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監管工作指南(試行)》,從項目申報、實施、驗收、后期管護、綜合成效評估等環節,細化項目監管分工與工作要求。組織編制印發《海洋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等系列標準規范,編制完成《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扎實推進海洋生態修復成效評估技術規范、生態修復監測和效果評估技術指南系列標準等制訂工作。
此外,指導廣東湛江開展全國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指導編寫《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 紅樹林營造》,為我國紅樹林營造碳匯項目的開發提供科學規范的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扎實組織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全國已整治修復海岸線2000公里、濱海濕地60萬畝。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
文章編排:海洋知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