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中國郵政發布《關于嚴肅郵資票品經營銷售紀律的通知》,文件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治理打折郵票。
所謂打折郵票,就是低于面值銷售的郵票,這類郵票并非倒賣者“賠本割肉”產生,而是部分郵局違規向大客戶低價傾銷導致的,至今這種現象已經存在幾十年時間。
這種郵票的折扣力度能有多大,在網購平臺上,真郵票的折扣已經低于五折,超過100元還可以包郵,即便這樣的價格售賣者依然有利可賺,那么他們拿貨的價格只會更低。
許多人認為,如今已經沒有人寄信了,所以郵票打不打折都沒有購買意義。
其實除了寄信,郵政的普通包裹也支持郵票抵扣資費,對于起步價6元的包裹來說,五折的郵票相當于實際支付3元,對于要寄大量包裹的用戶確實相當實惠。
此次郵政的《通知》也并非簡單的空話約束,而是罕見的提出了現在打折郵票出現的幾個內部原因:
(一)大額郵品銷售和員工薪酬掛鉤。也就是說部分郵局給員工分配郵品銷售任務,完成會有薪酬獎勵。因按售價無法賣出,于是員工打折銷售郵品,并通過薪酬對損失進行彌補。
(二)給員工硬性攤派本崗位職責外的郵品營銷任務。員工為完成業績,只能虧本售出。
(三)違規向同一人批發50版及以上連號的整版郵票,違規未破版下發、未按規定進行條碼掃描,甚至出現先銷售后補碼的作假行為。
《通知》對打折郵票出現的情況分析非常到位,但幾十年的頑疾能否通過一紙文件有效改變,甚至說完全杜絕,其實并不容易。
首先打折郵票的數量已經積累多年,即使是二十年前的郵票依然有大量存貨,每年如此巨量的紀特郵票發行,只會越積越多,在沒有更多使用途徑消耗之前,數量一定是決定價格的首要因素。
其次,郵票印刷量并沒有和實際使用掛鉤,新發行郵票被大量用于集郵品開發,綜合服務柜臺根本見不到使用消耗,缺少作為收藏品的先天條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知》中郵政還是將郵票定義為一種商品,無論是“影響國家名片聲譽”還是“打擊集郵者熱情”,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打折郵票危害到了郵政企業的利益。
《通知》試圖改變的,是打折郵票兌換成郵政服務后產生的損失,卻只字未提作為郵資憑證的郵票該如何增加消耗。
也就是說,即使《通知》的內容全部付諸行動且落實到位,也不能改變郵票的發展現狀,因為在電子支付就能解決的時代,誰會原價買郵票寄包裹,沒有折扣就更不會有人去使用郵票了。
一面是二十多年積累了幾百億元面值的郵票,一面是每年十多億元面值的新增,郵政就算在新郵上完全杜絕了打折傾銷,可已經存在的打折郵票又該如何消除?
如此巨量的日積月累,又沒有切實可行的消耗制度,那么如何“嚴肅治理”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