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針對中興和華為做出一系列動作,目的是阻止這兩家公司的發展。后續又有更多的中國公司被列入遏制發展的名單。我們發現,只要是我們發展到一定階段有望實現突破,開始威脅到歐美公司的市場地位時,無一例外地會受到當地的政策限制。
這些被限制的公司業務集中在信息技術領域,說明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我們最有希望的潛在優勢,開始威脅到歐美公司的市場地位。
在容量有限的全球市場,一個新面孔的出現,對舊格局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在現有規則下,依靠市場手段難以阻止新生力量,必然會使用政策手段去打壓對手。這一情景又一次在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上重演。
今年5月,美國宣布對來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稅收由25%增加到100%。歐盟委員會也于6月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最高加征38.1%的額外關稅,7月4日起生效。此外,土耳其也宣布于7月7日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40%、至少7000美元的關稅。
如此一系列操作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威脅到了歐美企業的生存。威脅不僅來自由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也來自于我們先進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先發優勢,和中國制造業強大的產能優勢。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汽車這一制造業的明珠,終于開始真正地出海,邁向全球汽車市場。政策的限制,也并沒有限制住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化趨勢。
據能源市場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的數據,2024年1月至4月,全球80個國家注冊的電動汽車總銷量為428萬輛,同比增長20.3%。其中,中國市場1-4月共銷售250.5萬輛,同比增長28.6%,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8.5%。
中國新能源汽車表現出色,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占全球比重超過60%。
其中,比亞迪表現得尤為突出,2023年成為中國汽車70年歷史中第一個全球前10的中國汽車品牌。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驕傲地宣布,本月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竣工投產,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標志著比亞迪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近日,英國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公布了2024年汽車行業品牌價值100強榜單,比亞迪奪得中國品牌第一,位列第11,第26~50名有多個中國汽車品牌上榜,哈弗第30,吉利第36,長安第44,蔚來第46,理想第47。從出口量統計,上汽、奇瑞成為第一梯隊,吉利、比亞迪、長城、長安成為第二梯隊。中國品牌集體突破,攜手并進的趨勢非常明顯。
國產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出海的規模逐年增大,呈現出加速趨勢,同時,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讓歐美政府坐不住了。2023年9月,中國汽車品牌在德國國際車展上集中展示了近幾年的成績,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德國總理朔爾茨馬上宣布,德國將推出一項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旨在支持德國的汽車產業。此后歐美的一系列動作,包括反補貼調查、提高征稅,都從反面印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長足進步。
新面孔可能贏得利潤,然而最難贏得的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長久地立足。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無論以什么模式開局,最終只能依靠先進的技術和過硬的品質去贏得消費者的尊重。道理很簡單,尊重是相互的,企業提供優質的產品就是對消費者的尊重,反過來消費者才會尊重這樣的企業。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南亞市場,中國摩托車依靠成本優勢擊敗了日本品牌,一度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然而,還是因為無節制地卷價格卷成本,而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導致品質低下,市場很快又被日本品牌奪走。至今,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毫無存在感,與早期的輝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摩托車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經歷,也提示我們在出海過程中的整體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出海公司所經歷每一個事件,都關系到整個中國品牌的前途。中國品牌出海進入全球市場,不可能單兵作戰,只有攜手共進才能有所作為。
很顯然,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接受了前車之鑒,在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他們知道,只有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只能形成產品優勢,可以用于代工,但要想真正形成品牌優勢,就需要卷技術卷品質,這樣才能長久立足,不然在全球市場上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據統計,我國主要自主品牌2023年銷量及研發投入,排在第一的是比亞迪,銷量302萬輛,研發投入399億元;排在第二的是長安,銷量為255萬輛,研發投入90億元;第三是吉利,銷量169萬輛,研發投入78億元;此后依次為長城汽車,銷量38萬輛,研發投入110億元;理想,銷量38萬輛,研發投入106億元;蔚來,銷量16萬輛,研發投入134億元;小鵬,銷量14萬輛,研發投入53億元。據統計,最近四年,我國主要汽車企業平均投入的研發費用是四年前的2.5倍,并且這一趨勢還在增加。
曾經的一些案例表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開局可以依靠規模優勢,要想進一步突破,還需要依靠技術和品質。對于汽車品牌,全球化只是開始,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才是最終目標。
7月13日,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李云飛做了《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的演講,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比亞迪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新能源第一品牌,但仍舊顯示出較為寬廣的格局。
據乘聯會發布的2024上半年批發銷量數據,排名第一的比亞迪汽車為1607145輛,超過奇瑞、吉利、長安,比排名第五的一汽大眾754515輛的兩倍還多,比排名第六的上汽大眾512088輛的三倍還多,也將排名第八的特斯拉中國甩在身后,成為當之無愧的引領者。
李云飛以排名前20的國際品牌為例,從德國的BBA和大眾,到日本的豐田、韓國的起亞、現代,到美國的通用、福特,每一家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都充滿了危機和不確定性。比亞迪和所有中國汽車品牌也不例外。
中國汽車品牌已經走過了以代工為主的第二階段,正在開始以品牌為主的第三階段,未來的前景非常廣闊。雖然中國品牌集體向上,已經占據了上半年銷量前10名中的6個席位。然而面對廣闊的市場,中國企業依然充滿機會,完全可以一起良性競爭實現共贏。
成為令人尊敬的世界級品牌,應該成為所有中國汽車品牌的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