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7日,星期五,陰天
老羅在采訪的時候說:人和人最大的不公平是智力上的不公平,其實這句話是站不住腳的。于是我說,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公平是原生家庭。
有個朋友評論說:其實都是命,智力也是命,但意外不是命(很多其實是風險意識不夠或者疏忽導致的),可以說死亡是命(這點我在最后面講)。
我發現,好像很多人對這些事情的理解,都不是很清晰,于是分享下自己看法:
他這種說法,也算是沒錯,但過于籠統,很容易把原生家庭,宿命,以及公平之間的關系和定義搞混淆。
一
首先智力一定是在原生家庭之后的,科學早已經證明,超高智商和弱智都是極少數的,人和人之間智力其實差不多,為什么后來人會在智力出現那么大差距,其實和投入有關,智力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的,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不斷下降。
就是說,天才自不用說,一般人肯定比不過,除此之外,除非是弱智,怎么投入都沒用,不然,原生家庭的情況會影響家長對孩子智力方面的投入,由于投入的力度和時間長短的關系,慢慢智力就拉開了距離。
根據教育數據就能證明這一點,越發達地區孩子學習成績好的人數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家庭教育與公共教育資源的不同,導致了大部分孩子智力的不同。不是他們智力不夠,而首先是家長意識不夠,水平不夠,教育資源與環境條件也不夠等等,就讓很多孩子落后并且感知不到。
除了智力上,還有眼界,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性格和心理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從而讓孩子慢慢落后于其他人。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但沒聽說過智力決定命運的,可見,性格對人生的影響才是比較核心的,而性格是原生家庭決定的。
但是,性格和命運,也并非單一的因果關系,而是互為因果關系,這點很特殊,因為互為因果關系的事情,其實是很少的。
怎么理解呢,就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導致孩子在性格的塑造上出現偏差,又因為孩子的性格問題,又影響他成年后做出很多錯誤抉擇,從而又影響了自己的命運,就這樣循環往復,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二
那什么叫不公平呢?就是同樣的付出,得到的不一樣,或者有人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有人怎么付出也不能得到等等。這點在資源方面就很明顯,比如,同樣水平的人,身份或者位置不一樣,得到的肯定不一樣,當然還有硬件上的不公平,你生下來,就比別人漂亮,就帥人一臉等等都是不可否認的不公平。
三
那我們通常講的命,其實指的是宿命,宿命就是接受了先天生而為人的不公平,然后放棄掉自己后天的主觀能動性。就像,有些人身高1.45,卻把進入NBA打籃球視為成功,然后通過失敗來讓自己相信宿命論,這就叫命。另外不相信自己行或者認知局限不知道其實自己是可以的,從而明明不滿意現狀但選擇接受的,都可以叫命。
但還有一個詞叫命運,有一個運字在后面,就代表,其實還有機會,還可以通過自己的主動性,改自己的命。
所以,命不是注定的,惡性循環也是可以打破的,只是難度問題,就是說由于資源和條件的限制,你比那些原生家庭好的人,自己在自我教育上,需要付出的比別人更多才有可能。
而要想打破宿命,就得先開智,理解并接受世界的不公平,然后根據自己情況,去找到屬于自己的路,照樣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的,打破惡性循環,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不然人類就沒有勵志故事可以講了。
最后,既然有不公平,就有公平,就如那個朋友說的那樣。
所以,也挺有意思的,一生一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公平是出生,而最大的公平就是死亡 ,因為世界上無論誰,無論多牛逼,最后都得死,這可能是人類唯一能讓人覺得寬慰的事情了。
另外提一句,巴菲特老爺子,也快了,他一走,屬于他的時代就結束了,一切如露,如煙云,如夢幻泡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