覐(yáo或jué)公簋
周成王二十八年 2014年國家文物局劃撥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覐(yáo或jué)公簋原是香港私人收藏,現展于國博,雖非考古出土品,但形制和銘文都符合西周早期的規范,并沒有真偽的異議。
覐公簋口徑18厘米,高12厘米,兩耳之間寬21.6厘米。其形制為盆形直棱紋圈足簋。頸部裝飾有渦紋、獸首,“立刀形”紋和顧首龍紋。腹部飾直棱紋,圈足飾變形夔龍紋。雙耳為獸首半環耳,耳下有圓角長方形的小珥。
覐公簋內底有4行22字銘文,釋讀如下:
覐公作妻姚簋,遘gòu于王命唐伯侯于晉,唯王廿又八祀。
意思是:覐公為妻子姚氏作了這件簋,正值王命令唐伯去晉地做諸侯,這一年是王在位第二十八年。
幾點討論:
1、作器者覐(yáo或jué)公
第一個字專家有不同釋讀,是作器者的名字,并不影響銘文的意思。銘文最后有一族徽,結合銘文特點,覐公可能為商遺族。
2、妻姚
一般認為“妻姚”即姚姓之妻,也有學者認為是“郪qī”字,為地名。
3、遘gòu于
是常見的表述方式,“遘gòu”是會、遇之意,“遘于”就是正值、正好碰上。
4、王命唐伯侯于晉
意思是“王命令唐伯去晉地做侯”。“侯于”是金文常見的表述方式,即被封者從原駐地遷到受封之地。例如克罍、克盉銘文中的“侯于燕”就是“被封到燕地去做侯”。
這段銘文證明了史書記載的“改唐為晉”:晉侯燮父xièfǔ繼承了其父唐叔虞的封號,為唐伯,在周成王的命令下從唐遷都到晉,并且爵位有了提升,從“伯”變成了“侯”。
5、“唐”在何方?
覐公簋證明了唐和晉并非一地,《史記?晉世家》中說:“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泵枋龅暮芎?,因為晉侯墓地的發現,確知晉為曲村天馬遺址,但唐在何方?尚無結論。
目前有數個猜測:臨汾的浮山橋北遺址、洪洞永凝堡遺址、臨汾龐杜遺址、鄉寧縣鄂侯故壘,但都尚未能以考古發現證實。
6、唯王廿又八祀
意思是王在位的第二十八年。從簋的形制知道是西周早期的簋,那么這位王不是周成王就是周康王,目前主流認為是周成王。
但是,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成王在位22年,康王在位25年,都沒有在位28年之久,覐公簋的銘文挑戰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7、最早的金文“晉”字
有一個說法:晉侯鳥尊銘文中的“晉”字是金文中最早的“晉”字。(“晉”字出現使用的較晚,甲骨文中有一個“晉”字,但含義不明。)若覐公簋是真品,那它記錄了“改唐為晉”的歷史,從此之后,晉國的君主才能稱為晉侯,鳥尊銘文中的“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里的“晉”字,無疑是晚于覐公簋的。
迄今金文中最早的“晉”字見于覐公簋,其含義為地名。
覐(yáo或jué)公簋補證了文獻的缺漏,揭開了晉國早期歷史的面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