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姿是跑步愛好者者會關注的一問題,正確的跑姿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助你跑得既快又遠,還可以避免運動損傷。
本文介紹跑姿分析的幾個關鍵點,跑步愛好者可以通過拍攝一段自己的跑步的視頻,通過逐幀觀看來分析自己的跑姿情況。
落地方式
在對于落地方式的觀賽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落地方式無非三種:腳跟先著地、全腳掌著地和前腳掌先著地。
三種落地方式各有優劣,雖然對于優秀的專業運動來說,前掌落地的比例會更高,但這種方式未必適合所有人。強行改變自身的習慣,會帶來額外的受傷風險。
還應觀察的一點是在落地時膝關節的的彎屈角度,這個角度的合理范圍在155-165度左右,如果屈膝角度不足,或干脆直膝180度落地,那就會缺少肌肉緩震給關節造成更大沖擊,增加受傷風險。如果角度過大,又會增加身體垂直振幅,降低跑步經濟性,費更多力。
觀察著地位置與身體重心的關系,一般來說,好的著地位置應在身體重心下方,腿后跟著地的方法經常造成小腿的過度前擺,這樣的方式會在落地時造成剎車效應,增加受傷的風險。
蹬伸與前擺
對于蹬伸與前擺階段,需要觀察的內容包括小腿折疊角度、腳離地時前擺小腿與蹬伸腿角度,膝關節前頂等項。
腳觸地過渡后,前擺腿折疊提拉,一般來說,膝關節折疊角度越大,越容易獲得較大的步輻。要注意的是,折疊并不等于后撩,除了屈膝,還要屈髖,使腿更靠近臀部。
當然大幅度的小腿折疊在獲得更大步輻的同時,對下肢力量要求也會更高。應用這樣的技術動作要根據自身的能力來選擇,如果力量方面沒有達到要求,這樣的跑姿很難一直保持。有很多高步頻運動員也不會采取特別大程序的小腿提拉折疊。
比如鈴木健吾在小腿提拉折疊這項技術上提拉角度就是遠遠小于大迫杰的。
在這個階段還需要觀察送髖情況,即在雙腿交替前進的過程中,髖關節和大腿的幅度始終取決于跑動的速度,當大腿跨步向前踏出與地面呈90度夾角時,髖關節也與踏出的大腿方向一致。
比如出發抬起踏出右腿,骨盆兩側繞著髖關節向右腰部,利用腰腹的核心力量保持腰部的15度角左右,越遠的距離越遠,髖關節的左右角越大,隨著手臂擺動幅度的增大,跑步速度也越快。
還有一項需要觀察的技術,蹬伸腿離地時前擺腿的小腿和蹬伸腿之間的角度,一般來說,兩者處于平行狀態即可說明前擺腿頂膝充分,蹬伸腿蹬地發力充分,這樣可以獲得更穩定的身體狀態和更大的步幅。
擺臂
在擺臂階段,要注意擺臂幅度不要過大,前不露肘,后不露手。
擺臂時手肘向外打開,進行積極的后擺,前擺時大臂與地面垂直。手不要打開,擺臂過程中雙手盡量靠近身體,從身體外側沿對角線向胸中線運動。這樣更加省力,也更加穩定。
當然擺臂方法也有很多,不必一定向某些高水平運動員看齊。即使是高水平運動員,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跑步習慣,比如孫英杰、安藤友香擺臂幅度就是非常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