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出現改變了游戲規則,它可以指數級提高人類和機器的能力,給服務和產品的供需雙方都帶來了動態競爭壓力。市場正在關注哪些硬件和軟件公司可以從這場自互聯網出現以來最大的革命中獲益最多。
ChatGPT問世以來,英偉達、蘋果等硬件公司和微軟、谷歌等軟件公司,市值都達到萬億美元級別。
6月初的臺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前,最有價值的AI芯片設計者——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展示了如何通過并行運行專用中央處理器(CPU)和圖形處理器(GPU)來使計算速度提高100倍、能耗增加3倍,但額外成本僅增加50%。這種計算速度確保了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AI應用程序可以在英偉達芯片上運行,可以獨占AI這一專屬市場,讓英偉達股價實現驚人的漲幅。
臺北國際電腦展還展示了宏碁、華碩、戴爾、惠普、聯想、微軟等主要品牌生產的人工智能個人電腦(AI PC)芯片。多年來,
筆記本電腦、PC和服務器芯片都是基于英特爾和AMD的x86架構,而蘋果、高通和三星使用的則是英國創立的ARM架構,推動了大多數手持設備軟件平臺的發展。這些x86處理器功能強大,但能耗高、易發熱。新一代AI芯片實際上是功能強大的芯片計算機,將顛覆基于x86架構的舊電腦市場。
什么是AI PC?
微軟定義為CPU、GPU和神經處理單元(NPU)的組合,它們與微軟Copilot軟件和命令鍵一起,就能成為具有AI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或臺式機。
例如,宏碁已經生產出一款集成Copilot的筆記本電腦,AI助手可以幫助用戶解決復雜的工作。換句話說,AI PC將帶來一系列全新的智能硬件和用戶友好型軟件,幫助個人、公司和政府利用AI提高生產力。
但AI PC會引發競爭問題。
規模經濟可以降低邊際生產成本,使生產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方便。然而,這些收益并不能保證供給彈性,如果供應鏈的某個環節中斷,可能會導致整個供應鏈生產停滯。
過去美國是如何取得技術優勢的?
美國的科技制造商認識到,與規模較小的“特定需求”國防市場相比,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具有顯著的規模和成本優勢。這些公司將在消費市場獲得的巨額利潤繼續投入到研發中,推動產品持續改進,并贏得競爭優勢。擁有品牌專屬市場的領先科技公司,比如微軟、蘋果,都可以創造高額利潤,然后將利潤用于下一代技術研發,這給既無規模效應、又缺少資金來研發AI的追隨者帶來壓力。
展望未來,競爭的焦點將是哪家科技公司或硬件制造商能夠開發之出被大眾消費市場接納的AI產品。
《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敦促美國及其盟友提升研發水平以保持技術優勢。
制裁和關稅意味著競爭對手可能無法獲得AI知識產權、芯片、硬件、光刻機以及關鍵材料。然而,遏制戰略不可能永遠奏效,中國科技公司正在研究替代解決方案,一是可以模仿納米芯片的性能,二是可以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
最近幾個月,英偉達、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為等大型科技公司都開始在東南亞建設數據中心。東南亞經濟規模接近4萬億美元,擁有大量廉價能源,比如水電、太陽能、水和石油天然氣儲備等,這些都是生產AI芯片和建設數據中心所需要的。
對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在關鍵技術上實現趕超的機會。半導體供應鏈是全球性的,沒有哪個國家擁有生產半導體芯片所需的一切資源。芯片設計市場正在經歷爆炸性增長,每個專業領域都需要設計芯片。技術競爭歸根結底是生產鏈各環節人才的競爭。
總之,隨著AI、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技術競爭已經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