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6月13日電(記者尹思源)連日來,北方多地遭遇高溫天氣。天津多地打破了1961年以來6月中旬最高氣溫極值。天津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尉英華表示,受暖氣團影響,天津出現了此次明顯高溫天氣,預計13日夜間將得到短暫緩解,但17日高溫還會卷土重來。
連日高溫,如何預防中暑?公眾對中暑有哪些認識誤區?中暑之后怎么辦?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醫學專家。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柴艷芬介紹,中暑是人體在高溫和濕熱環境中體內熱量過度積蓄,發生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的一種疾病。“當中暑發展為重癥中暑的最嚴重狀態時,就會發展成為熱射病,患者核心體溫多在40攝氏度以上,熱射病死亡率高。”她說。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閉門不出,也需做好防暑措施。”天津市北辰醫院綜合急癥科主任任思思提醒,雖然不出門可以避免太陽暴曬,但若是室內空氣流通不佳或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仍可能因熱量積聚而引發中暑。特別是體質較弱的群體,在夏季長時間待在環境悶熱且不通風的室內,較容易發生中暑。
另一個認知誤區是“出現中暑癥狀后,要馬上進入空調房降溫”。柴艷芬解釋說,人體主要靠皮膚完成散熱,如果中暑后立即進入空氣不流通且溫度過低的空調房,會引發全身皮膚毛孔劇烈收縮,阻礙毛孔正常排汗散熱,反而會加重病情。不恰當的降溫方式同樣值得警惕,吃冷飲并不是預防中暑的好辦法。“高溫天里應多喝水和補充電解質,高糖飲料或酒精會導致身體失去更多體液,因此在高溫炎熱天氣不宜大量飲用含糖碳酸飲料,也不適宜快速飲用大量冰鎮飲料。”任思思說。
專家指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建筑工人、交警等在戶外進行長時間作業的人群,老年人群體、慢性病病人以及兒童和孕婦等需要格外注意防暑。這些人要盡量避開高溫時段,避免暴曬,注意補水、補充鹽分與礦物質,飲食方面需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保證充足的營養、注意勞逸結合。
任思思表示,出現中暑癥狀時,首先要迅速從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若有體溫升高等癥狀,可采用物理降溫方式如使用涼毛巾冰敷、同時適量飲用含電解質的飲料,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鹽分。但要注意不要急于大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嘔吐、腹痛、惡心等癥狀。“出現中暑癥狀經處置長時間無法緩解時,需及時就醫。”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