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客多
在歷史上,像曾國藩這樣享受大名大位者,大多沒有好下場。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是很多功臣的宿命。
曾國藩為何能善始善終?這和他的為官方法有關。
成為兩江總督后,曾國藩把自己的為官方法總結成三句話,毫無保留傳給弟弟曾國荃。
了解曾國藩這三句話,就知道他為何能善始善終了:
第一句話:不要功高蓋主。
曾國藩從零創建湘軍,并消滅太平天國,他已經功高蓋主了。
曾國藩是通過什么方式,讓朝廷看到自己沒有野心呢?
兩個方式:
一是裁撤湘軍。
在任何一個時代,手中有兵就有權,因此,很多官員的手中一旦有了兵權后,就很不愿意拿出來。
曾國藩為了避免朝廷猜忌,攻下金陵后,立即下令裁撤湘軍,并率先把弟弟曾國荃的“吉字營”以及自己的親兵裁撤。
通過自剪羽毛的方式,曾國藩以此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忠誠,那就他沒有任何野心,更不會因為功勞大了后,就擁兵自重。
二是在北上剿捻過程中,故意失敗。
在很多人看來,曾國藩北上剿捻失敗,讓他顏面掃地。這是不了解曾國藩為官方法的原因。
曾國藩認為:獨享大名,實折福之道;與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這是曾國藩保護自己的策略。
消滅太平天國后,曾國藩已經得到了應有的地位、榮耀、權勢,如果他再把捻軍消滅,朝廷如何封賞他呢?
在曾國藩看來,如果天下所有的好事,都被自己獨享了,那么,必定引起他人的嫉恨,一定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當然,這也并非是曾國藩故意失敗,他當時制定的“河防”之策,即通過建立根據地,逐步壓縮捻軍活動范圍,將其包圍殲滅的思想,是非常正確的。
捻軍為騎兵,一味靠追隨圍剿,對清朝的軍隊來說,是無法做到的。
不過,朝廷的戰略思想,是要速戰,因此,對曾國藩的戰術很是不滿,最終讓李鴻章取代曾國藩。
從李鴻章消滅捻軍的過程來看,他所采用的戰術,也是曾國藩的“河防”之策,可見曾國藩并不是失敗在戰略上,而是為了不功高蓋主,采取的拖延之計,主動把機會讓出來給別人。
第二句話:不要才大壓主。
很多人自恃有才,往往不把領導放在心上。這樣的人,不是被領導拋棄,就是被領導處罰。
曾國藩很能把握好這個度。
比如在對待太平軍的戰術上,曾國藩始終認為,只有攻下湖北,占據武漢,牢牢把長江中游的主動權控制在手中,建立好大后方后,才能順江而下,直取金陵。
但是,咸豐皇帝并沒有采納曾國藩的建議,在湘軍收復湖北全境,沒有來得及休整的情況下,就命令曾國藩率師攻取九江、安慶。
曾國藩雖然對咸豐皇帝這種毫無韜略的指揮不滿,但他并沒有自恃有才,不服從命令,而是在行動中,積極尋找應對方法。
很多有才的人,面對平庸的領導時,往往會瞧不起他,甚至在言行上有一些傲慢的表現,這些行為,在曾國藩看來,都是在給自己埋禍根,因此,與領導打交道時,一定要謙卑、恭順。
第三句話:不要權大欺主。
有些人認為,曾國藩擁有強悍的湘軍,他為何不自立為王?
在曾國藩看來,這是最愚蠢的方法,這不僅是當時的清朝還沒有到摧枯拉朽的地步,也是曾國藩恪守不“權大欺主”的思想。
不做權臣,是曾國藩的為官宗旨。熟讀歷史的曾國藩非常清楚,凡是權臣,即使顯赫一時,最終也會引起公憤,不得善終。
在仕途上,無論一個人的功勞有多大,聲望有多盛,一旦有了“欺主”之心,就必定會為了私欲,結黨營私,給自己帶來麻煩,一旦倒塌,一輩子創建的所有功績,也都變零。
正是曾國藩掌握了這些為官訣竅,才讓他在立下不世之功,權傾天下的時候,也能被朝廷倚重,得以善始善終。
曾國藩的這些為官方法,對位高權重的人來說,值得了解。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