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于蘭州市博物館內的古塔
蘭州市博物館孔瑛
蘭州繁華鬧市之中、蘭州市博物館辦公駐地,隱匿著一座距今約500年的古塔,始建年代不晚于明嘉靖時期,因寺院大殿內曾供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塔”。
古塔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其所在的白衣寺是蘭州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寺院遺存。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該塔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塔隱于寺
蘭州市博物館里的文物有很多,但是隱匿于博物館里的白衣寺塔不可不提。白衣寺塔在民間俗稱多子塔,據清咸豐十年(1860年)撰刻的《補修白衣寺塔記》碑文記載:“白衣寺為前明肅藩王所建,相傳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數則重修。”寺院為明肅藩王所建,而白衣寺塔則是明肅王祈求得到神佛的庇護,以保子孫興旺、祈福鎮邪、自利利人的功德善舉。
白衣寺曾規模較大。原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以中軸線為主,主體建筑依次為山門、白衣菩薩大殿、多子塔以及兩層木樓閣(一層觀音閣、二層文昌宮)。東西兩側的廂房均供奉祠堂。東側由南向北依次是伽藍祠、送子將軍祠、送子催生子孫三慈母宮。西側由南向北依次是土地祠、旃檀神王廟、眼光痘疹廟三慈母宮。曾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兩次修葺,如今僅有白衣菩薩大殿和多子塔幸存。
白衣寺塔為八角十二層實心磚塔,總高25.7米。由塔基、須彌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基為錯牙式方形須彌座,長、寬各約七米,高約2.8米。須彌座的四面均為吉祥紋樣的磚雕,以如意紋、蓮紋、暗八仙等傳統圖案為主。塔身分為兩部分:上部為樓閣式,呈八角形錐體,高約18.5米,共做密檐12層,偶數層級在佛塔中極為罕見,在國內屬特例。塔身每層八面開龕塑像,每龕內供奉一尊泥塑佛像,96尊佛結印各異、生動唯美。每層角檐處各懸掛風鈴1個,若逢起風,鈴聲悠揚,清脆悅耳。塔身下部呈覆缽狀,正南方與塔基相連處開有一個較大佛龕,佛龕內原供三尊佛像,現已無存。兩側外有凸起磚雕對聯一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橫額是“聳瞻震旦”。據題款“太華道人崇禎辛未孟夏之吉”(太華道人是明末代肅王朱識鋐的別號),可推斷肅王朱識鋐應尊崇道教。此對聯明確了修建此塔的目的是明肅藩王為保皇權永固。最上面的塔剎為釉陶中空,由藍色仰蓮狀剎基、綠色寶瓶狀剎身、葫蘆形剎頂三部分構成。
2.塔剎藏寶
1987年冬,在對白衣寺塔進行加固維修時,從塔剎頂端琉璃球下出土了明代德化窯白瓷造像、佛經、鎏金銅佛像等珍貴文物;同時在正南方靠剎桿的土層中,又清理出一帶蓋帶鎖的黑陶甕,甕內裝有多個絲織品包裹的小包,包內有抱子觀音簪、魚籃觀音簪、銅鏡、銅錢、金銀器等一批精美的文物,這些塔剎出土的文物為我們研究明肅王在蘭州以及與古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參考和歷史依據。
在這一批出土文物中,兩件觀音簪和明代德化窯白瓷造像尤為突出,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兩件觀音簪于1996年6月被國家文物鑒定專家組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之后,依據兩件觀音簪的年代、質地、制造工藝、觀音造像的名號最終定名為“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青玉抱子觀音簪”“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白玉魚籃觀音簪”(簡稱“抱子觀音簪”和“魚籃觀音簪”);而明代德化窯白瓷造像因破損影響,被確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據筆者考證,該造像為明德化窯文昌帝君像。
這三件文物件件耐人尋味,古物留下的美,讓人們大飽眼福。
“抱子觀音簪”簪首內嵌造像為抱子觀音坐像,青玉質地,觀音梳高發髻、戴寶冠,圓臉豐頰、直鼻鳳眼、口微閉,身披天衣,寬袖羅裙,體形豐腴,莊嚴慈穆;觀音雙手抱一小兒,小兒呈坐姿,眉清目秀,裸雙足,憨態可掬。觀音坐像下為細金絲編就的三層仰蓮座,逐層延展。造像周圍均以細如發絲的金絲編結而成的把蓮題材,把蓮為一蓮葉、一蓮花、一蓮蓬組合而成,共為五束,觀音造像緊密鑲嵌其中。蓮葉纏枝側卷翻,花瓣平展,內鑲以珍珠和紅寶石略施點綴,蓮蓬為如意造型,上有四個圓孔,孔外施藍色琺瑯彩。造像后面以細金絲編成的回紋網為背襯,網后為扁平狀銀質簪挺,中間起脊,挺上簪刻銘文,正面鏨刻:“肅王妃熊氏施,伴讀姚進兼裝。”背面鏨刻:“崇禎伍年捌月初十日。”
“魚籃觀音簪”簪首造像為魚籃觀音立像,鏤雕背屏,白玉質地,高發髻,圓臉,細眉長目,豐鼻小口,著交領寬袖長衣,衣裙曳地,鏤雕披巾隨風飄起,右手提一籃,造型輕巧靈動,立像鑲嵌在細金絲編就的五把蓮和蓮座中,蓮蕊內嵌紅寶石。值得一提的是在五把蓮的蓮花與蓮葉之間,均勻地延展有用細金絲制成的四支細彈簧,每支金絲彈簧末端鑲有一粒珍珠點綴,珍珠動輒輕顫,搖曳生姿。蓮座有三層,用細如發絲的金絲編織成的蓮瓣焊接而成,上面兩層仰蓮瓣,下面一層覆蓮瓣,束腰部飾以聯珠紋。背屏后也用細金絲編成回紋的網,以托襯白玉造像。網后有銀質簪挺,呈扁平狀,中間起脊,簪挺上刻銘文,內容同上。
兩件發簪的出土均呈現了明代發達的累絲金嵌珠玉工藝,其制作考究,紋飾繁復令人驚嘆!觀音造像都使用了切割、雕刻、琢磨、拋光等制造工藝,裝飾則多用累絲工藝,由極細的金絲編成把蓮題材,內鑲以珍珠、寶石,兼用錘揲、焊接、鑲嵌、施琺瑯彩等技術,盡顯其皇室華貴富麗,完美展現了明代發達的細金工之高超技術。這兩件觀音簪用如此復雜的工藝和精美的造型制作而成,卻都無使用痕跡,應不是簪發實用,而是作為宗教禮儀專用供施物裝藏于塔剎內,結合兩件發簪銘文,都為肅王妃熊氏供施。再從裝飾題材上看兩件觀音簪周圍的五把蓮,中國民間歷來都有連生貴子之寓意,況且造像背后專用細金絲編成的網狀回紋,形狀綿延,生生不斷,所有紋飾都寄寓了強烈的祈子愿望,故諸多跡象充分證明多子塔是明肅藩王家族以祈子來保皇權承繼特意修建。
另一件白衣寺塔出土的珍貴文物明代德化窯文昌帝君像,為白瓷人像,一高一矮共兩位,高者為文昌帝君,人物體態儒雅、頭戴幞頭,面如冠玉、龍眉鳳目、上唇留須,頭部微低、呈俯視狀。身著寬袖長袍,腰間佩玉腰帶;右手執如意一枚,左手下垂隱于袖內,呈坐姿。矮者應為孔子,一旁侍立,頭戴冠帽,慈眉善目、留長須、微頷首、長衫曳地,寬袖掩手抱一書卷于胸前,溫文爾雅。塑像與石臺底座為一體燒造而成,通體滋潤,胎質細膩、釉色純凈、釉面肥厚,白中見黃,如脂似玉。此件德化窯白瓷造像充分體現了明代德化瓷造像的高超技藝,其作品以細膩潔白的瓷胎和獨具特色的“象牙白”釉將我國精湛的白瓷藝術推向了世界陶瓷藝術的頂峰,被后世譽為“中國白”,并被視為珍貴財富而備受追捧。
3.明肅藩王
說了這么多有關白衣寺塔的文物,那么修建古塔的明肅藩王到底為何人呢?
據記載,明初朱元璋把太子以外的皇子分封到各地,擁握重兵,作為專制皇權的軍事支撐,鎮守邊疆。其封藩制度讓宗室子弟世享著優厚的俸餉和待遇。明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太祖的第十四子朱楧出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3歲的朱楧便被封為漢王,二十五年(1392年),朱楧被改封為肅王,次年受命趕赴西北重鎮甘州(今甘肅張掖)。明建文帝元年(1399年),篤信道教的朱楧從甘州遷至臨洮府蘭縣(今蘭州市)。當時的甘州和臨洮相比,蘭州處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但朱楧遷蘭后大規模建府邸宮觀,倡導文化,對后來蘭州的發展影響巨大。
從朱楧受封為第一代肅藩王,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末代肅王朱識鋐,共9世11王,經歷251年。(肅王傳至第六代肅懷王朱紳堵時便絕嗣,由懷王的堂叔縉受襲封,懷王后的三代肅王已不是原封肅王的嫡裔。)從可供參考的資料來看,歷代肅王在蘭州為藩王時都有在大興土木、營建王府、修筑學宮、廣修寺廟和水利設施等公益事業方面作出較大貢獻,使蘭州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保護蘭州的文化古跡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也給我們留下了諸多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其中不乏出自于明代宮廷內府的珍品,而有一部分就源于白衣寺塔,這些塔剎出土的文物為我們研究明肅王在蘭州以及與古塔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參考和歷史依據。
幾百年來,白衣寺塔作為蘭州社會歷史發展沿革的遺存、明代建筑的典范、文化藝術的傳承,雖歷經多次戰火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說明它在建造塔體承載性能、保證結構整體強度方面均呈現了古代造塔及高層建筑的高超技藝。作為蘭州現存的一大文化景觀,地方文化藝術的標志和象征性建筑,為研究明代建筑科學技術、造型藝術、宗教信仰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提供了寶貴而詳盡的實物史料。而作為偶數十二層實心磚塔,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對研究明代建筑的發展和佛教文化的傳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非凡。
作者簡介
孔瑛,女,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多年悉心研究美術、書法、文物、剪紙等相關領域,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書畫作品展,發表《淺析徽宗御書錢及瘦金書體》《張掖大佛寺珍藏“金經”“北藏”探析》《博物館陳展中的手繪藝術》《明代德化窯梓潼帝君造像考析》等二十余篇學術論文。
人劃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