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唐代著名詩人,與其說他是詩人,恐怕說他是秀才更合適。他在唐代文學史上并未留下多少有影響力的詩文,《全唐詩》收錄的僅有一首《贈婢》。
然而,正是因為這首詩,他迅速在詩壇占領了一席之地,并成為了千古美談。
據唐末《云溪友議》記載:
元和年間,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貌若西施,容顏姣美,令無數公子王孫競相爭逐。不過,她不為所動,而是與詩人相戀。
可是,她畢竟身份卑微,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終究被賣給顯貴于頔(dí)。她只能感嘆命運太欺人,哭濕了羅巾無數。
詩人只是秀才一名,勢單力薄,對此也無能為力,卻為此念念不忘、思慕不已。
對于婢女來說,進入深幽的侯門,寂寞如海,然而那又怎樣,在不能更改的命運面前,她只能將曾愛過的詩人看作陌路之人。
所以,即使他們在某一個寒食節邂逅,也不能表達只言片語。
于是,詩人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深情款款的《贈婢》: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詩中的綠珠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指西晉富豪石崇的寵姬。
石崇對綠珠寵愛有加,他在洛陽有金谷園,還專門在園內為綠珠建了個崇綺樓。后經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專權,石崇失勢。
司馬倫手下有個叫孫秀的,一直垂涎綠珠,他就趁此機會派人去向石崇索要綠珠。
石崇把全家數十個姬妾一并喚出,任憑使者挑選,唯獨讓綠珠隱匿不出,使者回報孫秀。孫秀勃然大怒,勸說司馬倫誅殺石崇。
后來,司馬倫果然派兵到金谷園去捉拿石崇,石崇對綠珠嘆道:“我這是因你而獲罪的。”
綠珠垂淚說道:“愿效死于君前”,隨即墜樓自盡。石崇伸手去拉,已然不及。
此處用“綠珠”典故,一是形容婢女貌美,二是暗示婢女被劫的不幸。
詩人說,像綠珠一樣美麗的女子,被王孫公子競相追求,只要他們看中的人,便可通過錢財或權勢得到,但有誰關注過那女子的內心,他們只顧自己享樂,卻看不到那美人眼中滴落的淚!
一旦進入顯貴權勢之家,就像魚兒入了海,再也沒有出來的希望,那曾與女子深戀的情郎,從此只能成為陌路人。
心底里,崔郊深信對方雖然嫁入豪門,但心里還是愛著自己的。
詩句中滿含怨憤、傷痛之情,雖然寫的是自己的愛情,卻觸動了無數被侯門隔絕的愛人的心靈,因此在后世被廣為傳誦。
后來,這首詩被于頔無意之間讀到,一打聽卻是崔郊寫給婢女的,馬上讓手下去人把崔郊叫來。
眾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何用意,起身去拿崔郊。崔郊見對方的人找他,自知事發,他勾引別人的婢女,少不得蹲監坐獄。他后悔自己寫了那首詩,但事已至此,也無所逃遁了。
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司空于頔見了崔郊之后,一把將他雙手抓住:“‘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就是你寫的嗎?”
原來于頔實在是太愛惜崔郊的才華了,也為其至誠所打動,所以干脆就把婢女送給崔郊,讓他領回家去,而且還附贈了好多妝奩飾物。
對于這個大反轉,我想崔郊肯定是頭腦發懵的,偷偷的肯定沒少了掐自己大腿,看這究竟是不是夢。
不要說是崔郊了,就是旁人看了也覺得不可思議,是以此事迅速傳為詩壇佳話。
要知道,這首《贈婢》是崔郊唯一留下來的詩,但這就足夠了,僅憑這一首詩,崔郊在全唐詩里照樣光彩奪目。
那么,讀了崔郊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失而復得的童話。
正因為是童話,似乎顯得那么不真實。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不敢說絕對,但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了,他們于“蕭郎”和“侯門”之間,最終選擇了后者。
他們屈服于現實,愛情則成了回憶中的糖,在生活苦澀的時候,拿出來甜蜜一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