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遇見日漫會發生什么?
某日,大批飛船降臨地球上空
亞洲小村莊
村民們抱怨飛船遮住了晾衣服的陽光
飛船上降落的“上帝”給人類帶來了“麻煩”
上帝穿著“我真的是上帝”的T恤
在寄養家庭做飯
專業日漫作者的流暢分鏡
表現力與沖擊力兼具的畫面
接地氣的本土化改編
《贍養上帝》漫畫簡中版上市啦!
劉慈欣首次日漫化改編
中、日團隊和多方藝術家打磨2年
2022年線上連載以來收獲眾多好評
「由世界著名的SF小說家擔任原作,嚴肅的世界觀、諷刺意味的故事非常出色。單卷漂亮地完結,推薦?!梗ㄈ毡咀x者評價)
現在入手 隨書贈送
手賬本和收藏插畫海報
01.《贍養上帝》,劉慈欣「社會實驗」代表作
《贍養上帝》在劉慈欣的作品序列里非常重要。
劉慈欣創作有三個階段:
1、純科幻意象階段
比如《微觀盡頭》《坍縮》《夢之海》《詩云》,只有科幻構思的狂歡。
2、人和社會的關系階段
比如《流浪地球》《鄉村教師》《球狀閃電》和《三體1》,在小說中同時描述兩個世界:一個充滿塵囂的現實世界,一個最遙遠的幻想世界,兩個世界碰撞而產生強烈反差。
3、集大成的社會實驗階段
比如《超新星紀元》《贍養上帝》《贍養人類》《三體2:黑暗森林》,致力于對極端環境下人類行為和社會形態的描寫。在大災難背景下,重新審視人類已有的價值和道德體系。
《贍養上帝》是大劉社會實驗階段的代表作之一。在這篇小說里,劉慈欣急切地表達著自己的宇宙觀。這也是兩個他在不同的作品里反復表達的核心觀點:
第一,文明必須要向外走。
第二,人類若躺在文明的父蔭之上,接受科技的圈養,必然會導致族群的覆滅。
小說描繪了一個暮年的文明:
某天,地球上來了20億白胡子老人,他們自稱是上帝,在很久以前創造了人類。如今他們的文明已經衰老,用著最先進的科技,卻連簡單的方程都不會解,飛船也不會修,因此迫降地球,請求人類贍養,并以自己的全部精華知識作為報答。
人類答應了,但后來發現上帝的知識太過高級,地球需要至少一個世紀才能從中獲益。漸漸地,每個家庭贍養的“上帝老人”成了負擔,摩擦也越來越多。
沒多久,上帝主動提出離開——作為一個曾經維持過銀河系和平的偉大文明,他們無法忍受被人類被視作一群老可憐蟲。
臨走前,上帝給了人類一個忠告:一定要飛出去!飛出太陽系、銀河系,越遠越好。待在搖籃里就是自取滅亡,因為上帝創造的“地球文明”還有另外三個,它們離得不遠,強大且極具侵略性,并且已經知道了地球的位置。
《贍養上帝》發表于2005年,后來刊登在《人民文學》并獲得了柔石文學獎金獎。這是大劉第一篇獲主流文學獎的小說。讀者的熱烈反饋,激勵了他的長篇創作,包括續作《贍養人類》和《三體》。
可以說,在他的創作序列里,《贍養上帝》是《三體》爆發前的一次助跑。
《贍養上帝》有著《三體》里很多點子的雛形,“零道德”和“黑暗森林”法則之類的觀點始終貫穿小說。
同時,它把宇宙的自然屬性縮小,社會屬性放大,用“社會實驗”的形式探討了養老問題。
小說開篇就是“上帝又惹秋生一家不高興了”。上帝到廚房熱牛奶,不會關液化氣,氣得主人大罵。上帝像做錯事的孩子:“我……我把奶鍋兒拿下來了啊,它怎么不關呢?”
寥寥幾筆,浩渺宇宙充滿鄉土氣息。
上帝老了,不再擴張和征服,想在兒女家養老但橫遭冷眼。兄弟姐妹為贍養老人發生沖突,老人被子女逐出家門,一地雞毛,像一出宇宙尺度的家庭肥皂劇,熟悉得觸目驚心。
日本讀者因此對《贍養上帝》深有共鳴:
「嚴重老齡化社會的日本人真的應該認真讀一讀」
「對著比自己低劣很多的地球人低三下四的神明,還有對那樣的麻煩家伙滿臉嫌棄的普通家庭的描寫,很接地氣」
---「讀完好希望藤子F不二雄把它畫成漫畫」
50年前,藤子·不二雄在《異色短篇集》《哆啦A夢》里創作了一系列尖銳探討日本老齡化的SF短篇故事。
《哆啦A夢》里的老年神明機器人
其黑色幽默的質感、短小精悍的篇幅和議題,和《贍養上帝》有異曲同工之妙。
基于上述眾多因素,日本團隊從大劉作品里選擇《贍養上帝》做漫畫化改編,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大劉對「改編」有多寬容?
大劉作品改編不完全統計:
影視:《流浪地球》電影、騰訊《三體》電視劇、網飛《三體》電視劇、《球狀閃電》電影、《水滴》同人短片
動畫:B站《三體》動畫、《我的三體》沙盒動畫
漫畫:《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
圖像:《三體藝術插畫集》、《燒火工》繪本/日文版、《三體》多語種書封
聲音:《燒火工》有聲書、王利夫《三體OST》
大劉對改編一直非常寬容。
他認為作品改編后就不屬于原作者了,也十分支持科幻小說的視覺化,著名觀點是“我個人認為科幻更適合用圖像表現,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文字表達是迫不得已”。
他的小說有著適合改編的顯著特點:
1、尺度夠大
空間大,動不動就拿地球和宇宙做文章;時間長,動輒就是千萬年的故事。
2、完整、復雜的世界觀
寥寥數語拋出足以展開成一本書的點子,簡短文本包含巨大信息量。
《贍養上帝》情節緊湊,要素豐富,有隔代同族的太空戰爭,直抵宇宙盡頭的浪漫愛情,也有接地氣的社會議題,追求通俗性、趣味性和傳奇性的平衡。
他擅長留白,很少正面描寫外星人,給視覺創作留足了空間。
日本學者認為,大劉在日本爆火,因為他的小說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總能打破科幻的既定印象帶來驚喜,娛樂和深度俱佳,因而吸引了各種人群。
大尺度,世界觀,加上穿透人群的影響力,給藝術創作留足了空間,也為改編提供了市場保障。
日漫風、美漫風、水墨、手繪、寫實、卡通......因為大劉小說的“世界性”與“豐富性”,幾乎沒有哪種畫風不適配。
有日本漫畫行業成熟的審美積累和工業流程,大劉作品的首次正式日漫化,該如何期待呢?
03.日漫版《贍養上帝》亮點大解析
這本漫畫的制作和企劃,是日本文化巨頭KADOKAWA,角川。
“多類型出版生命集合體,每年5000種以上的圖書和雜志,把新刊發售日期寫滿日歷的每一頁的恐怖存在!”
具體負責制作的,是KADOKAWA的GlobalComic編輯部。
右1,梅澤淳編輯長,《贍養上帝》漫畫主編,曾任《電擊大王》編輯長15年,帶領團隊創作出版了《某科學的超電磁炮》等名作;右2,漫畫作者橫山旬的擔當編輯,奧村主編
漫畫家橫山旬(Yokoyama Jun)是一位潛力新人,在獲得雜志《comic beam》新人獎后,開始在上面連載《變身!》,代表作有《晚上9點15分的戲劇論》《漫畫 奇吉木納kids》等。
讀者們認為橫山旬“雖然講故事還是有點稚嫩,但很有才氣,分鏡很好,作畫也很有氣勢”。
橫山旬老師的作品
許多人說《贍養上帝》的畫風“第一眼好怪,多看幾眼真香”。
圓潤的線條和造型讓人想起近年流行的諸多日漫,比如《來自深淵》《少女終末旅行》《小魔女學園》《國王排名》。
卡通感強烈的畫風又有復古風味,讓人聯想到《阿童木》《火鳥》等手冢時代的早期日漫,和《數碼寶貝》《神奇寶貝》等千禧年前后的畫風。
雖然原著在劇情上有一些殘酷的表達,比如對上帝的棄養問題,然而大劉并沒有在社會倫理層面討論這些問題。他想表達的是,人類的一切生物學、社會學行為,都可以在基因層面找到解釋。
所以在漫畫改編過程中,我們希望編劇和畫師能在這個層面上理解劉慈欣,盡量從家庭和社會內部關系的展現上拉升到更高的視角。
最終,經過中日團隊的取舍和加工,《贍養上帝》的故事舞臺由原來的“秋生家”搬到了現代亞洲某個城鄉結合處的小村落,生活條件并不優渥的少女知含一家,遇到了名為“上帝”的老人......
翻開這本漫畫
看劉慈欣的故事
在日本漫畫家筆下煥發出全新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