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執筆 ashes of time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
“我們不會嘗試衡量兩個戰區的份量孰輕孰重。我們有一個清晰的戰略,那就是聚焦于中國”;“美國從俄烏沖突中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將用于應對未來可能與中國發生的潛在沖突。”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
持續兩年多的俄烏沖突與未來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但可以確定的是,世界各國特別是中美兩國都在密切觀察和評估這場戰爭,總結經驗教訓,用于指導部隊建設和未來戰爭。既然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已經把話挑明了,我們就更有必要關注美國尤其是其軍方從俄烏沖突中學到了哪些經驗教訓,以及未來如何用來對付中國。
圍繞上述主題,本報告搜集了美國各方(包括政府、國會、軍方、智庫、媒體,如美國國防部、美國國會研究處、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美國海軍研究學會、蘭德公司等)對俄烏沖突的觀察與總結報告若干份,厘清其邏輯,總結其結論,提煉其觀點。根據本工作室掌握的情況,美方從俄烏沖突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其中有報告被臺灣方面全文翻譯)部分如下:
陸軍的總結:美國陸軍認為,俄軍的大型指揮中心經常遭受打擊,所以未來指揮控制系統必須向輕便、機動化方向發展;西點軍校總結了7點經驗教訓,其中認為美軍需要適應“灰色地帶”的作戰行動;美陸軍參謀長蘭迪·喬治指出,美軍未來需要著力發展一體化防空反導、反無人機、遠程精確火力等方面的能力。
空軍的總結:美國駐歐洲和非洲空軍司令詹姆斯·赫克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學到的最大教訓是,俄烏雙方都未能獲得空中優勢。我想我們都認為俄羅斯會在幾天內完成作戰,這只是一場為期僅10天的戰爭,不料……從空軍的角度看,我的第一個優先事項同時也是整個北約的第一個優先事項是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任務。”
海軍的總結:美海軍前作戰部長吉爾代認為,“美海軍在俄烏沖突中學到的最大經驗教訓是能力要優先于規模(指艦艇的數量和噸位)……當討論到能力的時候,你不希望擁有的是一支無效的部隊。看看俄羅斯那125個營級戰術群就知道了,我們不想要那樣的部隊。”
太空軍的總結:太空軍作戰部長薩爾茨曼指出:“在烏克蘭發生的沖突已經證明,擴散開的近地軌道星座能夠抵御攻擊”,“美國太空軍將建立一套商業太空戰略,以便確定需要民間企業提供哪些太空能力,同時美軍也將學習‘星鏈’,構筑自己的太空基礎設施。”
海軍陸戰隊的總結:美國海軍陸戰隊前司令大衛·伯格評價俄烏沖突說:“烏克蘭有能力完成定位、瞄準、跟蹤目標的殺傷鏈,將數據融合到武器系統中,進行交戰,然后進行評估。這一點可以在陸基反艦導彈上實現,是海軍陸戰隊前進的方向,是國家需要我們在海上控制和海上拒止方面做到的事情之一。”
美軍各軍種的共識:(1)盟友不僅能給處于沖突中的國家提供關鍵協助,而且也是對敵手的重大威懾;(2)多架小型無人機形成的“蜂群”戰術將更難以防范,在這點上無人機數量的重要性遠遠高過質量。同時使用大量低成本、無人駕駛的空中和海上載具,形成“蜂群”效應,會混淆中國的作戰空間感知,并使解放軍更加難以對高價值目標進行識別;(3)隨著網絡和科技的發展,作戰情報不再僅僅是敵人的數量、位置、移動速度、方向、意圖等傳統參數,還包括由開源情報獲取的信息。
其他智庫的總結:(1)蘭德公司認為,在俄烏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地雷戰在臺海作戰中依然有用;(2)榮鼎集團建議,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了解經濟上的非對稱性,即中國在哪些方面依賴于外國產品、科技、金融,以便有針對性地實施制裁。
美方在上述總結中提到“俄軍營級戰術群”(共125個),但并未展開。據本工作室了解,俄軍營級戰術群從烏克蘭手里奪取克里米亞時很成功,但在2022年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中很失敗,以致于當年底就停止了編組。為什么?1個營級戰術群由2至4個連、約800人組成,其中包含防空、炮兵、工程、后勤支援部隊,通常也會加入坦克和火箭炮單位。看起來,這種營級戰斗群完整而靈活,的確適合機動作戰。然而,其缺點是缺乏人力、裝備和后勤支持,結果在俄烏沖突這樣的大規模地面戰爭中,難以用于固守已奪取的陣地和城鎮村莊,而需要其他軍種或當地的親俄民兵提供協助。美軍高官表示,美軍不想要這樣的部隊。那么,中國軍隊是否需要這樣的戰術群呢?
星鏈
現代戰爭中,衛星的重要作用毋需多言。俄羅斯對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前,了解到烏軍的指揮與控制重度依賴美國Viasat公司所提供的服務,于是專門用名為“酸雨”的惡意軟件癱瘓了美國Viasat公司的衛星網絡系統,在沖突的頭幾天效果不錯。見此,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緊急向烏克蘭提供了數百個具備天基互聯網服務的“星鏈”系統終端設備(先是公司行為,后來是國家行為)。對此,俄羅斯一時間找不到破解之策,因為“星鏈”的近地軌道衛星星座十分龐大(據Space網站統計,截至2024年3月,“星鏈”的在軌衛星有5504顆,其中5442顆處于工作狀態),又使用了小型天線和信號加密,俄羅斯難以對其實施有效干擾。“星鏈”在俄烏沖突中表現亮眼,而馬斯克需要考慮介入此類軍事沖突可能導致“星鏈”被視為軍事目標遭到對方打擊,于是又開發出“星盾”系統(“星盾”是專門為美國政府安全部門開發的項目,它共享“星鏈”的衛星星座和發射技術,但在安全性和保密性上強于“星鏈”)。目前,美方已經在國家層面考慮向臺灣提供“星鏈”以及“星盾”系統服務。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充分警惕和重視。
當然,美國在臺海沖突中對付中國的方法不會完全來自俄烏沖突。畢竟,當前的俄烏沖突和未來可能的臺海沖突也有不同之處。比如,烏克蘭是一個主權國家,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者的國際地位完全不同。臺海若發生沖突,屬于中國處理內部事務,是統一戰爭的性質;又如,俄烏沖突以地面戰爭為主,而未來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則大概率會以海域和空域的作戰為主;再如,美國介入俄烏沖突,有北約這樣成熟的軍事組織作為后盾,而美國若介入臺海沖突,在印太戰區缺乏這樣穩固的聯盟……美國智庫總統和國會研究中心的約書亞·胡敏斯基說,俄烏沖突中的經驗教訓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完全套用到應對中國上,從烏克蘭的成功中吸取的作戰經驗教訓并不完全適用于印太地區的臺海沖突。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在本報告《美國從俄烏沖突中吸取了哪些經驗教訓并用來對付中國——美方報告的視角》中,跳出俄烏沖突的局限,專門辟出一節,討論了美國結合印太地區特點制定的針對中國的特殊舉措。
俄烏沖突尚未結束,美國和西方此類報告應該還會繼續出臺,本工作室將保持關注和跟蹤,適時更新和完善本報告。
目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