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在脆弱的時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是我們給孩子的更好的心靈支撐。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一個女孩求助:家人忽略了我的抑郁傾向怎么辦?
這個女孩原本成績很好,在班級幾乎是排名前三。
但是父母經常吵架,因此她的內心非常焦慮。
她說:
我一邊因為學業壓力有點抑郁,一邊又被父母的吵鬧弄得煩躁不安。
嚴重的時候會一邊哭,一邊罵,還一邊狠狠地打自己。
甚至有一段時間,出現了間歇性強迫癥,只要他們吵一次,我就打自己一次。
有時候打得不過癮,還會用小刀劃手臂。
可是,父母對我卻漠不關心。
上高中時,一次和媽媽吵架,又發生了嚴重的“自虐”,我在她面前扇耳光,手和臉都腫了,胳膊也劃傷了,媽媽卻在一旁大喊說我“沒良心”。
當時我尖叫著說“我有病”、媽媽聽完卻不理我,甚至用一種很嫌棄的眼神看著我說“矯情”。
她在網上傾訴:我心里的苦沒有人放在心上,就連我有病他們都不關心一下,有時候覺得我的存在都是沒有意義……
每次看見那些網絡上“吶喊”的孩子,都覺得很窒息。
為什么孩子的痛苦很多父母卻不重視呢?
其實,懂愛的父母不會讓孩子“生病”,不會愛的父母,只會“逼”得孩子更痛苦。
可惜,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不懂得愛孩子,他們會重視孩子的成績,卻是一個“情感盲人”。
父母的“情感盲區”是摧毀孩子的慢性情感毒藥。
01
“心盲”的父母,
是給孩子的精神虐待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被父母極度忽視是什么感覺?
有一個博主說:
不被重視,你就會活得像孤兒一樣,不僅敏感自卑,還會膽小懦弱。
小時候,父母嫌她太麻煩,把她丟給老人,后來終于去到父母身邊,卻又經常被父母鎖在家里。
每當她要求父母帶她出去玩時,父母都會說“小孩子家,能去哪,就待在家里”。
上初中,她被同學欺負,回到家父母還會罵她“小氣”,說“同學間的小打小鬧這么計較”。
那一刻,她真的對父母心灰意冷。
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她極其敏感自卑,性格也變得異常內向。
武志紅老師說:愛無回應,家也是絕境。
許多父母一點都不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想要陪,卻讓他去一邊玩;
鬧脾氣認為他不懂事;
厭學時,又覺得是孩子叛逆;孩子抑郁了,父母又認為這是矯情……
正是父母的一點點忽視,讓壞情緒擠壓孩子的胸腔,讓他從難受走向心理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情感忽視”,指孩子在成長中情感未被得到充分地滿足,它就會像一根刺一樣扎根在孩子心里,埋下“生病”的種子。
尤其是父母有這些表現時,真的是在一點點傷害孩子:
當孩子考好了,想要你表揚時,你卻打擊他;
孩子有開心的事和你分享時,你卻給他潑冷水;
當孩子說自己壓力大時,你說“小孩子有什么壓力”;
孩子有情緒時,你卻對他又打又罵……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
“情感上的忽視和冷漠,與身體受到虐待的傷害,是同樣糟糕的事情。”
不關注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場“冷暴力”,將傷害慢慢浸入孩子心里。
02
被忽視的孩子,
心里都亮起了“紅燈”
現在的孩子,不停地承受著來自父母的壓力,學業的壓力,人際關系的壓力,有時候精神崩潰時,真的很希望父母能夠看到。
可惜,很多父母只看到孩子的問題,很少去關心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
那么,“童年期情感忽視”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被忽視的孩子》中,作者指出: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它不僅是以“自我保護”的姿態拒絕他人的情感,同時也在“為難自己”。
這足以說明被忽視的孩子,內心早已亮起了“紅燈”。
1)空虛感:毫無欲望,也難以表達訴求
美國心理學家曾提出過“專斷性教養方式”:指的是拒絕和控制,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同時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特別是去干涉孩子的人生走向,讓孩子犧牲掉自己的愛好、理想和自由很容易讓孩子陷入“內心空洞”的局面。
負面的情感鏈接,就會讓孩子喪失控制感與成就感,最終形成消極、擺爛的“喪”姿勢。
這時候的孩子:
一方面容易讓孩子陷入一種“我無用”的負面循環,另一方面又會覺得:無論自己如何改變,最終都會被父母“掐”掉,所以內心只有深深的絕望。
久而久之,他從不敢表達自己到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最終變成毫無欲望的空心人。
2) 情感失明:感受不到愛,變得自卑
有一種特別嚴重的現象:當孩子做什么,有些父母都是“不在意”的狀態。
比如:
孩子明明考得很好,父母卻看都不去看一眼,反而在孩子面前保持沉默。
有些孩子,故意在父母面前刷存在感,但是卻以“乖一點”去阻止孩子任性。
父母的無視感會不斷延伸孩子的挫敗感:我不值得被關注。
進而形成“情感失明”的狀況。
這時候他對外界會表現得更冷漠,習慣拒絕別人對他的好,形成封閉的內心。
存在感很低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在人群中被別人關注,從而變得性格自卑怯懦。
3)低自尊、易焦慮和抑郁
來自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博士曾找來了來自以色列的3位在校大學生尋找203名志愿者兩次調查后,也得出類似的研究結論:
遭受情感忽視,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心理防御強、過度自我批評和對社交依賴,同時在意識到自己有對于愛、關懷和贊揚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隱藏的。
因此,被忽視的孩子:
他會不斷地“自我否定”,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有“不配感”;
對一切自己做得好的行為也會進行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經常覺得自己沒用,所以自己必須將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因此具有極強的低自尊人格。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曾提出: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在以后成長的過程乃至成人后,都容易出現孤單、自卑、低價值感、不會處理親密關系等問題。
不被父母關注的孩子,最終都會讓自己“生病”。
03
父母走心陪伴,
才能拯救孩子
父母,應當充當孩子教育的“陪伴者”,在孩子有困難時,父母就要為孩子分擔痛苦。
給孩子被需要,被溫暖的感覺,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與孩子的情緒同頻“互動”。
1)接納孩子的感受,不否定,不隔離
有一個女孩,因為工作的壓力和感情的不順讓她內心非常痛苦。
有一天她向媽媽哭訴:我是不是真的很沒有用?
媽媽這樣回應:
每個人都有人生低谷,我們遇到了不怕,但是你要學會在低谷中去奮力搏擊,你放心,如果你真的很痛苦,就回家來放松一下吧,媽媽的肩膀借你靠一靠。
有人說過:
無論成人還是兒童,在脆弱的時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許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中,是我們給孩子的更好的心靈支撐。
有些孩子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厭學、哭泣、求助甚至傷害自己。
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與接納。
孩子心里難受時,想要獲得安慰時,父母需要去認可孩子的情緒,無論孩子遇到什么困難,父母都要學會正視孩子的痛苦。
2)學會共情,看見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經常會遭遇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有時候痛苦、難受,有時候覺得空虛、孤獨、恐懼、害怕等,當遇到這種情況時,需要父母的共情。
就比如一個哭泣的小孩:
如果父母大聲斥責他,他也許是止住了哭泣,但是壓抑的種子會一直埋在心里。
相反,當孩子情緒不佳哭泣時,如果媽媽把孩子溫柔地抱在懷里,孩子就能感受到百分百的安全感,這樣負面情緒很快就會煙消云散。
“共情”相當于精神按摩,有利于一個人平復情緒。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更容易起伏,心思也比較敏感。
所以,我們要讀出他困境和情緒,然后盡量多一些擁抱,語言盡量多一些“我知道”等這些詞匯。
你就在跟他共情的那一刻成為了他的心靈伙伴。
3)尊重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
行為有對錯,但情緒無對錯。
當孩子每一次向我們求助時,我們要及時去回應他。
比如:
孩子想要我們多陪陪,那我們時間再多,都要擠一擠,去滿足他。
當孩子生氣、悲傷、焦慮、心情低落,自己無法處理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為他“排泄”。
當孩子因為一個題目而發脾氣時,我們可以引導:
“我知道你很難過,你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么嗎?”
“你覺得怎樣才能減少你難過的情緒呢?”
父母專注的眼神和鼓勵的動作、言語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我做什么,父母都會接納我。
他們更愿意放下心中的防御,而讓情緒走得更快。
父母多傾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想說什么、想要什么;用心感受孩子“想要我做什么”。
走心的父母,總是能溫暖地回應孩子。
04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
“一個行為是否能稱之為愛,要看接受的一方,心里有沒有感受到。”
是啊!
好的父母一定是父母的情緒接收器。
孩子難過時,父母會安慰;
孩子哭泣時,會共情;
孩子孤獨時,會陪伴。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一味“藥”,那就是父母的耐心,接納和愛。
也許你已經無意中傷害了孩子,請不必懷有深深的負罪感,此刻去關注孩子的每一次心理,和孩子一起走出困境。
只有被重視的孩子,才能跨越困難,蛻變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