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車企的“生死簿”,過去四年,中國車市就倒下了24家車企,其中傳統燃油車企和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占比相當,共涉及600萬車主。
盡管有些合資車企倒下后會轉由國內母公司接盤售后,但是實際體驗只能用“聊勝于無”來形容。至于造車新勢力,車企承諾的“終身質保”徹底淪為一紙空文。
中國車市洪流翻滾,就目前國內車市的打法,降價內卷,將一些身處末位的小廠往死里逼。面臨退市倒閉的車企數量必將持續增加。
對消費者而言,買車儼然成了一場賭博:賭車的品質、更賭車企能存活的時間。
對于賭輸了的消費者而言,車企倒了,那基本上就是徹底的倒了,別想指望著有車企留下來給你善后。
圖片來源:AC汽車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停產的車企中,傳統老牌燃油車企占比與造車新勢力占比相當。傳統老牌燃油車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車企,例如眾泰汽車、廣汽菲克、謳歌、三菱等等。銷量最高的有眾泰汽車,保守統計目前市場保有量達到160萬輛。而造車新勢力中,更多的是一些還未量產就死在“搖籃中”的車企,例如拜騰、自由家等。
那些背靠大集團的合資品牌在宣告破產退市后,其后續服務一般都會轉由國內資方負責。例如,謳歌退出中國市場后,其后續服務改為由廣汽本田負責;廣汽菲克退市后,母公司Stellantis集團宣布為廣汽菲克車主進行售后維保工作。但這些“官方承諾”并未得到有效落地。
其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配件難找、售后無門的問題。
一般來講,汽車配件并不是車企自主生產,都是向供應商采購。當車企運營正常時,零配件供應不會存在太大問題。但當車企破產退市時,往往車企都拖欠著供應商巨額的貨款。
例如,據某股份銀行內部郵件爆料,“獵豹汽車、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四家車企在進入破產程序前,預計涉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合計約500億元壞賬。此種情況下祈求供應商后續再生產零配件基本不再存在任何可能性。
劉女士是JEEP大指揮官的車主,之前車子因一次事故需要更換前保險杠。但跑了多家維修點后都被告知配件缺貨無法維修。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車子的維修問題依然無法處理。每天不得不讓車子頂著一張“懶臉”出行。
另一位Jeep車主馮先生,等待配件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年。而他等待的配件僅僅是一個制動開關。如果放在以前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配件,但現在也成了稀缺資源。
馮先生也通過多種渠道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此配件,但都一無所獲,后面還不知道要等多久。
另一面,即使有配件,車主也不得不面對“漫天要價”。據一位納智捷車主表示,在維修店一個拆車手剎電機要價1700元,左后視鏡則賣到了1400元,配件價格堪比奔馳寶馬,而且沒有任何還價的余地。
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的售后更讓人鬧心。
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維修更加復雜。絕大部分新能源車企成立時間也僅有短短幾年,全都在孤軍奮戰,大部分維修售后服務技術及資源均掌握在車企手中。一旦車企倒閉,三包權益、終身質保等服務都將化為烏有。車主不得不全額自費維修。
由于沒有建立第三方售后體系,對新能源車來說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的故障只能由主機廠渠道解決,如果車企倒了,出現核心故障基本等同于宣告車輛變成廢鐵。
其次,相比硬件,智能軟件維護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智能”一直都是新能源汽車的一個宣傳點,而新能源車企停擺后,車機系統一旦停止服務,“智能汽車”徹底變成“智(障)汽車”。
威馬汽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威馬汽車申請破產后不久,威馬車主就發現車機系統上的實時導航、藍牙鑰匙、藍牙電話、顯示電量等最基本的功能統統消失。隨后威馬開發的車控App、威馬汽車官網等相繼淪陷,無法正常使用。
結語:
2017年頒布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中提到,供應商應及時向社會公布停產或停止銷售的車型,并保證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應及相應的售后服務。大多數新能源車企對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的保修也作了明確規定。
可市場變幻莫測,大多數車企倒閉停產時不但不會提前通知消費者,甚至還要公開辟謠各種傳聞,刻意隱瞞。等消費者覺醒時車企早已人去樓空。
在車企倒閉潮下,今天因車企倒閉成為“棄兒”的消費者是600萬,這個群體明天就可能變成800萬,誰來幫他們兜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