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讀書重“量”,量多而已,水過地皮濕。有人說好書要反復讀,不以為然,因為有的書第一遍味如甘露,第二遍就乏味了。
后來發現,確實有值得反復讀、讀一輩子的好書,但極少。最典型的,或許值得每個中國人都讀一輩子的書,大概是《論語》吧。
每次讀,感受都不同;不同的年齡讀,感悟不同。有些看似平常甚至耳熟能詳的句子,到了一定年紀之后,領悟更加痛徹。
傅佩榮說,他當年讀《論語》,深受感動的一句話是: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馬廄著火了。那年代,馬可值錢,是財富的象征。甚至國家的實力,也要靠馬來展示。所謂“千乘之國”,就是有一千輛馬車的國家,一輛馬車(一乘)四匹馬,就是四五千匹馬。
孔子回家,人們告訴他:“不得了了,馬廄著火了!”孔子淡定地問:“傷人了嗎?”至于馬,問都沒問。
其實在這一章后,還有一段文字,也挺感人: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鄉黨》)
一位朋友死了,窮到連喪禮都無法舉行。孔子說,我出錢出人,給他辦喪禮吧。
古人重視生,更重視死。來得匆匆,去要隆重,所謂“慎終追遠”。
我看《論語》,每次都被打動;但最讓我汗顏的,是孔子一句話: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
整天吃得飽飽的,穿得暖暖的,卻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渾渾噩噩、虛度光陰,這怎么行?老夫子都急眼了,甚至說道:“實在不行,下棋也比混日子強啊!總比閑著好!”
唉,這諄諄教導,這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和高中班主任相當。
人難免有閑暇的時候。
閑暇分兩種,一種是身心愉悅的放松,啥也不想,啥也不干,精神舒坦。一種是身心焦慮的無聊,啥也想干,啥也干不下去,精神焦躁。
前者是好事,后者就不然了。
如果是后者,有必要采取點措施,比如讀讀《論語》。
有人說《論語》不成系統,當然也有人反駁。但《論語》大多篇章短小精悍,卻是事實。每章短的幾個字,長的幾十個字,很適合用來應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時光。
無聊時刻,拿來讀上一章,背上一點,是個不錯的選擇。
短的,看一兩遍就能記住,頓時有種“我也可以過目不忘”的既視感。隨后就忘,也無妨。
畢竟很多精彩段落,是需要反復讀、一輩子去讀的。
無聊的時光如何打發,是一門大功課。
傳說孔子在受困之時作《春秋》。其實,很可能是受困的時候,有了這個想法,并開始行動。真正把《春秋》弄完,非完整工夫不可。
但這一想法發端于困厄之際,卻很有可能。你想想,孔子帶著學生周游列國,結果被困半道上了,走也走不成,飛又不會飛,只能在原地打轉兒。那咋辦?好好的時光,不能這么被耽擱了,孔子就想利用這些時光做點事情,便開始整理《春秋》。
他孫子子思,深受其影響。傳說子思也有這么一段困窘無聊的時光,他想起爺爺能在困厄之際作《春秋》,何不效仿呢?苦心孤詣,寫下宏文,這就是《中庸》。
孔子和子思是餓著肚子打發無聊時光,我們則“飽食終日、端著手機”,差別大了啊。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