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薩姐
作者:暖心
網友@一只小油瓶“控訴”:
從女兒小學二年級,我就認為她是一個“笨蛋”。
背課文的時候,我耐著性子給她講,可是她就是記不住,氣得我指著她的腦袋罵她:“你怎么這么笨!這么講你還不會?你是豬腦袋啊!”
女兒被我罵得不敢吭聲。
后來,語文老師多次反映她的字寫得不好,那段時間,我就一直盯著她練字,幾乎是一到寫作業我就開始咆哮。
一個字寫不好,反復擦寫好多遍,直到最后我發現女兒寫字的手都在發抖。
我也知道吼孩子不對,但是焦慮上頭,我也無法控制。
我總是習慣“指”著她女兒罵,沒想到,這讓女兒的成績越來越差。
有一段時間,老師反映她每天上課都不怎么聽,平時考九十多分,現在只能考六七十。
回家想說她兩句,她會直接頂嘴:“你煩不煩,這是我自己的事。”
只要我多問幾句,她都會好幾天不愿意去上學,還在書上寫了好多“討厭媽媽”這幾個字。
看完這個媽媽的故事,我深有感觸: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不能用情緒教育孩子。
可惜,很多父母總是習慣用“食指”去教育孩子,指責、吼罵、否定,一直讓孩子處于“情緒垃圾場”中。
《中毒的父母》中有一句話: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吼孩子是帶著情緒指責教訓孩子,它們永遠無法成為有教育作用,可能還會因此給孩子的一生帶來陰影。
01
習慣用“食指”教育的父母,
養不出“健全”的孩子
趙玉平教授曾講過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總是被兒子“嫌棄”,只要她多說一個字,兒子就會嫌她煩。
后來,趙玉平在和孩子談心后,發現了媽媽的問題。
這位媽媽每天都會問兒子“作業寫完了嗎”。
兒子如果回答“寫完了”。
媽媽就會指責:寫完了就坐在沙發上發呆愣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就這個學習態度,每次都是推一推,才動一動,我跟你爹在外邊辛辛苦苦掙錢,供你上這個學,你對得起誰啊!
他要是回答“沒寫完”,媽媽依然會指著他大罵一翻。
中國父母,很擅長用“食指”教育孩子:
孩子做得不對,“指”著”他的錯誤;
孩子做好了,還是會“指”出他的不足之處。
80%的父母都喜歡用挑剔的眼光去指責孩子,不傾聽,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殊不知,當你的“食指”伸向孩子的時候,得到的不是孩子的反省,而是讓孩子在無限的內耗中形成三種性格缺陷。
1)脾氣暴躁
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表明:
人們在聽到“你好笨”、“你真差勁”等指責型詞句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壓力激素。
在孩子大腦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激素時,他們陷入持續緊張、焦慮的處境中,長此以往便會情緒失控、精神失常等。
久了以后,就會形成暴躁的脾氣。
2)自卑
一位網友說過一段話:
“我知道我的自卑和怯懦,想改變卻無能為力,因為父母的那些‘沒出息’‘丟臉’的詞已經深深烙在我印記里了。“
沒被肯定過的孩子,會永遠背負父母的那句“笨”“很差勁”,從而走入自卑情緒中。
3)叛逆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曾經采訪了一位小時候都被父母打擊羞辱過的男孩。
這個男孩小時候做事有點慢吞吞的,父親總嫌棄他笨手笨腳,罵他是“豬腦子”“廢物”。
情急之下,還會說出“像你這樣,遲早進監獄”這種惡毒的話。
正是這一句句打擊挖苦,把男孩推向了絕路。
不停地諷刺、挖苦、挑刺,將語言變成了利刃,一刀刀割傷孩子。
有些孩子,會順應著父母的話“破罐破摔”,從而變得叛逆。
指責孩子,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因為你只看到孩子的“差”,最終會讓孩子一生都變得痛苦。
02
好的教育,
需要父母豎起“大拇指”
教育專家周宏的女兒出生沒多久便雙耳失聰,為了給女兒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他利用“賞識教育”給女兒創造了一個奇跡。
女兒說“哥”字用了半年時間,他依然對女兒豎起大拇指,鼓勵女兒。
做題時,女兒10道只對1道,他又夸贊女兒:“你真厲害,爸爸和你一樣大時,題都讀不懂。”
他一直在給女兒灌輸“即使身體有缺陷,但你也是最優秀的”。
他不停地鼓勵、贊美女兒,一直給女兒創造著自信、樂觀的生活。
后來奇跡真的發生了。
女兒成為了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最后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周宏說:
“中國的多數父母,食指太發達,動不動就指著孩子挑缺點,我手上肌肉最發達的地方是大拇指。”
是啊!好的父母,從來不用“食指”去指責孩子,而是用“大拇指”去夸孩子。
因為這世界上沒有笨小孩。
大多數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其實都是因為得到的溫暖、關愛、尊重、鼓勵、贊揚比別人少的緣故。
其實,我們只需要給孩子一次贊賞與溫暖,都能讓孩子走出“低谷”的人生。
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曾做過“試卷試驗”。
試驗將被試的學生分為3組,讓他們做試卷。
第一組為“關注認可組”,學生一交完試卷就會得到充分的認可;
第二組為“不理不睬組”,不管學生交卷時是什么狀態,收卷人連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例行公事把試卷整理收集起來而已;
第三組為“粉碎試卷組”,當學生寫完試卷上交后,收卷人非但看都不看,還當著學生的面,把試卷直接扔進旁邊的碎紙機里。
反復多次試驗,結果發現:
“關注認可組”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做試卷的數量遠比“粉碎試卷組”多得多。
每個孩子都有潛質成為優秀人,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養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換一種積極的方式去看待孩子,能使孩子產生成功感和榮譽感。
父母要習慣伸出你的“大拇指”為孩子樹立自信,賞識、捧場、認可孩子,激發出孩子上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03
這四個時刻,
父母不要吝嗇你的“大拇指”
有教育家說過:12歲前要完成2萬次的肯定。
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瞳孔中看待這個世界的,我們一定要多去看到孩子的“好”。
及時贊美、恰當鼓勵,在寬松中嚴肅,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
尤其是在這四種時刻,父母一定要多鼓勵孩子。
1)孩子取得好成績時
孩子有成就時,你的“大拇指”代表著肯定、關注和鼓勵。
比如:
孩子第一次得獎,告訴他:你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媽媽真為你高興。
考試比上一次進步了一點,對他說:這次進步很大,媽媽相信你會越來越優秀。
不要小看這一次的贊賞,它代表著父母看到了孩子背后的付出與努力。
被夸贊的孩子才會覺得:我是被父母關注著的,我是有價值的。
它會激勵孩子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2)孩子認真做一件事時
孩子認真做一件事時,即使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要去肯定他的態度。
因為他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他在努力,這是給孩子的積極信號,讓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
孩子今天練字很認真,可以這樣表達:今天的狀態不錯,不僅寫得認真,字也比昨天好看多了,媽媽很高興。
今天主動幫父母做了家務,這樣夸他:今天這么積極,媽媽還沒叫你,就知道干活了,真是好孩子。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
小事件的肯定,就能激起孩子的“大回報”。
多去肯定孩子的態度,讓孩子潛意識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做事風格,讓他帶著動力去成長。
3)當孩子有困難時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幼年時體弱多病,直到4歲才會走路,因為身體的缺陷,阿德勒因此十分自卑。
看著意志消沉的兒子,父親鼓勵他說:“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情,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縛了自己,只要勇敢去突破,他的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正是父親的鼓勵,給了阿德勒堅定的信念,最終讓他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家。
每個父母,都該戴上“透視眼鏡”,去看見孩子背后困難與痛苦,并將它化成力量去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挫折并不可怕,但是父母要學會為他“打氣”。
此時父母的“大拇指”就代表著力量、勇氣和毅力。
最真誠的鼓勵,是讓孩子去“擁抱困難”,讓他更有毅力去前進。
4)孩子做錯事能敢于承擔責任時
一位老教授在給孩子上課時,問同學們“有沒有偷過家里的錢”。
只有一個孩子舉手了。
這位老教授對這個孩子說: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敢于承擔責任。
后來,這個男孩再也沒拿過家里的錢,因為他記著自己是一個勇敢并敢于承擔的人。
犯錯后,夸獎比批評更能刺激孩子去改變。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
“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比較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
好的夸獎會讓孩子對犯錯行為產生“愧疚感”,通過“套路”式的鼓勵,不僅能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
家長應該用一種“花苞心態”去教育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點,只要你去放大,就能收獲全新的孩子。
04
一位英國知名心理學家說:
“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20%-30%。而一旦得到肯定,潛能將被開發到50%。如果這個肯定來自家庭,那么他的潛能將提升70%-80%。”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的身后,都擁有一對“拇指發達”的父母。
因為他們會在孩子榮耀時,為他喝彩;
會在孩子困難時,傳遞力量;
會在孩子努力時,給他自信。
我們要做孩子眼里的“光”,就不要隨意貶低孩子,更不要吝嗇對孩子的欣賞,只會用耐心和賞識,去澆灌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