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該擁有“鈍感力”,讓孩子的心智變得越來越成熟,情商更高,內心更強大。給他一張“厚臉皮”,未來真的會走得更容易。
——薩姐
作者:暖心
一位網友分享了女兒學校發生的一件事。
年前,因為學校元旦只放兩天假,班里有個男同學就崩潰了。
不僅坐在教室嚎啕大哭,還沖到校長辦公室破口大罵。
無奈之下,校長答應給他放假三天,可是這個男同學還不滿意,執意要校長給全校放假。
校長沒有妥協,男孩居然一下就沖出去,一邊跑一邊喊:不放假就去跳樓、去跳河……
面對如此極端的孩子,很多網友都覺得:這個孩子內心太脆弱了,一點小事都能讓他崩潰,以后難成大事。
是啊,現在的孩子承受力越來越弱了,一點小事都能激起他們的玻璃心。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孩子從小就該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受一點“挫折”,未來才不會太艱難。
我們應該杜絕孩子的“玻璃心”,給他一張厚臉皮。
尤其在這三方面,與“玻璃心”的孩子相比,厚臉皮的孩子更有優勢。
01
內心強大VS情感脆弱
最近,有位媽媽因為女兒的“玻璃心”而焦慮。
她說:12歲的女兒十分敏感,受一點委屈,就會哭,弄得大家都不敢對她說重話。
在學校成績降了幾分,就會一個人崩潰大哭。
做錯事情的時候,還沒開始批評,自己先難受了起來。
一遇到一點小事就自暴自棄……
這位媽媽擔心:情緒這么脆弱,真的害怕以后出心理問題啊!
實際上,現在有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有“玻璃心”的表現:
情緒敏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聽不得批評,還沒說幾句就生氣、哭鬧;
害怕失敗:喜歡和別人比較,卻又受不了失敗,贏得起輸不起;
抗挫折能力弱: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放棄,自我否定。
一旦孩子出現了這些畏難情緒,很容易就讓他向抑郁癥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中有一個科學概念叫“挫折忍耐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忍受不順心、不愉快的能力,或是能夠接納和容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
而“厚臉皮”的孩子最大的優勢是:能夠承受更多的壓力與考驗。
雖然有時候會“心大”一點,卻不會輕易陷入自我內耗之中。
有一個叫席嘉琪的女孩。
因為家庭的變故讓她和媽媽的生活過得非常艱難。
即便如此,她還是每天堅持在不到30平米的房子里練習街舞;周末可以坐5個小時的火車去上舞蹈課。
因為起步晚,常常在別人面前出糗,可是她依然沒有放棄。
盡管后來媽媽得了癌癥,她也沒被生活打倒,反而在咬牙堅持中獲得了成就。
這對從前臉皮薄、敏感、內向的她,真的是特別不容易的事。
每一個孩子最該具備的,就是在逆境中奮起圖強的精神。
不能因為一點小委屈而哭哭啼啼,而是不管多么艱難、遇到多少失敗,都能變得內心強大。
這就是“厚臉皮”孩子的最大優勢。
02
敢于求助VS性格怯懦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男孩上廁所因為沒帶紙,卻因為不好意思向別人借,就一直在廁所蹲了三個多小時。
這樣的新聞既好笑又令人心疼。
但是,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為“臉皮薄”而不敢開口:
“明明身體不舒服,還是咬牙參加聚會,期間一直忍著難受勁去迎合別人。”
“想找別人幫忙,卻因為不好意思開口,憋了半天也開不了口。”
“聚會時,想吃的菜夾不到,寧愿不吃也不找人幫忙。”
“上課沒聽懂,總是害怕去問老師或同學……”
這些孩子因為面子與自尊,從不向別人求助,最終得到的是委屈、難受等負面感受。
久而久之性格就會變得非常怯懦,很容易形成社交恐懼癥。
求助,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史威德和同伴曾經對青少年是否會求助他人進行過研究。
他們找了184個青少年,追蹤12年。
分別在他們13歲、18歲、21歲時問他們這個問題,看看他們在25歲左右的成熟、各方面能夠獨立的狀況。
結果發現:
愿意求助的青少年,其實更有能力在未來獨立生活;他們更具有獨立、成熟的判斷,并且懂得運用資源,協助遇到的問題,比較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每一個“厚臉皮”的孩子,他們天生就擁有“不怕被拒絕”的能力。
當他想要幫助時,可以非常大方地和別人說;對于不喜歡的事情,可以大膽地說“不”。
就是他們的這種“不怕事”的精神,會助力他們未來成為
更有主見的人。
03
人緣更好VS社交能力弱
在一場飯局上,有兩個孩子。
一個孩子很害羞,全程都中規中矩地坐著,很少和別人說話。
另一個孩子性格非常外向,不停地和同齡的孩子嬉戲打鬧,中途還夸贊在場的阿姨年輕漂亮,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吃飯的時候,大家明顯都非常喜歡性格外向那個男孩,大家不停地問他喜歡吃什么,不停地夸贊他“好孩子,將來有出息”。
而性格內向的那個孩子,看見自己喜歡吃的菜,也不讓別人幫他,一個人默默地吃著。
為什么同樣是孩子,一個如此受歡迎,另一個存在感這么低呢?
因為,在社交場合中對一個孩子最友好的特征是“臉皮厚、不拘束”,因為他們都有這幾個特點:
不怕陌生的環境,即使是第一次見面,也會主動找話聊;
被人嘲笑之后,他們不會內心敏感,偶爾被人故意刁難,還會非常幽默地“懟”回去,因此他們不怕出糗。
話癆,很容易與團體里的人打成一片,會更快結交新朋友。
李玫瑾教授也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
孩子臉皮越厚,內心越“遲鈍”,會給人落落大方感,能更贏得信任。
而相比之下,那些臉皮薄的孩子,內心都非常敏感。
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一句話而變得抑郁、沒有自信,潛意識里有一種“不愿與人交流”的封閉心理,最終會成為一個“嘴笨”的人。
厚臉皮的孩子與人交往從不打怵,敢說敢做,更有一種“能扛事”的精神,做事會更成功。
04
父母培養孩子“厚臉皮”,
三個關鍵要做到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在書中這樣寫道:
“面對蕓蕓眾生各式各樣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懷,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視若無睹。在這方面人們的感覺各自不同,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才能開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每一個孩子都該擁有“鈍感力”,讓孩子的心智變得越來越成熟,情商更高,內心更強大。
給他一張“厚臉皮”,未來真的會走得更容易。
那如何培養厚臉皮的孩子?
1、情感支持
孩子遭遇挫折后,難免產生負面情緒。
這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去指責,而是在情感上給孩子安全感。
尤其是高敏感和青春期的孩子,多給他正面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孩子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
一個高年級老師曾講過一件事:
有次考試,大家都沒考好,很多學生都怕回家被批評、挨罵,都愁眉苦臉的。
而有一個女生卻淡定地翻著試卷。
在大家疑問下,她說:我媽媽說,考得不理想,說明我這個章節的內容沒學透,我想看看到底哪里掌握不好。
原來,女孩每次考試不理想,媽媽都會鼓勵她去找錯誤,而不是糾結分數。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支持,不會因為考不好、犯錯而去責罵,而是去接納。
用言行去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努力了,不要因為這點小事而難過”。
當孩子遇到難題或者情緒困擾時,父母要多鼓勵和肯定,去為孩子化解煩惱,讓他知道自己身后永遠有“幫手”。
2、心理脫敏是關鍵
大多數孩子之所以太在意“臉皮”,本質其實是不夠自信。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玻璃心現象,父母應該試著去讓孩子嘗試他害怕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脫敏。
脫敏就是對某一類不好的東西,慢慢去適應,而不是一下就接觸。
每個孩子都有“怕的東西”,父母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去接觸這些恐懼,讓它變成一種力量,丟掉孩子骨子里的不自信。
如果孩子害怕和陌生人說話,就試著帶他去接觸;
孩子怕困難,就讓他去體驗一下挫折。
當我們幫孩子走出“恐懼”的局限,會讓孩子發現原來這些事情并沒有那么可怕。
3、教孩子敢于嘗試
教育學家桑代克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錯學習”實驗。
他將一只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
餓貓要想吃到魚,就要打開籠門。
剛開始,找不到方法的餓貓只會漫無目的地亂撞、亂咬。后來,偶然間餓貓碰到腳踏板,才打開了籠門吃到小魚。
之后,桑代克又將餓貓關進籠子里,如此反復多次。
最后,這只貓一進入籠子里,就能自己打開門。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與犯錯的過程。
多讓孩子去嘗試一些有挑戰的事情,是磨煉他們心理韌性的必經之路。
我們要打磨孩子的韌勁,就讓他去體驗失敗,去受挫,才能看到自己提升和進步的空間,才能找到韌勁。
05
看過這么一段話:
人生的路還很長,失敗是常有的事,成功的果實總是隱藏在失敗的枝葉中,一件小事也不能改變什么。
在教育中,與被溺愛的環境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用更多去適應社會的能力。
他可以被失敗打倒,但是會變得更“鋒利”;
他可以是一個“心大”的人,但是絕不做委屈自己的老好人;
他有天生的“遲鈍”心理,不僅可以自行療傷,也能為他人排憂解難。
把孩子養得樂觀、大氣、堅強,將會是他一生的盔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