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清的重慶市區。人民視覺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加強碳市場建設,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促進成渝“雙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近年來,重慶市一直著力提高生態保護水平,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碳普惠成效初顯
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根據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數據,今年上半年重慶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增加6天;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
“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管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重慶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的努力,正是體現了這種發展理念,即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10周年。1—6月,重慶碳市場交易量排全國8個地方碳市場第3位。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地方碳市場累計成交碳排放指標5109萬噸、12億元;碳市場價格增長至45元/噸;碳排放配額年度履約率提高至99.7%;推動實施碳減排項目超80余個,減碳近2100萬噸,市場機制對碳減排工作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重慶形成了全國唯一全面推動工業減排的地方碳市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總量處副處長曹平在2024年上半年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重慶市納入碳市場的控排工業企業碳排放量占全市總量的87%,覆蓋全部7種國家規定管控的溫室氣體,是試點碳市場中唯一管控7種主要溫室氣體的省市。通過采取完善制度規范、狠抓履約管理、強化改革創新等有效手段,重慶地方碳市場交易實現了量價齊升。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市搭建平臺積分商場,實現了全國首例公交領域公眾碳普惠閉環,推動公眾自愿減排,碳普惠成效初顯。
據曹平介紹,重慶市打造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為一體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并建設聯通了渝快辦、重慶公交等15個應用場景,累計注冊用戶突破210萬。核發的自愿減排量共200萬噸,成為地方碳市場低成本履約的有效補充。
與此同時,重慶市有序開展碳配額質押融資服務,已累計開展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10家(次),融資金額約5.4億元。用好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政策,推出“綠易貸”“綠票通”等再貸款、再貼現工具,累計投放資金超130億元,預計帶動減碳超360萬噸。搭建川渝碳中和聯合服務平臺,率先實現兩地自愿碳減排量互認、互聯、互通,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低碳發展。
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
今年上半年,重慶綠色低碳發展更加強勁,加快打造了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比如,組織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國家試點,謀劃482個項目進入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在全國率先印發“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調整方案,分類劃定818個環境管控單元,更好支撐產業優化布局;全市高效審批項目環評1136個、涉及投資3136億元,支持交通、能源、半導體芯片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
從產業端來看,新能源汽車是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重慶市上半年淘汰治理老舊車5.2萬輛,推廣新能源汽車10.6萬輛。
“綠色低碳產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減輕環境壓力,還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城市可以實現從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發展模式向低碳、環保、高效的現代發展模式轉變,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袁帥說。
今年以來,重慶市還出臺了《美麗重慶建設行動計劃》,迭代構建美麗重慶建設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為美麗重慶建設繪制了清晰的“路線圖”和詳盡的“施工圖”。
治廢治塑方面,重慶市印發了“無廢城市”建設成效評估指南,制定“無廢指數”指標體系,建成“無廢城市細胞”1600余個,開展全國首批燃煤電廠協同處置危險廢物試點,建成全國首個電力行業固廢循環利用中心。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芹表示,下一步,重慶將錨定全面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總體目標,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在西部地區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發揮引領作用,打造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
袁帥認為,重慶市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其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重慶市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重慶市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底蘊,為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潛力。
業內人士表示,重慶市作為直轄市,擁有較為完善的政策制定和執行體系,能夠迅速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和措施。重慶市還擁有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為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渝“雙圈”聯建聯治
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據介紹,今年上半年,重慶市扎實推進夏秋季“治氣”攻堅、移動源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新完成企業深度治理或超低排放改造31家,累計實施企業廢氣治理577家,新增培育大氣污染防治績效評定A、B級企業27家、占總量的49%。
“企業可以積極轉型升級,采用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強環保投入,建設和完善環保設施,確保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安全;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如植樹造林、環境保護宣傳等,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企業還可以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合作,共同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行業的綠色轉型和升級。”袁帥說。
綠色低碳發展也離不開地區之間的緊密協作。
“今年以來,重慶市會同四川方面制定生態共建環境共保年度工作要點,開展生態環境聯建聯治行動,深化跨界污染協同治理機制改革,22項年度重點任務有序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范圍內7個渝入川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副處長(掛職)朱杰說。
朱杰表示,接下來重慶將從跨界污染協同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管理、生態系統協同保護、綠色低碳協同轉型四個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成渝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能級不斷躍升。成渝雙方將共推綠色發展,持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協同深化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針對成渝“雙圈”共同推動區域綠色發展,袁帥分析稱,可以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等方式來實現。雙方可以共同制定綠色發展規劃和政策,推動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和升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共同打造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
同時,重慶市逐“綠”向“綠”還需要政策的進一步支持。在業內人士看來,首先要加強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支持力度,對綠色低碳產業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其次是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項目的信貸支持;再次是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碳定價機制,引導企業減少碳排放;最后是加強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
《 中國城市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