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昨天的文章《關鍵信息,只會在小圈子里流通》里面有個小栗子,說最近那個中專女生,數學競賽獲得12名的事兒。
有打賞20多次的讀者問,萬叔覺得,這是不是說明了教育體系的失敗?
以下是正文。
萬叔把這個問題,發給了在華南理工大學的教授。
教授發來一個表情,說,你也看這種東西。
不是還有人說,這個12名應該破格錄取,像周鴻祎一樣保送浙大么。
這純粹是搞笑的。
一個民辦的數學競賽而已。
萬叔從聊天里,感受到了體制內的不屑,就像學術論壇看民科的感覺。
就沒有再聊下去。
為什么網上和現實,有這么大差距?
因為在樸素的情感里,一個中專的,學服裝設計的姑娘,逆襲成為學霸的事。
是典型的流量爽文。
這種在20年前的網絡爽文里,就層出不窮。
這是互聯網的流量屬性決定的。
如果現在有兩個劇本。
一個是小孩爹媽是高管,從小做了學習規劃,進私立,找家教,培養出一個清華的兒子,刷了全世界的獎項回來。
另外一個小孩爹媽是貴州山里的,小時候去學校讀書要淌河,冬天凍到有凍瘡,結果憑自己的懸梁刺股,考上了清華。
哪一個更吸引你?
必定是后者嘛。
雖然后者是系統內的超級變量,是不能規劃培養、用邏輯和方法復現的。
但你就是覺得很爽,你覺得是有概率突破階級的。
只是那個人不是你而已。
人天生有共情力,很容易把自己帶入進角色。
但你從概率學上來說,前者肯定更容易出成績。
有點殘忍。
但創始人筆記一直以來的風格,就是戳破那些粉色的泡泡,先讓你看到事實的真相。
咨詢行業有一個專業屬于,叫隱形指標顯性化。
就是把原來,沒有基準線,沒有描述,但確實存在的變量,描述出來,從而可以學習、利用、改造。
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實際上,為什么姜萍這次的事,能上這么大的熱搜,恰恰是由于,應試教育體系的成功。
除了姜萍以外,絕大部分的參賽者,都是清華北大、哈佛斯坦福的高材生,這就說明了體系的力量。
什么意思?
如果你把教育看作一個行業,發展是這樣的。
剛開始,行業沒有標準,評價體系不統一。
主要靠大家的舉薦和印象來推薦,處于無序和草臺班子階段。
慢慢的,行業開始有標準,有教學和測試評價體系。
這個體系激發了大家的動力,讓人人向往行業,產生正向循環。
體系能讓篩選出來的人成功,而他們的成功又強化了體系的價值。
就像讀書那會說的,今天我以XX為榮,明天XX以我為榮。
姜萍的現象級爆火,主要是因為這事兒發生得少。
為什么發生得少?
因為現代教育體制,已經把絕大多數優秀的人才篩選出來了。
就像李世民看見科舉出來的,那些兩眼清澈的大學生,感嘆了一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為什么李世民會有這樣的感嘆?
他看到科舉作為一個體系,產生了它的價值。
把本來亂向的個體,梳理出了一個定向的發展方向。
從無序變到有序。
有人說浙大回應保送,說“我們按規矩辦事”,是不得體。
但你站在利益視角再想想?
浙大的招生,他的目標是什么?他的KPI是什么?
作為一個教育單位的職工,我的目標,是看網上的那些話,就主動發生說這個孩子我們要定了!
還是先擋回去,學校里研究研究,最后代表集體發聲?
前者是爽文,明白嗎?
不是真實的世界。
真實的世界是由體系、利益、階級構成的。
你覺得浙大招生辦,應該把這種優秀的人才搶過來,不然就是對人才的玷污和浪費。
實際上招生辦的人想,我要這么說了,會不會不當言論被學校處理?
校領導想,我要這么說了,會不會不符合教育局的規定?
教育局的想,我要這么承諾了,會不會以后有更多有錢有勢的家長,買通一些民辦的競賽,然后把家里的公子哥送進學校來?
你看,這就是體系下,推動一件事情的復雜性。
網上那些營銷號,振臂一呼,代價讓別人承擔,當然很爽。
多數都是沒有在復雜系統內淫浸過的簡單想法。
萬叔服務過不少百億、千億的大企業。
越是復雜的企業,越是有冗長的決策流程,復雜的利益生態。
比如之前,萬叔認識一個寶潔的姑娘,覺得工資低了,跟領導提要加薪,不然還房貸有壓力。
領導一手把她提拔起來的,覺得她能力強、態度好,也能拿結果。
但就有點無奈。
為什么?
因為在權限范圍內,漲薪的部分已經全部給出去了。
領導當然知道,這姑娘去別的地方,很快就能升職加薪、年入百萬的。
但在寶潔這個體系里,當時就很難做到。
往上再報再申請,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甚至危及到自己的職業生涯。
所以,領導甚至提出了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讓姑娘先離職,然后過兩年再回來,重新按能力和結果定崗定級。
個體幾乎是沒有辦法與系統抗衡的。
哪怕系統有自己的問題,或者產生了遺憾。
但改變系統,本身就有巨大的成本。
所以,據說姜萍這事兒,國內的學校大多回避,而歐美的名校反而伸出了橄欖枝。
先不論真假,但這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前面講了行業發展的兩個階段。
再往后,行業會出現一個主流趨勢,以及很多次生趨勢。
放在教育來講,主流趨勢就是通過高考,次生趨勢就是各類保送和申請。
實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名牌大學,多是申請制,從系統上來看,更加靈活。
當年“哈佛女孩”劉亦婷,作為一個在國內勉強985,肯定考不上清北的家伙來說,就是因為恰巧結識了美國成都領事館的外交官。
通過一系列運作,利用規則漏洞,才申請上了哈佛。
這事兒要放在清華北大,被查出來估計校長都要被罵下臺。
所以,推動這件事,營銷號的力量也就到此為止了。
前面講了,不同層次的力量。
個體是沒法抗衡系統的。
能抗衡系統的只有系統。
能改變系統的,更大的力量是趨勢。
目前來看,我國的教育,并沒有打算摒棄高考這根指揮棒,搞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的趨勢。
在這個層面上,你再想想。
如果真的百花齊放、不拘一格了,對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真的好嗎?
昨天講了信息差、練習差、資源差。
如果一個賽道上,競爭對手可以靠資源差全面碾壓,這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個階級躍遷的好賽道嗎?
所以,創始人筆記的讀者,對這些時不時爆出來的新聞,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通過拆解、分析、批判性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而不是每次被營銷號帶節奏,被垃圾信息占據了時間和認知空間。
而對于姜萍來說,不糾結、不抱怨,越早看透這一點,去更廣闊的區間尋找自己的機會,就越早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區間。
最后,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姜萍,怎么充分利用這次的曝光,謀取一個更好的生態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