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照鏡子
□盧江良
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古今中外,用不少材質替代或制作過鏡子,如水、石、瓦、金、銀、水晶、銅、玻璃等,不一而足。現代的鏡子,基本上用玻璃制作,分為平面鏡與曲面鏡兩大類,后一類,因不在本次討論之列,暫且不說,咱們就說平面鏡吧,它目前普遍被人們用來日常的“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照鏡子”。
照鏡子,最直接的用處,除了幫助人們觀察儀容儀表和衣著裝扮,發現瑕疵,并及時整理修飾,還可以通過觀察臉上的“蛛絲馬跡”,及時發現疾病的征兆。同時,對于超重者和肥胖者,能促使他們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降低體重、減少焦慮和對身體的不滿,提高自我意識。所以,照鏡子不僅是一種自我整理的行為,也是一種健康管理的方式。
不過,上述只從照鏡子的“面”上而言,倘若細究其“里”,具有更深的含義:一方面可查找自身的“閃光點”,加強個人自信心,這不僅能在生活和工作上充滿正能量,而且還能將自己的潛力最大化,樹立起明確的目標,堅定地向前進;另一方面,可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困難和不足,通過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彌補不足,使自我不斷臻于至善至美之境界。
西漢劉向編訂的《戰國策》中,就收錄了這么一則案例: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有次,他問妻子,自己與齊國美男徐公比誰漂亮?妻子說他漂亮多了。他又問了小妾和客人,均說徐公不如他。但他見到徐公,經過比對后,覺得自己不如他;再照鏡子端詳,發現更是相差甚遠。于是,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顯然,鄒忌通過“照鏡子”這種方式,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暮寢而思之”,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而在這個方面,唐太宗李世民的“認識”,似乎更深化了一層:“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創新性地提出以“史”與“人”為鏡,把“照鏡子”提高到了“了解國家興亡”和“發現自己對錯”的高度。
正因唐太宗“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經過其二十多年的奮斗,終于奠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對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贊嘆道:“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臺灣作家柏楊更是盛譽:“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然而,事物總具有多面性,“照鏡子”也不排除存在負面影響。譬如,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長詩《變形記》中,有一個全希臘最俊美的男子,叫“納西索斯”。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池塘邊,俯身鞠水時,見到了自己的倒影,不知道就是本人,便瘋狂地愛上了“他”,并且難以自拔。終于,有一次,他在赴水求歡時,溺水而亡。在這個神話里,那一塘池水無疑就是“鏡子”,納西索斯最終“照死”了自己。
類似的案例,并不鮮見。乾隆執政前期,使清王朝快速發展,進入了疆域遼闊、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康乾盛世”。可執政后期,他自詡為“十全老人”,認為此前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六位壽登古稀的皇帝,其業績都不及自己。從此,大權獨攬、好大喜功、奢侈無度、喜諛厭諫,使得整個清王朝迅速轉衰,以致于后人評定:對近代中國被動挨打局面的形成,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上兩個案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細想之下,可謂如出一轍,要說區別,無非前者以“水”為鏡,后者以“史”為鏡。由此可見,“照鏡子”也并非易事,“照”正了,果然可以“自我整理”和“健康管理”,甚至還能成就一個國家的百年盛世;可“照”反了,后果也極為嚴重,輕則丟掉性命,重則讓一個國家趨于衰敗之中。而這一切,往往取決于照鏡者的心態。
2024.7.29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