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拓本——王中亮個人展”于2023年12月6日在首爾韓國雕塑家協會KOSA畫廊舉辦。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王中亮在博士學習期間關于“記憶”為主題的雕塑創作作品,這是他繼“抒情的憂郁”個人展之后在首爾舉辦的第二場個人展覽。
導師評語
導師丨王志剛(西安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觀看王中亮的作品,可以體會出一種空間距離感,一如他自己從切身體驗中抽身出來,似旁觀者一般審視著那些與自己密切相關的記憶,擺在眼前的仿佛是別人的作品。盡管如此,金箔與石膏材質的隱喻,陽光與易逝兩難的困惑,終究還是顯示了作者王中亮對記憶的珍視與對現實的審視,或許這就是他創作時的態度。
“記憶的拓本”是王中亮繼“抒情的憂郁”之后的又一次個人作品展,連貫起來可以看出他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線索,但在作品的敘事方式上,仍然具有比較明顯的個人化印記。作品采用擬像手法,以物易物,將往事思緒投射于眼前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中,通過拓印、打散、重組等手法,使其脫離具體所指而顯得既熟悉又陌生,傳達了一種舍近求遠的期望與執念。
從記憶的拓本到拓本的記憶,很好的詮釋了“我”與“環境”互為因果的社會寓意,以及在此影響下自我更新的積極意義。王中亮通過自己的作品將過去與現實的交替帶入生命的輪回,使這一命題有了超越自身感悟的內涵。我祝賀他的個展圓滿成功,并為他在創作方法論層面探索中的突破而高興。
現 場
展覽開幕式現場
展覽開幕式現場
展覽開幕式合影
藝術家王中亮與張旭熙教授、金成馥教授、趙慧玎教授合影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前 言
憂郁與哀悼的雕塑
王中亮的抒情性憂郁
文丨趙慧玎(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誠信女子大學雕塑系特聘教授)
“抒情”性憂郁
憂郁,一詞原本指人類基本的情感之一,如悲傷、憂愁,但現在它的含義已經超越了原有的范疇,包括了抑郁、疾病、沉思、天才性等多種含義。有趣的是,直到18世紀,人們還將其視為一種疾病,認為是體內某種體液過量導致的身體疾病和一種瘋狂。同時,也有人認為憂郁是特殊且卓越的人才能體驗到的特別情感,是“創造性能量”的源泉。波德萊爾的詩、阿爾布雷希特·杜勒的版畫、奧古斯特·羅丹的雕塑等人類文明的偉大作品都展示了憂郁不僅是簡單的情感,而是人類存在的根源。王中亮的雕塑也重新定義了憂郁。他添加了“抒情性(lyrical)”這一形容詞,將憂郁超越了簡單的恐懼和悲傷,展示了包括“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希望與絕望”、“活力與無力”在內的多重含義。
失去的對象雕塑再現
王中亮的作品源自于對失去他人可能認為微不足道但對自己卻珍貴的記憶的遺憾。他在目睹家鄉村莊在“城市化發展”這個時代進程中迅速消失的現實,并感到了無力。中國的城市化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快速推進,據統計,城市化率(城市居民人口比例)從1980年代初的不到20%上升到2021年底的64.72%。人們渴望更好的生活而遷往城市,導致農村人口減少,鄉村荒廢,這是城市化、工業化經歷的國家和城市中普遍現象。1990年出生、親歷這一變革的王中亮,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不少是關于城市化的思考和反思,《擎聲》(2016)、《潮汐》(2019)、《無人之境-城》(2020)。
《潮汐》200×200×450cm,回收鋼板,2019
雖然離開鄉村已有17年,但他從未想過家鄉會消失。回到久違童年時歡樂奔跑的地方,只見曾經熱鬧的街區變成了冷清、無人的村落。記憶中鮮明的紅磚墻已被枯萎的樹枝穿透,預示著早已荒廢。代替人類占據建筑的樹木在屋頂上挺立,營造出一種超現實和怪異的氣氛。《地平線》(2023)、《逐漸消失的記憶》(2023)是表達當時矛盾和混亂情感的作品,使用易碎的石膏作為材料,最大化了荒廢之美和作者所感受到的情感空虛。無論多么懷念,都知道無法再回到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因此對失去的家鄉感到更深的懷念。藝術家通過如“懸掛在墻上的屋頂”等陌生的視覺組合,表達了他當時所面臨的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不確定邊界、模糊狀態。
《地平線》57×11×21cm,石膏、樹脂,2023
《逐漸消失的記憶》22×10×52cm,石膏,2023
“懷念家鄉的心情”,“對過去時光的思念”意味著“懷舊”。“懷舊”一詞最早由瑞士醫學生約翰內斯·霍弗(Johannes Hofer)在1688年的論文中用來描述長期遠征的雇傭兵的心理狀態。它曾被認為是一種致命的精神疾病,可能導致消沉、無力,甚至自殺,但在現代,這個詞已經被用來表示一種抒情的懷念。簡而言之,懷舊是一種認為“過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情感,是關于“純粹的積極時刻”的記憶。王中亮因為生活離開家鄉,但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時每天都靠懷舊來支撐。然而,人類沉浸在對過去的懷念中,持續懷念過去,可能是對當前不安和缺乏的反映。當他感到現實中的疏離和孤立時,家鄉成為他尋求心理安慰的地方,簡而言之,激發了他的回巢本能。在《地平線》和《逐漸消失的記憶》中,融入了作者意識到再也回不去的虛無和失落感。
悼念的雕塑
“悼念”(deuil)這個詞源于拉丁語“dolere”,意為痛苦。悼念通常與愛人的死亡有關,但當失去的對象不是人,而是如“家鄉”這樣的無形抽象事物時,同樣需要悼念的過程。對于所有有意義的失去感到痛苦和悲傷是一種完全正常的身體反應,通過接受和接納失去的過程,自我可以實現更大的成長。然而,如果一段時間過后仍然無法擺脫對失去對象的執著,持續的失落感可能會導致抑郁和悲哀。弗洛伊德將悼念分為成功和失敗,認為通過將對失去的對象的專注轉移到其他對象上,逐漸走向遺忘,這被定義為“成功的悼念”。另一方面,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仍然不消失的悼念被視為不正常的悼念,即失敗,其結果就是“憂郁”。從弗洛伊德的角度來看,王中亮在失去家鄉這個對象后,似乎還沒有達到正常的悼念階段。他無法擺脫懷舊情緒,摸索著模糊的記憶,試圖“重建”已消失的家鄉村莊。《消逝與重建》(2023)和《清晨》(2023)隱喻地展示了他尚未完全接受失去狀態的心理。小羊如何獨自爬到那么高的地方?雖然費勁地爬到了頂峰,但因為必須過去的橋已斷,所以無處落腳。被困在狹窄的空間里,無法邁出一步,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手能夠到梯子的起點就可能自己爬到更高的地方,但無論怎樣踮起腳尖伸展雙手,都無法觸及,因此感到沮喪。他試圖重建已消失的地方,但意識到建筑和自己的記憶都已不完整且消失了。
《消逝與重建》25×7×52cm,石膏、金屬,2023
《清晨》15×5×40cm,石膏、金屬、樹脂,2023
王中亮的雕塑作品中充滿了深深的情感。他無法完全接受“失去”,進而夢想著根本無法實現的對象的“復活”,這是因為證明那是“現實”的痕跡并沒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眼前。面對已經失去生機和荒蕪的土地,他仍然保持著最后的希望和未知的可能性,不放棄直到最后。海德格爾曾說,我們看到他人之死并感到悲傷,實際上是在痛苦地面對自己的死亡。因為通過他人,我們意識到終將迎來同樣的死亡。難道藝術家不輕易接受“失去”,是因為感覺它就像是否認自己的存在一樣嗎?
《空間日記》200×9×3cm,石膏,2023
對他而言,家鄉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休憩之地,更像是精神的搖籃。在快速變化和動蕩的城市生活中,當感到一切都不完整,屬于自己的東西都不存在時,他靠著“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的想法支撐每一天。因為以為家鄉,那個地方仍然原封不動地存在,所以當發現它已經不存在時,他陷入深深的抑郁和失望中。王中亮的雕塑作品是他在這種現實矛盾中感受到的復雜微妙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是對失去的家鄉和自己的悼念的象征。他回憶起已經模糊的記憶,在不完整的記憶形態中表達了他的思念和焦慮。“即時記憶保存” 他不由自主地迎來了與家鄉的別離。由于外部力量的影響,失去了寶貴的記憶和回憶,他發明了一種新的工作方法和悼念方式,稱為“即時記憶保存”。他從古代印刷技術“拓印法”中獲得靈感,復制原型表面,并將每一塊碎片拼接成浮雕或雕塑。通過這種方式制作的被稱為“拓本”,他使用可以即時復制的柔軟材料——石膏,記錄并保存周圍生活的痕跡。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承諾”和“實踐”,表示他不會再被動地看著珍貴的事物在眼前消失。經歷了意外的分別后長時間沉浸在憂郁中的他,開始收集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并專注于“現在,這里”的感知和經驗。
《日子》65×34cm,石膏、金箔,2023
在以前的作品中,通過將失去的對象視覺化并再次面對自我,進行了一種“?? ??確認射殺”。盡管這些記憶在頭腦中并不清晰,藝術家還是努力回憶,嘗試以不完整的形式進行重現,只是增加了悲傷的情感。而在近期的作品中,他不再是強行召喚已消失的對象,而是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副產物和足跡的痕跡,組合起來。他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創造了自己的空間,想象中的建筑物和城市景觀。即使它們消失,也可以輕松放手,藝術家用手邊容易得到的材料制造了自己的避風港,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輕松到達,而對家鄉的記憶則原樣保存在心中。
《遠處的北漢山》40×20×30cm,石膏、金屬,2023
通過王中亮的新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他對失去的對象的態度,對悼念的變化態度。他一直無法完全吸收對家鄉的記憶,也沒能將其釋放,將自己困在憂郁和悲哀中。他運用修復破碎和裂開的陶器的傳統工藝“金繕”技法,用金箔填補石膏拓本中的裂縫和角落。據藝術家解釋,這是象征性地表達了一束光線,“希望”。盡管他的作品中仍然內含長期累積的抑郁和無力感,但同時也清晰地顯示出他想要擺脫這些情緒的決心。
《無盡柱·咖啡日記》10×5×60cm,石膏,2023
羅蘭·巴特在失去母親后的兩年間,面對悲傷的情感,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說這樣做是為了“克服遺忘的痛苦”。曾經拒絕承認失去的王中亮,通過記錄每一刻的情感,正在忍受和適應“缺席”。用巴特的話說,就像他意識到我們必須習慣與“缺席的存在”永遠生活在一起一樣。
(本文根據韓文原文翻譯)
展覽作品
《遠處的北漢山》
40cm×20cm×30cm,石膏、金屬、金箔,2023年
《無助的莫蘭迪》
100cm×20cm×40cm,石膏、金箔,2023年
《從黑暗中穿過》
40cm×30cm×25cm,石膏,2023年
《初雪》
40cm×20cm×30cm,石膏、木,2023年
《無盡柱·咖啡日記》
10cm×5cm×60cm,石膏,2023年
《日子》
65cm×34cm,石膏、金箔,2023年
《痕跡的誕生》
23cm×23cm×50cm,石膏、金屬、金箔,2023年
《空間日記》
200cm×9cm×3cm,石膏,2023年
《蕭瑟的記憶》
尺寸可變,石膏、枯葉、金屬,2023年
藝術家介紹
王中亮
WANGZHONGLIANG
1990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
2017年本科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
2020年碩士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為韓國誠信女子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專業雙導師博士在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