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陽邏并入長江新區后,不少網友都為其未來的發展感到擔憂,不是說長江新區拉陽邏進來是為了湊數的,就是說陽邏給別人做了嫁衣,還說長江新區壓根不管陽邏。
究其原因,不過是以前陽邏是新洲的經濟重鎮,首位度比較高,而劃入長江新區后,從地理位置來看似乎成為了邊緣地帶,加上說了多年的新港新二期一拖再拖,之前大力宣傳的陽邏之心現在也發展得不太好,難免讓網友擔憂。
那么,長江新區真的不管陽邏了嗎?陽邏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已托管,各項事務逐步交接中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長江新區并沒有不管陽邏,也不是把它拉進來墊背的,因為作為一個剛成立兩年的新區,要完全接手并發展所托管的區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畢竟長江新區的托管面積有612平方公里,比東湖高新區還大。
我們看看東湖高新區的托管歷程,從2000年托管鄭橋、茅店、周店、東山、關山村一直到2010年托管洪山的左嶺,前后有10年的時間,而長江新區僅用兩年時間就托管了這么大一塊面積。各項事務交接都有一個過程,肯定不會像現在的光谷那樣完善。
另外由于新區比較年輕,但是托管的面積過大,俗話說一口吃不了大餅,所以發展肯定是相對緩慢的。
好在目前各項事務已經在逐步移交中,前段時間陽邏和倉埠街的不動產登記辦理地點也改到了長江新區管委會,這就說明,長江新區并沒有不管陽邏,只是很多事目前需要一步一步來。
建設時序有先后,急不來
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任何地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當財力和所獲得的扶持有限的時候,地區的發展就會有先后之分。
就好比當年的光谷,一開始也是先建設魯巷、關山、金融港、生物城、中心城之后再建設的花山和左嶺的,你能說左嶺不重要嗎?
并不是,只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確實離市區比較遠一些。
同樣的,陽邏雖然有長江中下游的深水港,但在長江新區的位置屬于邊緣地帶,且遠離市區,在新區還沒有太大的財力和政策的時候,肯定是優先發展離市區較近的地方。
比如目前的發展重心其實一直都在諶家磯,雖說武湖那邊也有幾個項目,但基本也是基礎設施,也并不存在說陽邏給武湖做嫁衣的情況,因為長江新區的中心不是武湖,而是位于武湖和陽邏之間的江灣中心。
另外,據說今年三季度,長江新區會有不少項目,其中陽邏和倉埠也有不少項目,所以長江新區并沒有放棄陽邏,只是發展建設有先后時序,急不來。
東連西接做產業新城,未來可期
看到這,肯定有網友會說,憑什么陽邏就得等,陽邏耽誤得起嗎?
說實話,任何一個地方都等不起,耽誤不起,但是陽邏確實不適合作為中心來打造。因為陽邏的地理位置確實很尷尬。
你說它離武昌地區近吧,但是它被一條長江和武昌地區天然阻隔了,還有一條收費的陽邏大橋橫在中間,對岸也是沒什么發展的地方,十分荒涼。
即使陽邏有意南下與光谷和青山牽手,但是人家青山和光谷的中心都不在江邊,陽邏再怎么鉚足了勁向南融合,人家不打理你也是白搭。
與漢口這邊也是不能直接相連的,中間隔著武湖和諶家磯。而目前武漢各區的發展多多少少都要和市區聯系,沒有直接脫離市區獨立成中心的,而這才是決定陽邏不能成為長江新區中心的主要原因。
雖然陽邏成為不了中心,但并不代表它就低人一等,從產業布局上來看,陽邏依舊是長江新區的產業重鎮,也是長江新區重要的一部分,陽邏組團的面積甚至比五通口組團更大。
在南下受阻的情況下,陽邏最好的出路就是穩坐江北,東邊與雙柳繼續相融,西邊與江灣中心對接,北上還可和倉埠融合,建造一個產住融合的工業區,為長江新區提供產業支撐。
而到那時,別說新港線了,甚至陽邏大橋,長江新區都可能買單,讓其免費。
綜上,被長江新區托管后,陽邏確實發展的離我們預期的有點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長江新區就不管陽邏了,只是陽邏的地理位置稍顯尷尬、發展建設有先后之分,陽邏的發展急不來。
長江新區作為省級新區,所有的規劃和建設都是劍指國家級新區,在財力和扶持都有限的情況下,貿然大開發,可能會得不償失。且陽邏目前南下困難,只能依托江北進行發展,這就決定了陽邏并不能單打獨斗,必須聯合江灣中心、武湖、諶家磯等地同步聯合發展,這樣陽邏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因此,我們不必太過擔憂,慢點就慢點吧,現在的慢,只是為了以后能一飛沖天,你覺得呢?
編輯:筱莜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