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飄香潤鄉土,共繪文化繁榮圖
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生態綠”引領“產業興"實踐道路,2024年7月10日,成都醫學院藥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前往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林麝養殖基地組織開展“點藥成金、香村振興”社會調研活動,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積極貢獻青年力量。
科研綠洲探秘徑,養殖匠心繪豐年
“青年要做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模范,帶頭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20位成醫學子歷經一路顛簸,見識了“青山抱城廓,綠水抱人家”美景天城,終于抵達林麝養殖基地。下車后,映入眼簾即是隨風而動的悠悠沁香草,即是田間隴上氤氳沉醉的浸土泥芳香。
基地負責人熱情地接待了團隊成員,帶領團隊成員參觀林麝科普館和林下養殖區域,以游戲的形式更好地讓團隊成員了解林麝的生活習性,于戶外的蟲鳴中感受林麝的生活氣息。此外,團隊成員積極開展對企業的采訪和對養殖農戶的調研。談起林麝,飼養員略帶疲倦的眼眸透出一抹光彩,成醫學子也就此萌生了“養麝為農戶帶來的經濟收益為他們的生活改善了哪些方面?麝有哪些特別的生活習性?農戶平時怎么去養護麝?”的疑問。對此,實踐團成員專程采訪了該農戶。“生活質量較以前還是提高了,在這里工作環境也很舒服”,談及與養麝的趣味故事,她提到:“和它們熟了以后它們會親呢地蹭我的手,就像小孩子一樣,也會撒嬌。”她還補充道:“它們和人生育時間差不多,都是一年生一次,一次一個幼崽或者是雙胞胎,我們這里的就有一對雙胞胎,經常在一塊玩耍,特別地可愛,我也是一直把它們當成我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的。”
據悉,漢源人工養殖林麝產業始于2012年,是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口扶持項目。而漢源從2013開始建立養麝場,截至2024年,目前共修建圈舍3000余間,養殖面積達5.5萬平方米,現存欄林麝1800余頭,年產麝香5公斤,年創產值1500 萬元。作為雅安市發展林下經濟,深化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漢源縣林麝養殖基地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發揮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童心筑艾香,小手抓藥忙
7月11日,團隊奔赴漢源縣九襄鎮堰溝村“童伴之家”開展“消暑祛濕度伏天”公益科普活動,紓黃發之所困,解童心之所惑,續科學之所有,以青年之力賦能基層活力。
思想指引方向,旗幟引領航程。游元元老師以上課的形式向留守兒童科普中草藥知識,循循善誘,從節氣到病氣,從甘草再到麥冬,從艾熏到戥稱,小朋友們都端坐著無比認真,他們聚精會神地傾聽,積極與老師互動,眼睛里迸發著對知識的渴望。隨后,在實踐團成員的幫助之下,孩子們學會了靈活運用戥稱量取代茶飲和制作艾灸條的方法。手作環節,他們的小手不斷探索中華中醫藥文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小朋友們的家人受到這種氛圍的感染,紛紛參與起來,滾動的艾條軸,閃爍著金色光芒的戥稱,歡快而又爽朗的笑聲。沉浸在制作艾條的快樂中,在裊裊升起的艾草煙中,顫抖的戥稱仿佛招示著小朋友們此時激動的心情,此時此刻,小朋友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解構艾條制作的奧秘,踐行古人抓取藥包的智慧,傳承中醫藥文化基因。
眼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心中有遠方,成醫學子深刻領悟“知行合一踐真知”的精神,將所知所學融入實踐,用腳步丈量雅安,用耳朵傾聽童聲,用內心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展現了成醫學子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發展注入青春活力,共同描繪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通訊員:廖錦秀
審核:郭洪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