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考里,申論是個挺尷尬的存在。開考前,申論能夠穩定發揮,甚至只拿到一個平均分,是大多數考生的愿望。選擇把寶壓在行測上,不僅僅是行測有最低合格線的劃定,更是因為行測的確定性總是會讓人覺得心安。
但在經歷過行測的蹂躪后,大家又會不約而同把希望寄托在申論上。考試當天,幾乎每一個考生都會拿申論爆發的幻想來圓絕處逢生的美夢。人人不放心申論,但人人又寄希望于申論。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申論全是主觀題,但申論考試的結果從來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轉移。申論從來不是行測溺水的救命稻草,也不是靠碰運氣來臨時抱佛腳。答完這次省考聯考的申論以后,每個考生都應該有自己的整體思路。
材料是申論的生命
在同黨校一個老學究的閑聊中,無意中提到了關于申論標準答案的問題。主觀的考題必然產生主觀的答案,所以申論參考答案的制定理當是一項很費時費力的工作。
老學究卻不以為然。申論命題人和考生,是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完全在做相反的工作。站在考生的角度想,在這么瑣碎的材料里提煉考題想要的觀點確實挺難的。但在命題人眼里,申論命題工作也挺難,但難的不是組織答案,是檢索材料。
近幾年的申論越來越給人這樣一種感覺,命題大概率是一個逆向化的工作。申論參考答案不是從材料里得來的,而是從一開始就先有了答案,然后把答案掰開了揉碎了撒在材料里。
考生是殫精竭慮的提煉材料,命題人則是挖空心思地給參考答案尋找材料支撐。顯而易見,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主觀因素的干擾,也讓材料與參考答案結合得更加緊密。
換句話說,先有答案后有材料,材料的生命是答案給的。這就要求,申論不管任何題型任何角度的作答,都是立足材料。即使有自己的新觀點新看法,也要力圖跟材料扭打在一起。
申論作答的兩個維度
如果把申論展開來講,每個題型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答流程。但不管哪個題型的作答流程,底層邏輯都是從兩個維度展開的,一是要點內容,二是邏輯關系。
要點內容很簡單,根據材料閱讀標注關鍵詞,把關鍵詞提出來幾乎是每個考生作答的第一步。即使在申論的估分環節,我們也總是從要點入手,根據要點是否全面來估分。對于絕大多數考生來說,幾乎沒有人會在要點內容上失分。
但申論更重要的維度是邏輯關系。各要點內容本來就是散落在材料里,如果僅僅只是把它們從材料里找出來,那申論考察跟視力檢測沒有什么區別。申論作答只有兼具兩個維度要素,才會最大限度地貼近參考答案。
申論作答的兩分法
既要保證要點內容的完整性,又要兼顧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解決這種兩難困境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作答的兩分法。
所謂兩分法,就是組織答案時對表述結構做兩次總分。第一次總分為各內容要點提煉一個總的觀點,而第二次總分采用要點+論述的方式豐富框架。其中第二次總分的要點就是關鍵詞的提煉,論述則是提煉這些關鍵詞的材料原文。
例如,2024年河南省考市級申論的第一題,要求對營商環境的暗訪結果寫一個匯報材料。匯報材料的問法實際上就是對營商環境問題的概括總結。第一次總分就給營商環境問題定性(差或好),第二次總分就是羅列主要問題,并引用材料輔助說明。
兩分法的好處在于既保證了條理分明的邏輯關系,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材料的原汁原味,兼顧了申論作答的兩個維度。兩次總分的邏輯結構也無形中提高了邏輯分層的容錯率,雙重邏輯關系偏離參考答案的可能性大大減小了。
申論的兩分法不僅可以保證小題型作答的完整性,同樣適用于大作文的寫作。利用第一次總分的結構提出總論點和分論點,再通過第二次總分的結構用論述證明分論點。兩分法下的大作文,既能緊扣主題,也讓論證更加充分。
兩分法從作答上是兩次先總再分的結構,但組織答案的時候是逆向分總開始的,即根據材料原文提煉內容要點,根據內容要點總結總的論點。
從根本上講,考生和命題人在申論里是相向而行的。考生從材料出發,命題人從結論出發,申論的高分考生,往往是在這種相向而行中能夠跟命題人撞個滿懷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