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連清川
編者按
眼下,蘋果CEO庫克正在中國訪問,除了大談新質生產力之外,此行還親臨了蘋果在上海靜安寺的第八家旗艦店開業儀式。在這家亞洲最大的蘋果零售店開業現場,不僅引來數百消費者排隊購買,也招致一位憤怒大媽指責年輕人崇洋媚外。而當庫克與北京的高級官員舉行會談時,起源于中國大陸且在美國擁有1.7億用戶的TikTok,卻依然面臨在美出售或遭禁的威脅。盡管新加坡籍CEO周受資向美方保證,TikTok是一家與中國無關的公司,但不被議員們接受。
與半個世紀前的美蘇爭霸有著極大不同,中美之間除了競爭與對抗之外,還保持著廣泛的合作。全球化看似迅猛退潮的同時,依然呈現了頑強的生命力。這使得雙方的戰略競爭變得更復雜,供應鏈的效率,市場的開放度,技術的領導力,一系列因素在根本上共同塑造著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也決定了中美關系的下一步走向。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剛剛進入第三個年頭,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俄羅斯沒有崩潰,烏克蘭也沒有屈服。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圍剿也即將進入第六個月,從戰爭局勢上看一面倒,然而各國態度曖昧,民情分裂,也沒有行將收關的意思。
在兩場戰爭之外,全球卻一片歌舞升平,馬照跑舞照跳,國際貿易局勢跳出疫情困窘一路上揚,全球大部分地區的股市創造了歷史新高。阿根廷出了個米萊,開始重新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短短兩三個月時間,FDI就已經急劇升高。墨西哥成了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東南亞成為最大的FDI進入地。
從2023初開始,墨西哥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紅色線為中國,綠色線為墨西哥
而最大的新聞依舊出現在人工智能領域。OpenAI發布的Sora石破天驚,全球都異口同聲宣稱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從計算機到智能設備到實體生產,一切舊有的經濟模式,都將被重組。
但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話卻令人驚心動魄:你要么在國際秩序的桌上,要么在菜單上。與此相呼應的是,TikTok,一家純粹的商業公司,竟然被提交到美國參議院進行審議,并且勒令抖音對其進行剝離。政治對峙蔓延到商業領域。
這是新的鐵幕宣言嗎?
從2018年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以來,幾乎所有的人,無論東方西方,都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新冷戰在重啟,而新一輪的地緣戰略競爭已經啟動了。布林肯不是已經明確定義了嗎?中美雙方是“戰略競爭關系”。
但是信息真的很混亂。戰爭的確在打,制裁的確在執行,但是西方和俄羅斯卻彼此之間留著巨大的活口,彼此之間小心翼翼地避免發生正面沖突。中美雖然各自放狠話,但是貿易和高級官員的談判還在不斷進行,貿易比重雖然大幅下滑,但是總量依舊巨大。
除了中東內部混亂的小國家(比如也門)之外,沒有一個國家在站隊。東方國家全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連日韓這種明顯是西方陣營的國家,都從來不曾明確表態,無論是在俄烏、以哈還是中美。
地緣戰略競爭到底有沒有回歸?新冷戰真的開始了嗎?
答案是:新一輪地緣戰略競爭早就開始了。但是新冷戰永遠也打不起來。
地緣政治的式微:1989-2008
地緣政治有幾個核心要素:以地理為武器,彼此之間形成戰略對峙關系。以大國為核心,以地緣為軸向,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聯盟,彼此形成集團化的利益和安全共同體,相互形成對抗性關系。大國之間彼此形成對峙或對抗關系,但都約束自己的行為,對抗主要以代理人競爭或戰爭的方式進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所形成的地緣戰略競爭是最為明顯和典型的地緣政治。以美國和蘇聯為核心,西方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方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而在這兩極之外,第三世界形成了第三種力量。
美國和蘇聯之間并不發生戰爭,但是彼此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到阿富汗戰爭。
冷戰的本質是意識形態戰爭,要么東風壓倒西風,要么西風壓倒東風。兩極之間雖然從來無法做出明確的預測或計劃,但是雙方各自設想的結果就是你死我活,是零和游戲。
美國的里根總統和撒切爾夫人所共同構建的星球大戰計劃雖然奏效了,但是只能說是一次賭博,一種僥幸。因為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用于發展常規武器,極其嚴重地拖累了國民生產的投入。這其實也就更加清晰地表明了當時地緣戰略競爭是彼此之間缺乏兼容性的準戰爭行為。
1983年,里根推出“星球大戰”計劃,稱這個國防項目將使用地面和太空攔截系統,保護美國不受蘇聯戰略導彈攻擊
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其實是相當迷惘的。中國在美蘇之間的反復橫跳,其實非常準確地說明了當時的尷尬狀態。依靠自身的力量無法獲得長足的進步,而加入任何一方的行為,都可能引發對方的戰略打擊。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上說,在雙方相互毀滅的核廢墟中,第三世界國家根本沒有獨活的機會。
1989年柏林墻倒塌,地緣戰略競爭態勢瞬間崩潰,兩極只剩下了一極。精明聰慧的克林頓立刻全面拋開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快速轉入了全球化意識,從而帶動了國際政治體系的全面轉向: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變成了主流體系。
在這個背景之下,過于樂觀的西方政治學者陸續推出了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理論和弗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理論,把意識形態競爭徹底埋葬,宣稱地緣政治的終結,而把整個世界的政治模型設定為文明體系之間的沖突,以及如何融匯自由民主價值觀的進程。
但是1997年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則推出了《大棋局》。他依然認為美國的地緣戰略布局至關重要,地緣沖突不可避免,所以應該進行全球性的安全大布局,為美國的長期國家利益未雨綢繆。雖然他的思維依舊是建立在競爭之上的,可是他也在全球范圍內找不出與美國對峙的另一極。
這是最簡短的世界地緣戰略競爭簡史。因為在隨后長達30年的時間里,地緣政治消失了。
新冷戰:沒有培育土壤
地緣政治消失術,取決于三把手術刀:全球市場一體化、供應鏈和互聯網的三位一體。
全球市場一體化是全球范圍內的人才、資源、商品、技術、信息和知識的流動。意識形態分歧被全面擱置,市場意志被全面放大。在西方國家中,決定政客選舉結果的是經濟和生活水平的變化程度。
從西歐到英倫到美國,選票全面被導向經濟發展水平。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是績效的優化程度決定了國民的民心所向。從亞洲四小龍到印度到中國,市場的開放,引入外資的規模以及貧困的消滅成為了主導性的話語。
甚至連國家主權也都被大規模地讓渡。全球化黃金時期最有權力的機構是國際機構,包括WTO、世界銀行、IMF甚至連世界衛生組織都有一席之地。
并不是說在那段時間里沒有沖突,包括南聯盟戰爭,車臣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都在打響。但核心的問題在于全球市場一體化的腳步不可遏制。
全球化的要素流動使地緣格局徹底打破,無論在人力、工廠和市場層面,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沖突于是只能通過國際仲裁機構來調解。
而供應鏈則使地緣政治發生了溶解。由于全球性的流動,所以商品的生產采用了最低成本的組合模式。一部手機,一輛轎車,一件服裝,它的原料、零部件、組裝、物流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轉,因此產地、工廠、組裝以追求最優配置的方式在全球進行組合。
1990年亞運會前,北京街頭的可口可樂廣告牌。1988年,可口可樂在上海建成了裝瓶廠和濃縮液廠
于是零和游戲的規則被打破了。因為對于一個重要的供應鏈基地的破壞,就意味著破壞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完整性,就會造成全球行業性的崩塌。在疫情期間深受其苦的芯片產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而更加徹底地破壞地緣政治的物種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從誕生之初,互聯網僅僅是信息的量變,它深刻的全球化訴求被掩藏,毫無障礙地滲透進了整個世界。然而,互聯網隨著商業能力增長,進一步延展至全球社會關系的重建,以及話語權的爭奪。
隨著社交媒體的延伸,它對于全球社會結構的改造力量終于露出了獠牙。在封閉型國家例如埃及,它演變成了社會動員的力量;在發達的選舉制國家,互聯網的民意聚集功能快速改變了選舉的生態,并且影響了國家政治的決策。
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現,在于社交媒體進行了幾乎跨時區全方位的直播。戰爭的所有細節都一覽無余呈現給了用戶,并且讓民意充分得以展現。
政治權力的精英獨占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互聯網稀釋。盡管政治人物依然是政治決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但各國政府都不得不在互聯網民意的壓力下,不斷修正自我。西方從前期的退卻,到堅定支持烏克蘭,與戰爭直播關系緊密;而以色列對于哈馬斯的掃蕩,也受到了互聯網輿論的極大牽制。
在互聯網政治的挾持之下,美國單極化不可能成立,美中兩極化在世界互聯網信息透明的情況下,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狙擊,也根本無法成立;事實上,當下的現實是連多極化,美、中、歐洲、俄羅斯、拉美,都不能成立。
各國在互聯網輿論和市場、供應鏈、技術等多重制約之下,變成了本質上各自為政的一盤散沙,所謂的地緣聯盟根本無法形成,自然也就無法形成以地緣為核心的多極地緣戰略競爭態勢。
它演變成了一種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混沌模式。
全球市場一體化、供應鏈和互聯網的共同作用下,地緣政治的本質發生了蛻變,在多國內部,連社會結構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遷。
在美國,從18世紀開始的熔爐社會已經徹底變革。
少數族群不再以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作為目標,而是向平權進發,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平權,而且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進行平權。它的發生,讓地緣性的戰略目標模糊。
而在俄羅斯,普京和杜金的地緣戰略思維依然停留在二戰后的競爭型、零和游戲型思維。但這顯然太落后了,所以俄羅斯從地緣戰略擴張著手,卻發現陷入了地緣戰略萎縮的尷尬地步:不僅僅東歐全面轉向北約,其原本和平的波羅的海區域和忠誠的中亞區域,都開始出現了分離傾向。從根本上來說,每個國家都在追求全球市場、供應鏈和技術增長的道路,以地緣劃分利益格局的模式,已經過時,缺乏吸引力。
傳統的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競爭模式已經土崩瓦解。新冷戰,根本就沒有土壤。
新競爭模式:市場、供應鏈與技術
那么地緣戰略競爭消失了嗎?布林肯所說的戰略競爭對手,難道是一廂情愿?
并不是。
3月份,歷經磨難的TikTok引來了可謂是致命一擊,美國參議院能源與商業委員為以50:0的全贊成比分,通過了勒令抖音集團在6個月內剝離與其關系的法案,否則將禁止TikTok的運行。
參議院幾次關于TikTok的聽證會都引發了國內外的軒然大波,針對一家純粹是商業性的中國公司如此大動干戈,顯得小題大做。盡管美國政府以所謂信息安全為理由,但是這個理由顯然十分蒼白。
TikTok的磨難與芯片禁運,其實如出一轍。英偉達的黃仁勛在接受《連線》采訪時說,他按照政府的要求,只能出售經過改造的GPU給中國:無論從速度,還是性能上都要大打折扣。
TikTok基本上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抖音已經絕無可能再保留它,除了出售給純粹的美國公司之外,它只有停運一條道路??瓷先?,這像是美國政府毫無意義的商業問題政治化,但是其埋藏的邏輯是至深的:地緣戰略競爭并不是只有政治或者軍事競爭,在今天,它更多地體現為商業和技術競爭。
互為敵手的國家或地域將會全面對彼此進行徹底的封鎖與隔絕:從市場到信息到產品到技術。TikTok的剝離,GPU的限制性禁運,供應鏈的遷出,都在給出一個明確的信號:競爭開始了。
如同人們所熟知的那樣,從2018年,甚至更早之前,新一輪的地緣戰略競爭早就浮出水面。2012年,《大西洋月刊》記者羅伯特·卡普蘭就已經出版了《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高呼“無法回避的大國沖突”。美中俄,必有一戰。
方向是對的,只是他猜測的方式錯了。沒有戰爭,只有競爭。
除了俄羅斯、朝鮮還有幾個中東的小國家之外,全世界多數國家的軍事力量已經從進攻型改變成了防御型,甚至包括美國在內。共和民主兩黨不約而同采用了從熱點地區撤軍的戰略,放棄了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等地區的軍事存在。
其核心的觀念轉變就是在于對全球性熱戰的預期已經大規模降低。
并不是地緣戰略競爭不存在了,而是地緣戰略競爭的目標已經發生了轉移。在經過一輪長達30年的全球市場一體化、供應鏈格局和互聯網的洗禮,零和游戲的地緣戰略競爭故事已經結束了。新一輪的地緣戰略競爭已經改變了它所有的面相。
地緣戰略競爭以另外一種三位一體的形態赫然呈現:市場運行模式,供應鏈格局和技術領導力。
美國如果試圖以單極化的形態進行競爭的話,那會死得很難看。東南亞現在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同時也是全球FDI排名第一位的地區。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都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它無法承認美國的單極化,但是也不會選擇站隊中國。游走在兩個大國之間,汲取兩大市場的力量,這是東南亞最明智的選擇。
歐洲也一樣。除了俄羅斯之外,歐洲獲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團結。無論西歐、北歐、東歐,已經全面形成了市場一體化開放的局面。把俄羅斯排擠在歐洲市場之外,也把戰爭排擠在歐洲市場之外,這是歐洲當下最大的利益訴求。盡管有盟國義務,但是歐洲也不會全心全意參與到與中國的競爭之中:它從未在首鼠兩端之中獲得過如此之大的利益。
所以地緣戰略競爭所爭奪的,無非就是市場運行模式。誰更加開放,誰能夠讓市場更加活躍,誰能夠給自己的區域提供更充分的增長空間,它們就偏向于誰。沒有一種所謂的意識形態或者地緣藍圖能夠誘惑他們加入其中。
供應鏈布局也是同樣的道理。經過三年的疫情,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已經看到了供應鏈布局單一化的風險,于是群起改變供應鏈布局,使之更加多元化。美國開始深入把供應鏈延展至墨西哥和拉美地區,同時在東南亞進行投入。歐洲深耕東歐未發達的地區,波蘭匈牙利巴爾干都在快速增長之中,同時重金奔赴東南亞,培養服務歐洲的供應鏈系統。印度重新被發現,莫迪眼明手快向美國和歐洲同時遞出橄欖枝,獲取了一輪更加猛烈的投資潮。
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自身市場狹小,還是得背靠大樹好乘涼,所以他們重點下注的區域還是在東南亞。當下日本和韓國的大企業都在東南亞投下巨額的供應鏈工廠,本身就是期望跳出兩極化競爭的夾心餅干地位,從而建設本國長久牢靠的產業基礎。
既然在市場運營模式和供應鏈布局上無法形成單極化或者兩極化的模式,美國手上還有一個殺手锏,那就是技術領導力。從奧巴馬開始,擺脫了克林頓和布什兩任總統對于地緣戰略余燼和非傳統安全因素(包括國際恐怖主義、環境安全)的負累,開始進行全面的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放寬對技術公司的政策限制,提升全民的技術素養。
盡管并不完全歸功于親技術政策,但是顯然美國的技術公司在20年之間,又發生了一次觸及本質的技術大爆發。蘋果、谷歌、馬斯克的幾家公司、Meta和亞馬遜都發生了幾何級的增長。
2012年10月,承擔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任務的SpaceX公司“龍”太空艙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
在這樣全民技術鼓勵的土壤之中,OpenAI終于石破天驚,從而以AI為基礎開始重新結構技術世界,英偉達的股價應聲而起,暴漲十倍。
技術領導力可能帶來前兩個元素的相應變化。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和產業化,市場運行模式會隨之變化,而供應鏈布局又會出現新一輪的調整。人才、資源和產品會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帶動之下,發生新一輪的巨量流動。
地緣戰略競爭格局于是在市場模式、供應鏈和技術領導力的加持之下,會發生“板塊漂移”,也就是說,整個經濟體板塊,會隨著市場、供應鏈和技術進行大規模的轉移,向更加有利于板塊利益的方向轉移。
它的確并不是零和游戲,這一輪地緣戰略競爭的結果并不是要打垮或者征服競爭對手,而是削弱和降低競爭對手在整個全球體系中的競爭能力,迫使對方退出供應鏈的優勢地位,在全球市場格局中成為無足輕重的存在,在技術上全面落后,淪為資源化、勞工化和邊緣化的存在,從而被迫加入對方的市場結構,成為附庸,甚至成為孤獨的市場主體,在生活方式上成為追隨者,而不是領導者。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和平競爭,但是同時也是一次殘酷的競爭。因為在這一輪競爭中的失敗者,必然要經歷經濟衰退、技術落后和生活水平下降的后果,像曾經的阿根廷、如今的玻利維亞和未來的俄羅斯一樣,在貧窮、蕭條和邊緣中尋找生存的空間。
私營公司才能產生技術領導力
地緣戰略競爭的道道已經擺明在那里了,這是一個無可逃避的現實。
過于政治化地去解讀布林肯的“桌子”“菜單”表述,是無意義的。美國無法實現單極化,也無法構造兩極化,所以布林肯所代表的美國想要造桌子,邀請一批玩家一起來構造整個世界的經濟和安全秩序。
如果你上不了臺桌玩的話,你就只能成為資源化和勞工化的菜單,變成別人的市場,變成別人的下游,變成別人的邊緣,也就自然變成別人的菜單。
這是一場地緣戰略競爭的陽謀,市場運行模式,供應鏈布局和技術領導力整體競爭元素已經清晰地擺明在那里,就要看誰能夠把桌子造得更大,更豐富,更有吸引力。
中國不可能避免這輪地緣戰略競爭,這也是明擺著的事實。
但是在地緣政治“消失“的那段時間里,中國已經積攢了十分雄厚的家底,是足以在競爭中分庭抗禮的。在市場運行模式上,中國的開放程度是令整個世界瞠目結舌的;在供應鏈布局上,它的體系化、完備化和響應速度都是印度、東南亞甚至墨西哥都難以企及的,依然具有長足的吸引力。
2024年2月,比亞迪的首艘自有汽車運輸船開始首航,運輸3000輛新車??吭诘聡粊砻犯?/p>
對于中國巨大的挑戰,是在技術領導力上的落后。這一輪的人工智能大爆發,中國無論在人才密度、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上,都只是跟隨者的位置。
快速提高技術競爭能力,甚至形成領導力的方式,并不是國家隊上場,它并不能改變人工智能所要求的生長土壤。
要促發人工智能的大規模生長,其一是國家應該全面投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對技術教育進行全方位、大規模、重資本的投入,以快速培養起一大批高等級的技術人才,同時更大規模開放數據,讓人工智能開發者能夠有效對人工智能進行訓練和培育;另外,讓全民都能夠日常性使用人工智能產品,從中發掘出市場需求,反饋數據,發現人才。
其二,更加重要的是,是讓人工智能產業能夠進行充分競爭,尤其是讓民營公司能夠自主無障礙地進行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人工智能是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方位技術革命,單一的思維模式和固化的人才使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反方向。只有在私營公司的競爭中,在人工智能產品,包括大模型、無人駕駛、視頻生產等等,各個領域的全面開花和競爭才有可能出現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發展。
地緣戰略競爭并不是一個既定的格局,它其實是隨著事態而分化組合變動不居的。出現地緣戰略競爭未必是一件壞的事情,尤其在非零和博弈的前提下,它事實上更像是全球化的一次重新設定。
有一個前提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重新鏈接全球化。地緣戰略競爭比拼的是開放性,比拼的是市場運行模式的吸引力,比拼的是供應鏈的效率和成本,比拼的是技術增長的速率和規模。
重新鏈接全球化,在比以往更加徹底的開放之中尋求志同道合的盟友,打破地緣戰略競爭的格局,甚至迫使競爭方退出競爭,重新構建全球性的市場一體化,共同進行人工智能的全球化應用,從競爭變成競合,也許才是應對這輪新地緣戰略競爭的道路。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文化早就有了充分的智慧以應對類似的地緣政治變遷。而真正在競爭中的勝負手,完全在于選擇。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更加創新化、更加民間化,是這場陽謀游戲中取勝的博弈之道。
世界沒有更混沌,其實已經更清晰。傳統的地緣戰略思維必定失敗,而擁抱世界市場,從來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