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懇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每日為您推送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俄羅斯人的一半歷史,都跟沙皇有關系。
俄羅斯有很多驚為天人的沙皇,比如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他們都跟羅曼諾夫家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那么,羅曼諾夫家族來自何方呢?
1.羅曼諾夫家族的來歷
15世紀前中前期,羅曼諾夫家族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領主。
風云變幻的俄羅斯大地上,領主若不奮發向前,便極有可能被其他更為強大的領主所吞并。
羅曼諾夫家族,正是一個勇于進取、不斷壯大的家族,他們的發家史中有陰謀詭計,也有血雨腥風。
羅曼諾夫家族英才輩出,男女皆有豪杰,當伊凡雷帝繼承莫斯科大公之位時,羅曼諾夫家族的扎哈林-尤里耶夫之姐,以其美貌與智慧,榮登皇后之位,為家族帶來了無上的榮耀。
扎哈林-尤里耶夫本人才華橫溢,深受伊凡雷帝的賞識。
伊凡雷帝盛怒之下,打死了自己的皇儲,扎哈林-尤里耶夫更是被委以重任,成為輔政大臣之一,與其他四位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新君。
伊凡雷帝在位時,尚能維持這五位輔政大臣之間的平衡。
隨著伊凡雷帝的離世,五位輔政大臣之間的權力爭奪愈演愈烈,逐漸失控。
歷史上權力的爭奪,往往伴隨著血腥與殺戮。
扎哈林-尤里耶夫雖竭盡全力調和各方矛盾,但無濟于事。
最終戈東諾夫脫穎而出,擊敗了其他競爭者,成為名副其實的攝政王。
新皇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登基,戈東諾夫更是權傾朝野,成為俄國的影子沙皇,費奧多爾死后他登臨大位。
他上臺后,立即對昔日的競爭對手展開清洗,扎哈林-尤里耶夫和他的兒子費奧多爾被逐入修道院,而另外兩位輔政大臣別利斯基和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也遭到貶謫,生死不知。
2.史上最強攪屎棍
當初的輔政大臣除了戈東諾夫,就剩下舒伊斯基,他就像一根攪屎棍,把眼前的局面攪得更亂。
戈東諾夫掌權之后,便將伊凡雷帝的幼子季米特里給流放了出去。
后來季米特里在一場意外中去世,流言蜚語已經危及到了戈東諾夫的統治。
戈東諾夫后來派遣舒伊斯基去調查季米特里的死因,實際上就是測試舒伊斯基的忠心,舒伊斯基也很上道,以自己的威望作保,聲稱季米特里自殺。
投名狀一交,戈登諾夫自然把他當做自己人,委以重任,但戈東諾夫不知道的是,這個人就是自己的掘墓人。
緊接著,戈東諾夫的一個家奴,在戈東諾夫那里受了委屈,為了報復戈東諾夫,謊稱自己是季米特里,而且還跑到波蘭,讓他們幫忙復國,此人便是偽季米特里一世。
波蘭皇帝一直想染指俄羅斯,如今有了機會,自然全力支持,偽季米特里帶著一支波蘭軍隊攻向莫斯科。
此時,舒伊斯基再次發揮了作用。
戈東諾夫派他去抵擋偽季米特里一世的進攻,他竟然將其打敗了。
然而舒伊斯基發現他實力不強,而且本來就是一個冒牌貨,便開始玩弄心機,故意將德米特里放進莫斯科,推翻戈東諾夫,然后自己撿便宜。
出乎他意料的是,偽季米特里一世到達莫斯科,順利成為沙皇,施行仁政,收攏了民心。
而且為季米特里一世還得到了原來季米特里的母親,也就是太后的承認。
舒伊斯基手中拿捏偽季米特里一世的把柄,竟然失效了,他狗急跳墻想造反,卻被偽季米特里一世給按下去了。
不過,偽季米特里一世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舒伊斯基再次發揮了他的屈膝投降的本性,向其效忠。
但舒伊斯基本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偽季米特里一世犯了跟戈東諾夫一樣的錯誤,留下這個隱患,便為自己死埋下了伏筆。
舒伊斯基暫時委曲求全,只是為下一次的造反積蓄力量。
1606年,他再次造反,這一次是偽季米特里一世給了機會,當初他上位全靠波蘭人支持,波蘭人自以為是偽季米特里的主子,來了一大批波蘭貴族。
波蘭貴族們在莫斯科皇城無惡不作,惹得天怒人怨,舒伊斯基稍加引導,莫斯科民眾便沖入皇宮,見到波蘭人就殺,殺紅了眼的民眾,順手把偽季米特里一世也給消滅了。
此時的莫斯科,陷入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境地,皇位自然到了舒伊斯基的手中。
3.另外一個攪屎棍
俄國內亂,波蘭這個攪局者,功不可沒。
波蘭原本期望通過扶持偽季米特里一世,左右俄羅斯政局,但送去的波蘭貴族,幾乎被俄國人悉數殲滅,它豈會善罷甘休。
很快,波蘭又轉而扶持另一人——偽季米特里二世,此人自稱是從俄國皇宮僥幸逃脫的偽季米特里一世,但實際上也是個冒牌貨。
波蘭人通過逼迫偽季米特一世皇后承認對方,再次發兵進攻莫斯科。
偽季米特里二世率領著一眾波蘭軍隊和部分擁護者,再次殺入莫斯科城。
舒伊斯基雖然打仗有幾分本事,但一直絞盡腦汁登上皇位,作戰的能力,便下滑了。
慶幸的是,偽季米特里二世比他更衰,整天沉迷于享樂,動不動就有人無故受難,波蘭指示他進攻,他卻置若罔聞。
波蘭人怒了,好不容易扶植了一個攪局者,竟然是反骨仔,只能派大將領兵攻向莫斯科。
偽季米特里二世倉皇逃往他處,最終被人殺死,而舒伊斯基在波蘭軍隊的攻勢下投降,兩個人的鬧劇這才結束。
波蘭皇帝本意是立自己的兒子為俄國皇帝,但波蘭連續操弄兩位偽季米特里搞亂俄國,早就失了民心,即便俄羅斯百姓同意,貴族也不同意。
于是,賢明的羅曼諾夫家族被推上了王位。
當時,伊凡雷帝的托孤重臣扎哈林-尤里耶夫已經去世,留下的是他的兒子和孫子。
他的兒子被迫成為俄羅斯的主教,無法繼承皇位。
俄羅斯的貴族們一眼便看中了他的孫子米哈伊爾,對方性格軟弱,易于操控。
無論是俄羅斯貴族,還是協助擊退波蘭軍隊的哥薩克人,都認為米哈伊爾是個理想的傀儡皇帝。
事實也確實如此,米哈伊爾極易受人擺布。
但貴族們和哥薩克人卻忽略了一點,米哈伊爾雖然軟弱,但他的父親—那位大主教,卻絕非等閑之輩。
米哈伊爾繼任沙皇之后,自知理政能力有限,于是請父親出山相助。
老主教一心為子、為國,同時又能將主教與國王的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自然樂在其中。
經過一番精心運作,他迅速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俄羅斯政局。
但副作用也很明顯,過度操勞,老主教積勞成疾,很快離世。
留下的米哈伊爾,又將好不容易聚攏的權力重新交給了貴族。
4.寫到最后
可能米哈伊爾此生最大的幸運,就在于擁有了一位杰出的父親吧。
別人拼爹,是為了爭奪沙皇之位,而他,意外成為沙皇之后,卻還在拼爹,直到把父親拼沒了。
以父親的犧牲,換來了羅曼諾夫家族幾百年的江山穩固,對于米哈伊爾而言,或許也算是一種滿足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