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筆者還欠著一堆債,但是昨兒看到的這篇確實不能不寫。這篇就是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上的年度綜述,也是多學科專家的立場聲明(Position Statment),由第一兼通訊作者,大家也都很熟悉了的Gilbert H.L. Tang教授等撰寫的"Structural Heart Imaging using 3-Dimensional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JACC Imaging Position Statement"。
這里面的圖都非常珍貴,筆者斗膽引用下。
圖1 該綜述的中心圖
正文中,專家們將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范圍大致分為如下:
a)心內結構的器械閉合:卵圓孔未閉、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左心耳LAA、瓣周漏、瘺管,
b)經導管二尖瓣MV介入:TEER(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經導管二尖瓣環成形術、腱索置換術,
c)經導管三尖瓣TV介入:TEER、經導管瓣環成形術、經導管原位和異位三尖瓣置換術,
d)經導管主動脈瓣介入: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e)經導管肺動脈瓣介入:TPVR(transcatheter pulmonic valve replacement)、瓣膜成形術,
f)其他:腫瘤或血栓機械抽吸。
圖2 主要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療法,及其是否適合TEE和ICE的專家推薦。GA,general anesthesia;CS,conscious sedation
圖3 現階段3D ICE技術一覽
有意思的是,專家們特地指出,盡管一些器械廠家創造了“4D”一詞(以時間作為第四維度),但超聲心動圖本質上即是對心臟結構的實時成像。因此,該寫作小組一致認為,將時間作為M模式或2D成像的一個“維度”似乎不合邏輯,“real-time 3D-ICE”是更準確的描述術語。(mkt同事們:假裝沒看見~)
3D-ICE指導結構性心臟介入治療的流程建議
房間隔穿刺
房間隔穿刺是左心經導管介入治療(如左心房或二尖瓣)中的關鍵步驟,需盡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將3D-ICE導管送入右心室,可獲得雙腔視圖,手動操作導管有助于了解穿刺針針頭在前/后位的帳篷征:“tenting”。雙平面成像的新技術,則使0度和45-60度的視圖同時展現成為了可能,方便同時評估上下平面和前后平面。
對二尖瓣介入治療,測量穿刺點房間隔的高度至關重要,這可通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action,MPR)或單個2D視圖完成。當在單個2D視圖下看到針頭tenting時,應順時針旋轉3D-ICE導管,直至可觀察到二尖瓣平面,從而測量穿刺高度。在撤出3D-ICE導管之前,應排除心包積液。然而,由于3D-ICE探頭的成像深度有限,左心室和右心室長軸視圖不足以排除心包積液,應操作導管對左心室短軸成像。撤出房間隔鞘后,還應評價醫源性房間隔缺損的分流方向和程度,以便進一步的處理。
圖4 二尖瓣介入治療測量房間隔穿刺高度。(E)左向右分流,及遠處的Watchman器械;(F)手術結束時,短軸切面觀察心包積液
左心耳封堵LAAO
根據SCAI/HRS的建議,LAAO術前應行CT或TEE檢查規劃介入治療,尤其是在后期術中僅使用3D-ICE的情況下。這里,雖也可從右房觀察到LAA,但建議將ICE導管推進到左房以獲得最佳視野。解剖標志物(例如,Coumadin/warfarin嵴(就是左上肺靜脈和左心耳之間那條嵴)和左上肺靜脈)的方向,可能因ICE導管的位置而變化,造成混淆;此時,脈沖多普勒可幫助確定LAA的位置。ICE常用三個LAA成像的視圖:左心房中部視圖、左上肺靜脈視圖和二尖瓣環上視圖,如下圖5。如此,雙平面成像下即可評估封堵器的整個周長。MPR或2D成像(單/雙平面)可在無需過度操控左房內ICE導管的情況下評估LAA;這些模式中的任一種,可評估器械到位、壓縮和封堵器周圍漏,并確保器械的釋放流程符合規范。在手術結束時,ICE評估房間隔也很容易;但此時仍然因為3D-ICE探頭的成像深度和視野非常有限,推薦使用TTE評估心包積液的情況。
圖4 3D-ICE在LAAO術中的應用(先很震驚,十多Fr的3D-ICE也能以導絲為標志直接捅過去啊~~后來發現需要先用球囊擴張-房間隔造口術)
圖5 3D-ICE在LAAO術中的圖例
三尖瓣介入治療
ICE的“Home view”是右心室RV的流入/流出視圖,當3D-ICE導管從下腔靜脈IVC送入右心房RA,并向三尖瓣環TV打彎時即可獲得。在“Home view”下行雙平面成像掃過TV,可識別瓣葉,從而鑒別反流射流、瓣葉長度和瓣葉連接處,如下圖5。對于體型較大的患者,其TV的正常尺寸可高達6.0cm2/m2,此時3D-ICE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通常不足,無法對完整的三尖瓣瓣環和瓣葉解剖結構進行成像。是故,3D-ICE通常在三尖瓣介入治療中作為TEE的輔助。術中應始終留意ICE探頭長軸的方向,以優化成像晶體的數量,提升圖像質量;調彎(取決于不同器械的不同操控方式)來使ICE導管與三尖瓣解剖結構達到最佳對齊。
圖6 3D-ICE“Home view”下觀察三尖瓣不同位置的圖例
(一)三尖瓣TEER
三尖瓣TEER術中的超聲影像可能會受到夾子輸送系統的軸/桿、右心室導線或鄰近心臟結構(譬如人工左心瓣膜)對三尖瓣瓣葉的聲學陰影限制。此外,作為遠場瓣膜,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也會受到影響。鑒于這些困難,即使是專家,在ICE下確認瓣葉的夾持也可能具有挑戰。如果瓣葉夾持不足,會有脫落的風險。另一方面,3D-ICE作為TEE的重要補充工具,可在夾子釋放前評估和確認是否夾持充分和出現反流減少,從而降低相關并發癥的風險。
無論是使用TriClip還是PASCAL,操作流程都是相似的。患者在全麻下首先接受全面的TEE檢查,如果預估成像存在挑。戰,或術中遇到困難后,可補充使用3D-ICE。鑒于術中所需的寬視野,大部分前期步驟仍需TEE引導,3D-ICE顯示三尖瓣TEER的圖示如下圖7。
圖7 3D-ICE下三尖瓣TEER的步驟圖示,(G)和(H)顯示的是X-線下夾子開和關狀態下的影像;(I)最終MPR下判斷夾子位置和反流情況
(二)經導管三尖瓣瓣環成形術
使用Cardioband系統時,ICE導管在三尖瓣瓣環心房側需要逐步操作,從前向后順時針方向旋轉,并結合X-線透視和TEE。目前已發表了引導三尖瓣瓣環成形術的各類方法,但標準化的ICE操作和成像平面仍未系統化定義。專家們認為,“Probe-in-valve”技術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方法,如下圖8。
圖8 3D-ICE觀察三尖瓣環,注意(A)它可以精確地顯示心內結構,且降低了其他器械和食道的陰影及影響;以及(B)“probe-in-valve”技術示意圖,通過調彎先后將ICE頭端,放置于三個瓣葉的連接處
3D-ICE可能可以簡化Cardioband介入治療,因其克服了2D-ICE成像的有限視野,如下圖9。
圖9 (A)-(C),第一次錨釋放,右前斜位透視可引導ICE導管到位;TEE有助于可視化TV瓣葉和放置ICE導管;3D-ICE可進一步提高清晰度以克服成像挑戰。(D)-(F)顯示三尖瓣環前部,和6度錨的釋放。(G)-(I)顯示三尖瓣環外側,以及11度錨的釋放,3D-MPR ICE可提高清晰度以幫助成功釋放。(L)-(N)顯示成形術后的圖像
(二)經導管三尖瓣置換術
與TEER或瓣環成形術相比,經導管三尖瓣置換術TTVR也可消除三尖瓣反流TR。因目前能施行這類介入的中心數量有限,3D-ICE指引下的TTVR僅有一些病例報道,如下圖10。
圖10 3D-ICE指引下逐步完成EVOQUE的TTVR,使用的是12.5Fr的AcuNav Volume導管
二尖瓣介入治療
食管就位于左心房頂部的后方,因此TEE可獲得最佳二尖瓣MV的成像效果,3D-ICE就很少用于二尖瓣介入治療。然而,在部分TEE可能不適合的情況下,譬如食管/胃疾病、脊柱疾病、大型食管裂孔疝、凝血病,3D-ICE可有效地指導二尖瓣介入治療。
圖11 二尖瓣介入治療的關鍵ICE視圖。(A)二尖瓣連合視圖,可對瓣膜進行側向/內側評估。(B)在(A)圖的基礎上雙平面成像顯示二尖瓣長軸視圖(ii)。(C)顯示二尖瓣的MPR,連合視圖(i)、長軸視圖(ii)、短軸視圖(iii)和3D視圖(iv)
(一)二尖瓣TEER
最近的報道證明了使用MitraClip系統,在3D-ICE下進行M-TEER的可行性,如下圖12。
圖12 二尖瓣TEER:房間隔穿刺和基線評估。(A)和(B)顯示了房間隔穿刺時的雙平面視圖,可見鞘管穿過房間隔以及預成型硬導絲的定位。(C)-(E)相應的X-線透視圖像,注意房間隔造口術(用球囊的那個)有助于3D-ICE導管進入左心房。(F)-(I)二尖瓣反流的基線評估
圖13 二尖瓣TEER:夾子釋放。(A)ICE導管位于TEER輸送系統(CDS)的上方,指向下方,以便在操作時可觀察到MV和CDS。(B)MitraClip的雙平面或MPR,可觀察到夾子定位。(C)顯示夾子垂直于MV的連接處,且推進到了LV。(D)夾子位于二尖瓣瓣葉下方所需位置的中心,并通過MPR指引夾住瓣葉。(E)最終評估
(二)經導管二尖瓣置換術
3D-ICE下行經導管二尖瓣瓣膜置換和瓣中瓣的早期經驗表明,其可行性和技術成功率與TEE相當。ICE可引導房間隔穿刺、房間隔造口、器械穿過二尖瓣環、瓣膜定位/釋放、高壓球囊后擴/瓣中瓣生物瓣膜斷裂,以及釋放后的功能評估。術后還可以評估需求并在適當的時候行房間隔封堵術。盡管如此,侵入性血流動力學檢查與經胸超聲心動圖結合使用更為可靠,高危患者應考慮結合使用。
盡管ICE在二尖瓣介入治療中具有優勢,但專家們目前不建議完全取代TEE。但是(這是個很重要的但是),二尖瓣瓣中瓣和選擇性環中瓣這類手術,則促進了3D-ICE的運用,特別是二尖瓣原有生物瓣上存在透視標志物,且左心室流出道阻塞風險最小的情況下。
圖14 ICE引導下的經導管二尖瓣瓣中瓣。(A)-(D)ICE引導下的房間隔穿刺、房間隔造口、器械穿過二尖瓣、瓣膜定位/釋放、高壓球囊預擴/后擴,以及術后的功能評估。(E)術后評估房間隔。(F)因ICE的遠場距離有限,在二尖瓣置換后應保留導絲便于引導ICE進入左心房。(G)使用NuVision成像技術顯示二尖瓣瓣膜
(三)瓣周漏
3D-ICE探頭的放置部位,取決于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瓣周漏的位置。大多數情況下,3D-ICE導管可放于右心房、或右心室。對于二尖瓣側的瓣周漏,可能需要直接放在左心房內。對于主動脈前的瓣周漏,可能需要直接放在右室流出道RVOT內。3D-ICE引導的瓣周漏封堵成功率與TEE相似,并發癥罕見。
3D-ICE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應用
2D-ICE最初就用于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病,但因缺乏MPR、電子控制和實時3D成像,在復雜病例中的實用性有限,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其對這些患者的療效。
圖15 3D-ICE引導下的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A)NuVision成像技術下的ASD封堵。(B)-(E)右室流出道RVOT、肺動脈瓣和主肺動脈的多平面成像
當前的挑戰與未來的方向
最后,專家們也寫到,3D-ICE的廣泛運用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一次性使用的導管成本和心超系統的軟件升級,這都會影響到資源有限的醫保系統。與TEE相比,陣列較少等限制會影響圖像質量(3D-ICE探頭中的矩形陣列,與3D-TEE探頭中的方形矩陣陣列不同,導致正交平面圖像不理想,3D的圖像和彩色多普勒評估的質量也非最佳。專家們認為,也許更大的ICE導管可克服這一限制)。盡管經驗豐富的中心研究顯示,對精心篩選后的患者使用3D-ICE可有效地完成復雜的結構性心臟介入治療,但隨著這一技術在經驗較少的中心和大范圍人群中的引入,這些有利的結果是否會保持仍有待觀察。
還有一個比較大的限制,仍需要更低的成像頻率和更深的穿透力,可使得ICE導管在右心對左心結構進行成像,從而減少額外的房間隔通道需求。另一方面,左心房中的ICE導管也會隨著其他鞘管/導管的操控而移動,妨礙成像質量。
此外,在培訓部分,專家們也指出,缺乏可靠的數據來評價使用ICE的能力所需的最小經驗手術數量,這也是當前一個重大挑戰。之前,2019年的ACC/AHA/ASE指南中建議,對III級結構性心臟的超聲心動圖能力,最低的ICE手術量為>=10例。
圖16 3D-ICE目前的挑戰和未來的方向
引用文獻:
1. Gilbert H.L. Tang, Syed Zaid, Rebecca T. Hahn, et al. Structural heart imaginig using 3-demensional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JACC Imaging position statement.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jcmg.2024.05.0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