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演講的手稿。在這本書里,他對漢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作了解析。
這一解析分別從皇權、相權、稅制、兵權、科舉制度入手。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會指出這個朝代政治上的一些缺陷,這種缺陷多半是因為政治制度制定時所留下的漏洞。
因為是演講的文字版,所以內容并不晦澀,簡單易懂。尤其對不同朝代的官員設置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講解。
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這一本書屬于經典書籍。
錢穆在這一本書里說,中國社會其實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從漢到清都延續節制資本的政策,而除去元清外,其他一切特權的廢除都是始終如一地貫徹,所以封建社會很早就被推翻了。從宋朝之后就形成了一個平鋪的社會。
相比較于西方,其實中國很早就有了一套法治的制度。他的這句話說的就是從漢朝開始就有完備的機關設置。
漢朝的三公九卿以及專門負責皇帝事務的六尚,成為后世三省、六部的雛形。后世所有朝代的政府設置都是從漢代演變過來的。
所以從這本書上可以看出,對于后面的朝代,錢穆對漢朝、唐朝的制度其實是非常欣賞的。對于清朝,可能是他最不屑一顧的。他認為清朝的制度更像是一種私心的設置。
清清朝的制度本身是一個部族政權,由滿人部族支持皇帝的政權。
清代已經將六部降到很低的位置,皇帝本身有內閣大學士和軍基處作為私人秘書,而軍機處又成為了皇帝更私人的秘書即南書房,比內閣大學士的地位還要高,而內閣大學士被選入軍機處
內閣大學士簽發明發上諭,而軍機處發布的是寄信上諭。到了后期寄信上諭成為最主要的一個詔書來源。
本來六部有一個尚書,一個侍郎,一正一負。但是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漢族尚書就要有一個滿族尚書,有兩個漢族侍郎,就要有兩個滿族侍郎。
而尚書和侍郎變得都可以單獨上奏皇帝,因此形成了彼此牽制的局面,誰也不知道誰說了什么。六部的事務也就沒有辦法作出決定,一律由皇帝作出決斷。
任用官員無論大小皇帝一律要接見,實際官員最終的任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科舉制度成為漁愚民的政策,給漢族點甜頭讓他們少一點反對,實際在任用官員的比例中,漢人占比很少。
在領土上將關東三省、臺灣、察哈爾、綏遠、新疆設為禁地,不許漢人出關。只將本部十八省作為中國,然而實際上這些境地很早以前都是中國的。滿族將中國分得七零八落,就是怕漢人造反。
漢代時候是皇權和相權分開的階段,呈現相互牽制的局面。
皇帝之下有六尚,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尚書是管皇帝的文書。
三公九卿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管監察輔助丞相,相當于副丞相。
九卿包括:太常(管皇家的廟),光祿勛(管皇宮的門禁侍衛),衛尉(管王宮的衛兵),太仆(皇帝的車夫),廷尉(掌管法),大鴻臚(外交),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大司農(管政府經濟),少府(管皇室經濟)。
九卿都隸屬丞相,同時丞相下有十三曹。
地方政府分兩級郡和縣。郡的長官叫太守,地位和九卿平等。九卿和太守可以轉任,相當于仕途的變化。
漢朝的國立大學畢業考試叫科,甲科出身為郎,乙科出身為吏。
郎屬于光祿勛下面的皇宮侍衛,一般是三公九卿或地方太守的后輩。大臣們可以向皇帝申請,讓自己的孩子進攻當侍衛。
甲科出身的就是知識分子去做侍衛,而乙科的就回到地方政府充當吏。
地方政府除了郡守,縣令是中央派遣的,其他官員都是由太守縣令自己任用的。
地方也可以選舉人才到中央,不定期的比如是皇帝繼位或災年,需要選拔賢能人才,第二個是特殊選舉,比如有國家大事需要特殊人才的時候。第三個是定期選舉就是舉孝廉。但舉孝廉非常容易形成一個裙帶關系。
唐
唐代終于把丞相的權力分割給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省負責撰寫詔書或者敕,門下省進行復合或反對或認可,尚書省進行執行。
皇帝也可以繞過中書省門下省下達詔書
文官分九品,一二品是元老,沒有實際責任,三品為官吏,所以三省的最高長官是三品
武官為勛階,有爵位而沒有實職。
政事堂是由中書省召開,門下省中書省參加進行議事的地方,最少有兩個人參與,一個是中書令,一個是門下侍中。執筆,是會議的記錄者,依次輪流執行,他也是最終下文字決定的人。
尚書省由六部組成:吏戶禮兵刑工。每部有四司,所以六部有二十四司。唐六典記載了每部的職責和人員分配。
唐代的地方政府分為中和縣,州分上中下三級,縣也分上中下三級。地方政府的任命全部由中央來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遷也僅限于地方。
地方最高的長官是刺史。
御史臺是單獨設置的監察機構。
左御史是對中央進行分察,六部中每兩部設置一個監察浴室。
右御史是縣級地方進行分巡,全國分為十道。就有十個監察使。監察使如果留任在地方,經常會成為隱性的最高長官,如果中央給予他長期任命的授權,那他就成了節度使。唐代節度使容易形成藩鎮反對中央。
九品中正制是一套人才評價體系,為內部招攬人才升遷人才做參考。
唐代的科舉制度沿襲了漢代工商不可以報名,但它為更多的其他人打開了一條上升通道。
工商不可以報名是因為政府認為他們是為私利進行科舉考試,不會為國家作出貢獻。
科舉先由尚書禮部進行才學考試,合格后成為進士及第,獲得做官的資格,再由吏部進行考試,考察儀表口才和公文,主要是能力。
唐代科舉的問題是報名是沒有人額限制的,但是官位是有限的,以至于后期很多人報考。唐朝不得不擴大政府組織來應對,產生了員外官和候補官。
軍事上是全兵皆農,士兵的所有裝備自己準備。基本上唐朝不用在是養兵上花費。
結語
從上面的內容就可以看出為什么錢穆會推崇漢朝的制度,而非常鄙視清朝的制度,因為清朝的制度在實際操作中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私心都偏向于確保自己的統治,所有官員都是他股掌里的玩偶。
而漢朝是相對分工明確的一個制度。九卿就管皇帝的家務事,是宮職,宰相是屬于皇帝的管家。這是因為封建時代以家為國,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家,所以整體上來講政務相當于家務,那么宰相也就是一個總管。
到了唐代相權分離,更好地由三省來執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分權能更好的行使職責,是將原本被皇帝奪走的丞相之權,重新還給了這三個部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共七章,內容不算多,但是值得好好看一下。能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文/云玖弋】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