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科彭星辰教授團隊和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研究團隊圍繞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臨床防治的合作研究成果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K12 Alleviates Oral Mucositi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for Malignant Head and Neck tumo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國際臨床腫瘤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F=45.3)在線發表,該研究從口腔微生態角度出發,首次發現唾液鏈球菌K12治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獨特療效。四川省醫學傳播學會副會長彭星辰教授為本文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科徐欣教授為最后通訊作者,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科李梓瑕碩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放療是頭頸部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口腔黏膜炎是最常見的急性放射性毒副反應,約50%~70%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在放療期間發生重度口腔黏膜炎(severe oral mucositis, SOM),會因劇烈疼痛而難以正常進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抗癌治療耐受性,甚至影響腫瘤治療效果。目前針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臨床治療手段有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臨床驗證。
口腔微生態失衡被認為是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發生發展的重要病理性因素。唾液鏈球菌K12是一株分離于嬰幼兒口腔的共生菌,具有強口腔定植、低致病潛能和良好微生態與宿主免疫促進作用,已被用于嬰幼兒口腔念珠菌病、咽炎、扁桃體炎、口臭和中耳炎的臨床治療?;趫F隊多年在放療防護系列研究的基礎上,該臨床試驗將患者隨機分配至唾液鏈球菌K12組和安慰劑組,在放療期間分別給予唾液鏈球菌K12和安慰劑干預,動態監測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及口腔其他并發癥(口干、味覺異常等)的發生發展,最終143名患者完成臨床試驗( NCT05918224)。研究結果顯示,唾液鏈球菌K12組相較于安慰劑組,其SOM發生率顯著降低(36.6% vs. 54.2%; P=.0351),發病時間推遲 (中位數,N/E vs 42.0 天,P=0.0123),持續時間顯著縮短(中位數, 0.0 天 vs 7.0天; 均數, 8.9 天 vs 18.3 天, P=.0084)。唾液鏈球菌K12組僅有2名患者出現輕度或中度胃腸不良反應(消化不良和腹脹),所有入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唾液鏈球菌K12治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療效
該研究通過口腔微生物組學分析,證實口腔局部使用唾液鏈球菌K12可維持放療期間口腔鏈球菌等共生菌屬豐度,抑制條件致病菌生長。唾液鏈球菌K12菌株作為目前療效較為肯定的口腔益生菌株,其具有低毒力、低成本等優勢,此研究突破了傳統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臨床診治觀念,在相關研究的道路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撰稿:王菁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
初審:王怡
終審:伊傳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