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愛好者們自發在龍泉山開展猛禽監測活動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這個監測點也得到越來越多人和機構的關注,以及媒體的報導,時常有國內外慕名打卡的鳥友。志愿者群體力量不斷壯大,并得到了國際大廠蔡司的資助和Lynx的贊助。
四年的監測工作,讓部分老志愿者熟練掌握了猛禽的辨識技能。接下來,監測工作應該可以進入更精細化的階段了。同時,監測猛禽的食物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也就是除猛禽外其它鳥類的監測,我們暫且就不嚴謹地叫它遷徙鳥類監測吧。四年多的工作,讓我們意識到龍泉山會是個還不錯的遷徙鳥類監測地。隨便說一句,“遷徙的燕子”會單列一個項目。
現在開始做這項工作,等到猛禽記錄達到1000000只(幫你數,一百萬)的時候,也許龍泉山的植被狀況,足以讓林雕王者歸來了吧。到時候也能看到遷徙鳥類和環境如何隨時間慢慢變化。
目前已經有兩份記錄,分別是3月8日和13日,共記錄41種鳥(猛禽不完全統計在內)。記錄由管老師和小Luke提供,還有多為志愿者參與記錄,參與人員詳見猛禽監測記錄。發生過抄襲數據的事,這里就不放具體數據了。
大部分是雉雞和灰胸竹雞這些常住居民,還有十幾種是外來戶口,如火冠雀、黃眉林雀、綠背山雀、黃腰柳鶯、灰頭鶇、紅尾斑鶇、斑鶇、白眉林鴝、紅脅藍尾鴝、藍額紅尾鴝、戴菊、小太平、栗背巖鷚、燕雀、黃雀等。有這十幾種鳥說明該時段龍泉山上正是冬候鳥聚集或者候鳥遷徙路過的時候,一部分會往高海拔山區去,部分會北上。而成都地區好些常見的夏候鳥們還未見蹤影,還在北漂的路上。
大家有空就上龍泉山,等在山上聽到第一聲杜鵑的“啼哭”,成都的春天就真的來了。看著猛禽,賞著櫻花和桃花,等著春天來擁抱你,就問你浪漫不浪漫!
那么,有朋友還是要問,做遷徙鳥類監測到底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意義可大可小,甚至可以沒有。觀鳥,開心最重要了!
這里借美國的GBBC項目,給大家一個參考(AI生成)。
美國“國家觀鳥大年”(Great Backyard Bird Count,簡稱GBBC)活動。這是一個在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的公民科學項目,其目的是收集有關野生鳥類種群的數據。GBBC首次舉辦于1998年,由康奈爾鳥類實驗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和美國國家自然觀察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聯合發起。因此,截至目前(2021年),這項活動已經開展了大約24年。
GBBC的目的是通過鼓勵大家在自家后院或附近的地方觀察鳥類,從而收集有關鳥類種群數量和分布的寶貴數據。這些數據對科學家了解鳥類種群變化、棲息地需求、遷徙模式等方面的科研有重要意義。
每年GBBC都會收集數百萬條鳥類觀測記錄,而其中一些記錄可能揭示了特定物種的罕見遷徙事件、不尋常的行為,甚至偶爾會有新的物種發現記錄。例如,GBBC的數據有助于發現新世界最長的鳥類遷徙路線—美洲杓鷸可以飛行超過1萬4千公里,從南美到北美西部沿海地區。這些數據還幫助研究人員監測到氣候變化對鳥類遷徙路線的影響。
因此,GBBC不僅有益于鳥類的保護和研究,而且對參與者來說也是一次有趣且富有成就感的體驗。(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