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的關鍵詞:恩愛,自由,自律,共情,信任,陪伴。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人問:好的父母是什么樣的?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戳心:活了25年的我,從未體會過父母的愛。
小時候經常被打,經常被打;
高中失眠向媽媽傾訴,卻被指責“小孩子能有什么煩惱,一天到晚想這么多”;
大學軍訓,同寢室的女孩都打電話向父母訴苦,哭得稀里嘩啦,我在一旁內心毫無波瀾;
從小到大最大的感受就是委屈,每次問媽媽要錢都覺得很卑微……
這樣的經歷真的很讓人心疼。
幾乎80%以上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嚴厲、打罵、否定。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嚴厲,而是有溫度的養育。
尤其是,好父母一定要懂的6個關鍵詞。
01
恩愛
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底色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篇帖子:父母吵架的后遺癥。
這位網友說,從記事起,父母就常常因為各種原因吵鬧、打架、冷戰。
他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哭。
每次一想到父母吵架的畫面,他就會對未來充滿恐懼,所以性格變得唯唯諾諾,總是敢怒不敢言。
他說:哪怕長大外出讀書工作,這種感受也會每天纏繞著他。
孩子的所有安全感,都來源于養育者。
經常吵架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是:恐懼、害怕,他會一直處于沒有安全感的環境里,慢慢變得自卑。
有研究顯示:
夫妻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
因此,父母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人格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曾說:父母之間恩愛,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全和穩定。
一個家庭里,如果包含了:寵愛、尊重和接納的元素,會讓孩子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關于“父母恩愛”的家庭和“父母不和”的家庭的實驗。
測試的內容是:自信力和樂觀程度。
結果表明:那些來自父母恩愛家庭的孩子,在自信、樂觀方面,遙遙領先那些父母關系不和的孩子。
這就意味著,一個家庭越和睦,孩子越優秀。
父母相愛讓家有了溫度,也讓孩子學會“以愛示人”。
02
自由
讓孩子充滿價值感
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習慣去“管孩子”:
孩子早上起床,催很多遍;
晚上回家,一直盯著孩子將作業寫完;
周末去哪里,干什么,和誰去,都必須交代清楚。
可是你發現,孩子慢慢地出現了逆反心理,在小事上也不愿和你說了,有時候多關心他一下還會惹來孩子的脾氣。
為什么孩子會變成這樣?
因為缺少“自由”的孩子,會慢慢失去生命的流動性。
如果我們總是習慣對孩子說教,總是喜歡提醒孩子,擔心孩子有什么閃失,雖然約束了孩子的行為,卻剝奪的是孩子的價值感。
每一個父母都該明白:真正的紀律不是約束,而是自由。
它并不是對孩子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是孩子獲得成長必須的生活經驗。
臺灣教育家賴念華講述過一段經歷。
她最初喜歡美術,父親很支持她,還送她去進修。
后來,她發現她其實并不喜歡美術,于是她才開始學習心理學。
這一次,父親同樣沒有阻止,這也給了她潛心鉆研的機會,后來她成為了當代知名的教育家。
她說:
“我很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容許我可以轉換,容許我可以改變賽道,這才有了今天的我。”
孩子的人生,重要的是去經歷,而不是去安排。
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做他自己的“領導者”,他可以自己做選擇,可以去犯錯。
父母只需要: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就地“旁觀”。
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
03
自律
去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看過一個故事:
兩個媽媽是鄰居,同樣是家庭主婦,一個特別愛打麻將,一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愛打麻將的媽媽每天很少去管孩子,孩子上初中了,經常不完成作業,可是媽媽卻覺得“孩子不是學習的料,隨他去”。
孩子成績慢慢地出現了下滑的現象,到最后越來越糟糕。
另一個媽媽雖然不上班,但是她每天都會練瑜伽、聽網課、看書。
孩子去上學時,上午她練瑜伽。下午她會在網上學習,從管理孩子、到提升自我,她還利用空余時間學會了寫作。
晚上孩子回家,她就捧著書在一旁看。
她的孩子特別熱愛學習,每天回來就寫作業,周末經常和媽媽去書店呆一整天。
女兒從小都是班級前三,去年剛考上重點高中。
這就是自律與不自律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的區別。
自律的父母,不會用懶惰去拖垮孩子,他們身上還會自帶:勤奮、嚴謹、克制。
于是孩子也會臨摹出一個勤奮、嚴謹、自律的人。
很多父母總抱怨孩子不自覺、不主動,自己卻不嚴格要求自己。
試想一下,總是抱著手機的父母,怎么能養出熱愛學習的孩子呢?
美國作家鮑德溫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喚醒孩子內驅力的最好方法是:父母自律,孩子模仿。
嚴謹自律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都不會差。
04
共情
在情感上去支持孩子
心理專家王紀瓊與兒子的對話打動了很多人。
一天,兒子興致勃勃地讓他猜數學成績,他猜來猜去,也沒能猜到。
隨后,兒子興奮地說:“爸爸,我這次終于考到90了!”
看著兒子驕傲的模樣,他也很高興,不停地夸贊兒子。
兒子又問:“爸爸,你高不高興?”
王紀瓊說:“爸爸看到你很高興,所以我也特別高興。”
這一段簡短的對話卻讓20多萬網友點贊。
因為他在“共情”方式告訴兒子:我在乎的是你的心情,而不是你的成績。在
中國父母,大多數時候沒有共情能力:
孩子考不好,父母一頓劈頭蓋臉地罵過去;
孩子被人欺負,不去安慰他,還會嘲諷“天天受欺負,膽子這么小”……
從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所以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冷漠的。
父母只有學會了共情,你才會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當看到孩子因為丟失一塊橡皮而哭泣時,你能理解他的難過和傷心,而不是嘲笑他;
當看到孩子因為沒考好而低落時,你能讀懂他的挫敗和不甘,而不是批評他;
當看到孩子被同伴冷落,你能感受他的委屈和落寞,而不是挖苦他。
每個父母都要學會做好孩子的“能量轉換器”,把孩子的“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能量”。
孩子傷心了,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
孩子沒考好,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努力”……
我們時刻都要用”心“看見孩子,去感受他,在情感上多支持他,才能為他注入更多的愛和精神能量。
05
信任
是孩子成長路上的“能量場”
有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每天不吃學校的飯菜,只吃餅干零食。
背后的原因很是扎心。
原來,從孩子上學第一天起,這位媽媽一到放學,就開始不停地詢問孩子:
“今天中午吃的什么?每道菜都有哪些食材?是怎么燒的?”
就連番茄炒蛋,也要問問孩子“到底是番茄多還是雞蛋多”。
每次媽媽都要刨根問底,惹得孩子反感,不吃飯就是他“無聲的抗議”。
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通病:過度擔憂孩子。
吃飯挑食,擔心發育不好;
孩子沒考好,擔心他學習不認真;
周末想睡一會懶覺,擔心它影響學習。
卻不知:你的每一次擔憂,都在向孩子傳遞一個概念:我不信任你。
有網友說過:
“成年人會習慣性地低估孩子的能力、智力、判斷力和理解力,習慣性地忽略孩子的聲音。”
當孩子的能力被不斷低估以后,會形成一種負面暗示:我很差勁。
因此,不被信任的孩子,會慢慢弱化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勝任感。
指的是:我們需要一定的勝任感去推動自我。
當父母不再擔心孩子,而是相信他的時候,就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比如:
孩子考試前,你說“你學習這么認真,我相信你這次一定會有進步”;
孩子膽怯一件事時,你說“我相信這點困難難不到你的”……
教育中,只要父母的信任給到位,就能喚起孩子無限的能量。
06
陪伴
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在一家餐館里的心愿墻上,看到有許多孩子的愿望都是“希望父母陪陪我”。
希望媽媽能夠每天接我放學;
希望爸爸下班回家早一點,不要經常加班:
希望下一次生日,他們有時間和我一起過;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陪伴對孩子來說也變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有一項數據調查顯示:
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僅30.32%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全職父母占比不到一成。
陪伴的缺席,是造成“問題孩子”增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中寫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對父母外出打工,將兒子留在了老家。
沒被父母陪伴過的男孩12歲就輟學,做了一件事:
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偷錢”。
第一次被抓時被爸爸把領回家教育;第二次作案,兒子告訴警察自己作了幾次案,一共偷了多少錢,并且讓警察給他判刑。
其實,每一次被抓,他都是想見一見父母。
如果童年時期,父母給孩子的關愛與陪伴不夠,孩子的性格就會冷漠、自卑、敏感,認為他是不被愛的。
只有足夠的溫暖,才能喚起孩子的“靈魂”。
遼寧丹東的徐先生,得知兒子厭學后,就帶孩子進行了一場50多天的旅行。
他們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風景,孩子在思想上有了極大地改變,對學習重新提起興趣。
陪伴是孩子未來“逆襲”的一條出路。
如果你有時間陪伴孩子看一看他的世界,你會發現:
其實孩子的世界里都在渴望父母的回眸。
陪伴,是孩子一生的能量場。
07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孩子是一顆還未發芽的種子。
父母的澆灌方式,決定孩子的生長方向。
父母若是相愛的,孩子就擁有一顆熱情的心;
父母若是“心寬”一點,孩子的成長彈性就更足;
父母做事有規劃,孩子人生就會很自律;
父母重視和孩子情感互動,孩子愛你就多一點;
父母對孩子擔憂少一點,孩子動力就多一點;
父母關愛多一點,孩子情感就豐富一點。
孩子未來怎么樣,都是由父母塑造的。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的內在品質和力量上深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