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編者按
視頻生成AI大模型Sora的推出,展示了AIGC技術在電影領域應用的強大潛力,其可理解與電影攝制密切相關的畫面風格、拍攝手法、鏡頭特點等,并能通過輸入文本、圖片、視頻等信息智能生成最長時長為60秒、分辨率為1080p的高品質逼真視頻,受到行業廣泛關注。近年來傳統計算機圖形學(CG)方法與深度學習技術不斷交匯融合,將現有語言、視覺、聲音等AI大模型垂直應用于電影劇本和故事板、視覺預演、動作和表演捕捉、聲音制作等工藝環節,已形成新技術、新算法、新應用與新實踐。未來,該領域研究將持續關注多模態大模型、實時渲染和人機交互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電影攝制創新升級的加速器,為電影攝制實踐帶來了創新性變革和革命性影響,并加快推進形成電影行業新質生產力。本期遴選虛擬數字人新范式、基于深度學習的電影智能化攝制技術、電影工業美學和技術美學、技術革新視野下動畫媒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等論文,論述了電影行業與智能科技加速融合下的技術動向和行業生態。此外,全國農村電影管理平臺數據可視化的研發與實現、基于計量電影學的電影色彩風格可視化方法,展示了數據可視化技術的電影行業實操應用;電影沉浸式音頻碼流規范及功能特性研究、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系統研究則展現了沉浸式視覺、聽覺技術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歡迎感興趣的讀者予以關注。
——本期責編
專家點評
虛擬數字人是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的研究熱點,伴隨智慧時代和元宇宙時代來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智能科技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的背景下,虛擬數字人已成為影視傳媒領域的應用熱點。虛擬數字人的研究與實現關鍵在于對其幾何造型、材質紋理、語義信息等進行精準描述和有效表征,其制作生成涉及掃描、建模、驅動、渲染等關鍵核心技術。從技術品質上看,電影級虛擬數字人既要在人物真實感方面突破恐怖谷效應,達到超寫實水準,又要支持與真人和場景的智能實時交互與無縫虛實融合。伴隨人類社會智能化升級的持續推進和不斷深化,向AI類人智能體(Agent)發展演進成為虛擬數字人迭代升級的重要趨勢和必然要求。《虛擬數字人新范式:SIGGRAPH ASIA 2023電影制作相關研究綜述》一文結合電影制作發展需求分析總結了SIGGRAPH ASIA 2023會議虛擬數字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發展趨勢,從幾何造型、運動控制、動作捕捉等方面細致闡述了虛擬數字人技術應用及其實現方法,并對虛擬數字人服務電影創作生產提出了有價值的深層次思考。虛擬數字人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新動能,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與應用前景。未來,虛擬數字人技術應充分汲取計算機圖形圖像和人工智能領域的融合創新成果,統籌提升真實感、智能化、交互性、魯棒性、穩定性等技術性能,為服務電影制作創新升級和產業提質優化發揮積極作用。
——劉達
正高級工程師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總工程師;
《現代電影技術》主編
當前,我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科技正在為電影產業的發展進步提供強大助力;深度學習技術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且在效率和性能方面不斷凸顯優勢,為深度學習技術在電影產業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與此同時,電影工業也逐步進入轉型階段,進一步催生了深度學習與電影產業結合的需求。論文《基于深度學習的電影智能化攝制技術研究》以電影攝制流程為主線,介紹了深度學習技術在電影攝制領域的應用;從電影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到后期制作,詳細梳理介紹了當前電影智能化攝制的先進技術及應用情況,同時總結了電影智能化過程中面臨的相關問題及技術挑戰,并對深度學習與電影攝制結合的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論文通過介紹深度學習技術在電影攝制過程中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可以拓寬電影從業人員的技術視野;通過總結當前電影智能化攝制面臨的技術挑戰,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方向和重點,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完善深度學習技術在電影領域的應用;其對于技術發展趨勢的展望也有助于激發電影創新活力。
——季向陽
教授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腦與認知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深度學習專委會主任
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第五大生產要素,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國具有海量數據資源的獨特優勢,電影行業也不例外。影片從創作到放映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圖像、視頻、音頻、文本等非結構化數據和結構化數據。在此基礎上,院線市場、二級市場、農村公益放映等電影多元化放映體系進一步提升了數據的多樣性和海量性。通過對多源、異構、海量數據進行采集、清洗、預處理和挖掘,并結合數據可視化技術,利用圖形、圖表、地圖等可視元素,將繁雜的數據以動態、實時、多維度、交互式的方式進行可視化展現,將有助于洞察數據規律與趨勢,服務科學決策,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增效。《全國農村電影管理平臺數據可視化的研發與實現》一文基于我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實際需求,運用數據預處理、數據分析、可視化結果生成等技術實現全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數據的可視化展現,并利用異步通信、分步加載、漸進式渲染等方式解決了海量數據加載與更新問題,對于推動我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優化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萃
正高級工程師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高新技術研究處副處長
本期目錄
技術應用
◎ 虛擬數字人新范式:SIGGRAPH ASIA 2023電影制作相關研究綜述
——劉紹龍 趙曉雨
◎ 基于深度學習的電影智能化攝制技術研究
——胡 堃 解 沛
◎ 全國農村電影管理平臺數據可視化的研發與實現
——賈莉媛
學者論壇
◎ “技”能不能上升為“道”:電影工業美學技術美學之維“接著講”
——陳旭光 張明浩
產業發展
◎ 技術革新視野下動畫媒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楊 晗 孟 雪
標準研究
◎ 電影沉浸式音頻碼流規范及功能特性研究
——王 豐
視聽科技教研
◎ 基于計量電影學的電影色彩風格可視化方法研究
——吳 清 朱宏宣
◎ 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系統研究——以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千人劇場為例
——孫揚揚 曾志剛
技術與藝術
◎ 真實與情感的建構:電影《奧本海默》聲音設計研究
——張靖博 詹 新
文章概要
虛擬數字人新范式:SIGGRAPH ASIA 2023電影制作相關研究綜述
【摘要】本文綜述了2023年SIGGRAPH ASIA會議中虛擬數字人領域前沿技術成果,探討了最新技術在電影攝制和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與影響,旨在為電影從業者提供虛擬數字人相關技術的前沿動態,促進計算機圖形學(CG)與電影藝術跨學科的融合與應用。本文從計算機圖形學與電影制作角度出發,沿著幾何造型、運動控制和動作捕捉三個技術路線梳理分析了會議相關成果的技術內核及其在電影行業的應用潛力,隨后以宏觀視野評估了上述技術路線的發展特點,歸納出虛擬數字人技術整體發展趨勢,分析思考了虛擬數字人技術與電影制作之間的耦合關系。
基于深度學習的電影智能化攝制技術研究
【摘要】近年來,深度學習(DL)技術在不同領域應用廣泛,極大提升了各行業的生產效率。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為更好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服務于電影產業,促進電影工業提質升級,本文以電影攝制全流程為主線,結合先進技術與實際應用,對目前深度學習技術在電影智能化攝制各個環節上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與回顧,并結合現狀對深度學習與電影攝制結合的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與展望,分析得出目前深度學習主要在語義分割與圖像增強等方面已有較成熟應用,未來研究人員應在更具創造性的環節上加強研究,并更加關注版權規范。
全國農村電影管理平臺數據可視化的研發與實現
【摘要】電影公益放映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文化惠民工程。為持續保障電影公益放映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確保政府資金投入惠及于民,中央宣傳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從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的實際出發,以農村電影大數據指標為基礎,構建了農村電影大數據指標體系。本文主要闡述運用大數據及可視化相關技術對全國農村電影管理平臺進行可視化的研發與實現,旨在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陣地、放映公示計劃、放映回傳數據進行綜合直觀展示,為全面準確了解電影公益放映情況、促進電影公益放映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技”能不能上升為“道”:電影工業美學技術美學之維“接著講”
【摘要】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與電影技術的交匯,能夠使技術與理論達到“技道合一”的理想境界。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能夠發揮“道”的功效,為電影技術提供必要且有效的理論支撐:因為在電影工業化研究語境中,電影技術是國內電影工業研究學者及業內從業者談及電影工業發展時關注的核心議題,但與電影技術強勢發展及電影技術實踐不斷改變電影生產這一“現實”相反的是,對技術“道”的層面即理論層面的研究、整體性總結與提升性質的研究相對較少,電影工業美學恰恰能夠為電影技術研究提供理論維度上的支撐與“道”的維度上的提升。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能夠有效分析電影技術中的原理、美學及倫理,并起到促進實踐與理論對話的效用。電影工業美學理論技術之維的“接著講”僅僅是開始,還需要與社會學等學科融合,關注技術的機制研究與技術背后的人的研究。
技術革新視野下動畫媒介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摘要】在動畫媒介發展過程中,技術的數次演進革新了動畫的業態。生產力的解放使動畫沖破視聽藝術和商業媒介的藩籬,發展為多模態的審美場域。動畫技術至今經歷了兩次最重要的迭代,數字技術革命解放了動畫產業的硬件規模束縛,而人工智能革命則將動畫產業的人才規模命題提上議事日程。在動畫技術發展流變中,技術的革新提高了效率,卻也重塑了動畫藝術性的內生邏輯。同時,作為生產工具的AI加劇了行業重組與意識形態安全挑戰。如何辯證地看待技術影響下的動畫行業重塑,如何準確抓住發展矛盾并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是保證動畫藝術媒介核心價值、促進我國動畫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
電影沉浸式音頻碼流規范及功能特性研究
【摘要】電影沉浸式音頻主要由音頻素材和元數據信息構成,其碼流會根據不同的用途封裝到不同規格的素材交換格式(MXF)中。本文重點研究了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SMPTE)標準定義的沉浸式音頻碼流規范中各層級元素含義,深入解讀了沉浸式音頻各項元數據的功能特性,介紹了現階段對采用MXF格式進行封裝的數字電影數據包(DCP)中沉浸式音頻碼流的功能限制,旨在幫助沉浸式音頻研發者和使用者更好地應用這些數據,通過對元數據特性的深入了解,逐步優化音頻處理算法,確保渲染的準確性、可靠性,進而推動沉浸式音頻技術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應用。
基于計量電影學的電影色彩風格可視化方法研究
【摘要】色彩對于電影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國內電影學者們對于電影色彩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定性的主觀評價,客觀的量化數據支撐和科學的色彩風格可視化方法應用不足。本文嘗試從計量電影學(Cinematics)的角度,運用計量電影學測量工具,以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電影為案例,選取亮度、色調、飽和度、圖像特征四個測量元素,利用計量統計方法,對電影的色彩風格進行研究。經研究發現,采用基于計量電影學的計算機輔助工具對電影色彩元素進行測量和統計,可實現電影色彩風格的可視化,進而有助于電影研究者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電影風格進行研究。
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系統研究——以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千人劇場為例
【摘要】近年來,沉浸式劇場演出被大眾廣為接受,逐漸成為劇場未來發展的方向。隨著光學空間定位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劇場與虛擬空間的實時交互技術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方向。本文以北京電影學院懷柔校區千人劇場為例,借助主動式光學追蹤設備BlackTrax、可視化編程工具TouchDesigner、hecoos多媒體服務器、JSTRON視頻處理器、激光投影機,設計了一套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系統。通過對該系統的搭建與使用,研究與總結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系統的關鍵技術,尤其是在追蹤、實時粒子特效制作、預演、顯示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從而探索沉浸式劇場實時粒子特效的制作流程與應用的可能性。
真實與情感的建構:電影《奧本海默》聲音設計研究
【摘要】《奧本海默》作為一部傳記片,將觀眾的視線聚焦在一位科學家身上,通過理論物理學家J·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一生,來探討科技、道德和人性的復雜交織。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以往的影片一樣,聲音設計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現實生活真實的再現和對人物內心情感的視聽化表達是本片聲音設計的關鍵所在。本文從音效設計和聲音敘事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影片聲音制作亮點的具體分析,研析其聲音設計的技術特點與創新性,探討聲音的合理運用在影片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文章全文詳見《現代電影技術》雜志
2024年第3期
主管單位:國家電影局
主辦單位: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
標準國際刊號:ISSN 1673-3215
國內統一刊號:CN 11-5336/TB
投稿系統:ampt.crifst.ac.cn
官方網站:www.crifst.ac.cn
期刊發行:010-6324508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